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粳稻品种南粳35和籼稻品种N22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研究材料,于不同年份对控制水稻垩白粒率的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BIL群体中,垩白粒率在不同年份均为偏向高垩白亲本的连续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 2.5软件共检测到6个控制垩白粒率的QTL,分别位于第2、2、3、6、8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8.96%~12.51%,加性效应值介于8.38%~14.36%,除qPGWC-6增加垩白粒率的基因来自N22外,其余QTL增效基因均来自南粳35。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2a共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第5、6和8染色体上,其中qPGWC-6和qPGWC-8与Win QTLcart2.5检测的位点相同,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对垩白粒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高垩白、低垩白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垩白品种的平均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食味评分均高于低垩白品种,低垩白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糙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高垩白、低垩白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品质指标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高垩白品种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低垩白品种糙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高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直链淀粉、食味评分均呈正相关,与糙米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低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均呈正相关。由此可知,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食味值,改善稻米品质,保证稻米商品性。  相似文献   

3.
高温、低昼夜温差环境胁迫对水稻垩白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低垩白Q1B和Q2B与高垩白G46B和珍汕97B为材料,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分别在高温和低昼夜温差环境胁迫、适宜温度和较大昼夜温差非环境胁迫下检测亲本、F1代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F2、F3和F4代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国颁二级标准的优质株系百分比,分析环境胁迫对垩白的选择效应.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对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表现出显性或部分显性,存着明显的偏母遗传性.环境胁迫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具有正向选择效应,其选择效应在环境胁迫下表现更突出.以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材料为母本,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材料作父本杂交,在F3代后的选择效应优于其反交.  相似文献   

4.
垩白影响稻米品质,也影响水稻品种推广应用.为了找到水稻垩白相关的QTL,将常规籼稻品种9311(母本)与籼稻品种农香32(父本)杂交获得F1代,再自交得到192株F2及其衍生的F2:3代株系;对这些株系进行群体表型考察,并通过分子标记定位,找到16个与水稻垩白形成相关的QTL,其中与腹白粒率相关QTL 5个,与心白粒率的相关QTL 5个,与背白粒率相关QTL 1个,与垩白粒率相关QTL 5个.研究结果对水稻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香稻垩白性状的形成机理及培育优良品质的香稻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调查11个香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并对香稻品种胚乳细胞及淀粉粒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供试11个香稻品种间差异最明显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粒率,其次是垩白面积,最小的是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成正比,垩白粒率越高则垩白度越高。不同香稻品种稻米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形态及其横断面淀粉粒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与垩白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关联,根据稻米胚乳中垩白形成的位置不同,可将垩白性状分为腹白、心白和背白3种垩白亚类。同一香稻品种,垩白米与无垩白米在淀粉粒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垩白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米的淀粉粒间无明显差异,且垩白度低的部位淀粉粒发育良好。【结论】香稻稻米的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可用于香稻稻米品质鉴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水稻籽粒垩白程度与粒位的关系,选用具有不同垩白程度的3个粳稻品种,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同一穗上垩白粒分布及其与粒形和单粒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间同一穗上垩白分布有所差异,垩白少的水稻品种玉丰垩白籽粒大部分分布在穗中下部和二次枝梗上,垩白相对多的武运粳7号穗上垩白粒分布比较均等,与穗上籽粒位置的关系不明显;垩白程度与粒长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重及粒长宽比品种间表现不一,武运粳7号和96-110品种的粒重与垩白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玉丰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粒长宽比与垩白程度96-110品种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其他两个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不同库容类型杂交早籼稻品种源库结构对垩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不同库容量类型早籼稻品种齐穗期源库结构对稻米垩白的影响。【方法】以18个杂交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品种源库结构、灌浆特性和垩白的差异,分析源库结构对籽粒灌浆和垩白的影响。【结果】齐穗期LAI、灌浆期净同化率等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单位库容的叶面积、茎鞘重和净同化率等则相反;籽粒灌浆速率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灌浆历期则相反;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则表现为大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结论】大、中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不足,灌浆速率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宜采取扩源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小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充足,灌浆速率快,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也高,宜采取扩库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8.
富硒处理对籼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了一套籼稻微核心种质,对其中25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富硒处理并考察了外观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富硒处理对粒型基本没有影响,但能明显降低籼稻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但是不同品种的垩白性状对富硒处理的反应差异较大,在富硒处理条件下,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提高的品种有7个,降低的有17个。因此,在大面积生产富硒水稻时应先筛选在富硒条件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不提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水稻千粒重与垩白粒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选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一些主要的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为材料,测定了千粒重、垩白粒率以及二者的相关性。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垩白粒率与千粒重都极显著正相关,降低干粒重是减少垩自粒率的一条有效途径。提出了在重庆生态条件下选育垩白粒率符合新国颁标准的杂交水稻,其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千粒重应分别小于21.2、26.1、23.1g。  相似文献   

10.
垩白性状是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早稻一向因垩白粒率高、米质差而不被认可。本文作者主要概述了早稻产业的重要性,垩白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研究进展,低垩白早籼常规稻选育进展,同时探讨了早稻低垩白优质品种的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攀西地区稻米垩白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品种多栽培因素试验 ,分析了攀西地区稻米垩白性状的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 :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均大于粳稻 ,籼稻中杂交稻又大于常规稻 ,而各垩白性状的变异系数则相反 ;同品种垩白的大小因栽培地点和海拔高度而异 ,高海拔地区籼稻品种的垩白大于低海拔地区 ,而粳稻品种则有相反趋势 ;栽培措施对稻米垩白有显著影响 ,影响的大小因品种和措施而异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米垩白面积及粒率偏高,该二性状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的数量性状。垩白 sca 表现较小的杂交组合均包含 gca 表现较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且 gi(p_1)+gi(p_2)与杂交稻米垩白面积和粒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千粒重、粒长和出糙率对垩白面积产生显著的直接效应,长宽比和整精米率对垩白面积产生显著的负的直接效应,垩白粒率对垩白面积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稻米垩白是影响水稻品质的重要性状,本文分析了2009-2018年南方稻区籼稻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米率的变化趋势。综述了对稻米垩白形成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杂交水稻稻米垩白的改良,尤其是籼粳杂交品种垩白的改良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垩白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有关垩白的成因和垩白与稻米品质相关分析的研究 ,结果表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粒宽、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与透明度、粒长、长宽比、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 ,同时 ,垩白对其他品质指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松雅早1号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与湖南桃花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早籼稻中熟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垩白低、米质好、丰产性较好,稳产性好、耐低温能力强等特性。2020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434020.电话:0716—4308487)选育的水稻新品种“荆两优10号”,前不久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30.2天,结实率76.0%,千粒重26.7克。糙米率80.6%,精米率72-3%,整精米率61.2%,垩白粒率30%,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21.2%,胶稠度60毫米,粒长7.0毫米,粒型长宽比3.3。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34.3公斤。  相似文献   

17.
改善优质杂交稻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多年育种实践和他人经验,总结出几条有效提高优质杂交稻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的技术途径。选择整精米率高、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灌浆速度快、两段灌浆不明显和综合抗性较好的双亲配组,能有效提高优质杂交稻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粒率。通过栽培措施,如多施有机肥、适当施用氮磷钾、综合防治病虫害、科学管水、适时适度收晒等也能相对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  相似文献   

18.
《农家顾问》2016,(4):37
正两优622是由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审定。1.品质产量2013~2014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出糙率81.0%,整精米率60.8%,垩白粒率46%,垩白度11.6%,直链淀粉含量21.3%,胶稠度40毫米,长宽比3.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667平方米产652.27千克,比对照扬两优6号增产6.32%。  相似文献   

19.
群体结构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垩白粒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交水稻新组合Q优7号为材料,通过改变密度和窝植苗数来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群体结构对个体优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垩白粒率的影响。增强个体优势可增加穗着粒数和千粒重,但会降低有效穗。群体优势的发挥体现在有效穗的增加,群体结构对有效穗和穗着粒数的影响较大,但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反;片面强调个体或群体都不利于群体产量提高和垩白粒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晚熟组的3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平均产量648.49kg/667m^2,比常规稻高6.87%,达显著水平。杂交稻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质达标率与常规稻相当,虽然杂交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但常规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也较低,所以杂交稻和常规稻都以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