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MaxEnt模拟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湖北海棠551个分布数据以及当前生物气候数据,用MaxEnt软件模拟了它的地理分布。结果显示:①潜在分布地区有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广西北部、西藏南部及东南部、日本岛东南侧、朝鲜半岛中南部及沿海地区;河北东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辽宁南部,其中分布值在0.6~1的地区有不丹、韩国济州岛及附近岛屿和日本及附近岛屿。②分布记录非常少,但分布值已达0.6~1的地区有山西东南部、江苏省南通、四川雅安市汉源和山东崂山。③以分布值在0.6~1的地区来表示现实地理分布格局,自西东向分布为喜马拉雅南部,东南部-横断山-秦岭-巫山-长江中下游山地-武夷山-朝鲜半岛-日本岛。自北向南,北界在太行山南部,南界武夷山西南部。④Jackknife test检测表明干旱季节的平均温度对湖北海棠的分布增益贡献最大,本种自然分布于干旱季节平均气温在-10℃~15℃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已有的采集标本分布记录,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方法】从中国4个标本馆获取三叶海棠的291个分布数据,从WorldClim网站下载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其地理分布。【结果】①三叶海棠的潜在分布地区有:巴基斯坦东北部;不丹中部、东北部;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东南部、河北省东北部和北京西部山区。②依据模拟分布值0.5~0.7标定的三叶海棠分布区域,排除其潜在分布区域,再结合这些区域的地理间隔性,从宏观景观上将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格局划分为4个区块: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地区;中国重庆大部分地区,贵州大部分地区,湖北西南部,湖南大部分地区,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地区,江西,广东与湖南、江西交界地区,福建东北部,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韩国南部沿海地区;日本岛大部分地区。③刀切法检测表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对三叶海棠的分布增益贡献最大,三叶海棠喜生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在450~800mm的地区。【结论】用MaxEnt模拟三叶海棠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准确性,反映出了三叶海棠基本的地理分布格局和潜在分布区域,并阐明了主导其地理分布的生物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3.
<正>干旱加重市场心态变化进入6月中下旬,各地小麦收割相继接近尾声,原本预计尿素市场会在此时迎来"旺季",尿素市场也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不曾想,久违的干旱再次慢慢侵袭着华北、黄淮、江淮北部等夏播区,导致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江苏西北部、安徽东北部、湖北西北部为轻度干旱,河南北部、山东西南部为轻至中度干旱,夏玉米等作物播种出苗及春播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根据110个分布点数据和19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模拟气候变化下油松的潜在地理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背景下,MaxEnt模型均取得良好的预测效果;在不同浓度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对预测结果贡献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年均温、平均日温差、温度季节变化方差和年降水量.当前油松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南部、湖北北部、辽宁沿海和甘肃东南部等地区;中度适生区分布以高度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展,同时长江流域的沿途各省区都具有一定的适宜油松分布的条件.除RCP 2.6情景下油松的高度适生区面积有所下降外,未来其分布面积整体将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未来江苏和贵州两省将成为油松种植的潜在区域.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干旱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江苏省35个代表站点.1961~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确定适合江苏省的农业干旱指数计算方法,诊断江苏省各地区四季干旱情况,分析其不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以季干旱指数累计值探讨江苏省农业干旱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点:47年来全省干旱指数累计值在冬季呈显著减少趋势,即冬季全省农田趋于湿润;秋季淮河以南地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即该地区农田在秋季趋于干燥;全省春夏二季及淮北秋季无明显变化趋势.按1961~1985年、1986~2007年两个时段统计农业干旱频率,重点对比分析了1986年暖冬前后干旱频率变化,结果显示,暖冬后,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明显下降,淮北地区南部、江淮的北部及西部地区减少20%~35%,淮北北部及江淮、苏南的东南部减少了10%~20%.秋季全省干旱发生频率普遍增加,沿淮地区、淮安周边地区增幅最多,在20%以上,其次是宁、镇、扬地区及常州、无锡一带;春夏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无明显变化,局部地区有较大的差异,春季江淮南部地区和夏季江淮西南部、苏南西部的干旱发生频率都减少了10%~26%.  相似文献   

6.
十堰市干旱气候特征分析与干旱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十堰市辖区7个代表站1961~2006年的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R(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Z指标及综合了降水和气温作用的PT指数对3~11月份的干旱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3类指标都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十堰地区的干旱,但是R指标对干旱的诊断往往比实际程度轻些,Z指标基本能反映各季节出现的干旱,但对夏季干旱反映较轻,PT指数在春秋季干旱中反映敏感性稍差,但对夏季干旱反映最好。十堰是同纬度地区干旱频发地区之一,干旱发生年份存在周期性和持续性;十堰市干旱地理分布是北部重于南部。文末讨论了十堰市干旱气候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10天,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3日-6日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云南南部和湖北东北部局部出现暴雨。未来一周,江淮南部、江汉南部、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的累计降雨量有10-40毫米,部分地区50-70毫米;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汉北部、东北地区北部累计降水量有1-3毫米。未来一周,北方多弱冷空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冷害、干旱、涝害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旨在准确、定量评估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为区域农业生产规划、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利用构建的东北玉米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分别进行评价,对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区划。【结果】发育阶段冷害危险性大致由西向东递增,基本呈带状分布,生育早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东南部;生育后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地、黑龙江研究区东南及北部地区。4个发育阶段干旱危险性均大致由东向西或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呈带状分布。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辽宁东南部为涝害易发区,播种-七叶,整个研究区涝害危险性较低,发生涝害的可能性较小;后3个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中低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和东部。七叶-抽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中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中部和东北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向西递增,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大部分地区。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青冈、东宁、白城、乾安、长白,大部分地区为中等风险;七叶-抽雄,高风险区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宽甸、岫岩、庄河;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零星分布或者区域面积较小。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结论】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冷害、干旱、涝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不同的分布形式。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域较小;后两个阶段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  相似文献   

9.
利用鲁西地区8个台站1962—2015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鲁西地区各月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年及各季节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应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Arc GIS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SPI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各季节及全年SPI均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年尺度干旱分布中东部县干旱次数高于西部县;雨涝呈现南北分布,南部县次数高于北部县。季节旱涝分布,春夏干旱多发生在东部及南部县,秋冬干旱集中在西北部县;季节雨涝次数较多发生在南部及东部县。  相似文献   

10.
正中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江南、华南大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川西高原累计降水量有40毫米-70毫米,其中江南北部以及广西北部、广东中西部及南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区有90毫米-130毫米,局地150毫米以上;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降水量有5毫米-20毫米,其中新疆沿天山地区、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东部、辽宁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有30毫米-50毫米。未来一周,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  相似文献   

11.
<正>赛黑桦为桦木科桦木属的植物,又名辽东桦、铁桦木、赤榆。据资料介绍,其分布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分布于吉林东部及东南部、辽宁东北部,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分布;另一种是分布于朝鲜南部和朝鲜与中国接壤地区,以及俄罗斯南部海滨。1吉林省延边林区赛黑桦的部分分  相似文献   

12.
<正>未来一周,西北地区东南部、东北部分地区、黄淮、江淮及西南地区降水量有10-30毫米,其中西藏南部、四川盆地东部、汉水流域、云南西南部、黄淮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40-70毫米降雨。温度方面,除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北部气温偏低1℃左右外,全国其它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相似文献   

13.
<正>未来一周,华南西南部沿海、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汉水流域、江南东北部沿江地区以及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降雨量有80-150毫米,部分地区有180-200毫米、局地可达300毫米以上;上述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8成,局部偏多1倍以上。27日后,江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36℃-38℃高温天气。未来一周,主雨带将位于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沿江地区及四川盆地东部,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6成。  相似文献   

14.
<正>未来一周(8月30日-9月5日),江淮、江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降雨量有40-80毫米;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中北部、黄淮降雨量有15-40毫米,其中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有50-90毫米。主要天气过程:8月30日-9月2日,四川、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将先后出现中到大雨,其中四川盆地、湖北西部、河南等地的局部有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  相似文献   

15.
为较准确地预测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分布区域,笔者根据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寄主植物分布状况等,综合分析影响该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据此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潜在的适生分布范围,获得了直观、明晰的松突圆蚧潜在的适生区分布图及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福建的大部分及湖南、江西、云南南部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1级风险区;海南、云南的中部以北地区、湖南与江西的北部、福建东北与西北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重庆、贵州、河南、山东和河北中南部、四川东南部、陕西与山西中部以南等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2级风险区;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中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辽宁的南部为松突圆蚧的3级风险区。据统计,其潜在分布区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5%,占我国松树分布面积的90%以上,其中1级风险、2级风险和3级风险区域的国土面积占潜在适生分布区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9%、58.7%和22.4%。  相似文献   

16.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  相似文献   

17.
红腹锦鸡(Chrysolophuz pictus)为鸡形目雉亚科锦鸡属禽类,是我国的特有种类,没有亚种分化。分布于河南、云南东北部、西藏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甘肃、长白山脉等地,1993年被定为甘肃省“省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吉林市地区1997年~2016年10~80cm的土壤相对湿度现有数据的旬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2月~次年3月初的土壤相对湿度往往较小,最大值出现在4月中旬,而10月份明显增大。一年中土壤湿度变化为"两峰两谷型"和"抛物线"的特征。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大致为从南到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其中,12月~次年3月中上旬,地区内东北部土壤湿度大于西南部,均属于轻旱—严重干旱状态;3月下旬~7月底,地区内土壤湿度基本处于适宜状态,出现局部干旱或土壤过湿可能性较大;8月份土壤湿度以永吉—桦甸为中心,向西南部和东北部逐渐减小;9月~10月份南部高于北部;11月份东南部高,西南部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2008年NCEP-CFSR资料,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分为3个区域,分析了其夏季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夏季的降水量和土壤湿度均呈南部大、中部小、北部居中的特征;中南半岛沿岸、印度半岛西岸、云贵高原、台湾以及缅甸至孟加拉国一带降水量最大,朝鲜半岛及俄罗斯南部次之,而中国中西部、印度大沙漠、萨雷伊希科特劳沙漠等地区降水量最小;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以南、印度西高止山脉以及朝鲜半岛土壤湿度最大,中南半岛、俄罗斯南部、青藏高原西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印度半岛东部次之,而中国中西部、印度大沙漠、萨雷伊希科特劳沙漠等地区土壤湿度最小;1981—2008年中、北部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南部土壤湿度在28年间持平,而3个区域的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全球变暖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省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方法]利用1960~2007年福建省67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60~2007年福建省的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高值区在龙岩地区,沿海岛屿最少。48年福建省雷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减少速率为3.5d/10a,内陆山区大部分为4.5d/10a,宁德北部、三明东部及南平部分地区为5.5d/10a。雷暴日趋势系数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内陆山区比沿海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减少最多的地方是南平地区的北部,趋势系数达-0.65;而中部沿海地区减少趋势不太明显,系数仅为-0.15。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9月是雷暴的多发期,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一直到次年2月都较少雷暴发生。平均初雷日西北部地区早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终雷日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差异不大。由于福建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初雷日出现早,终雷日出现晚,造成全年雷暴活动时间比沿海长,两者相差近一个月。[结论]该研究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雷减灾提供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雷暴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