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基于日渍涝灾害指标和权重指数构建渍涝灾害过程指数模型,使用江苏历史农业旱涝灾情、土壤水分自动观测资料确定模型参数,建立渍涝灾害过程等级判别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江苏省农田渍涝时空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渍涝灾害苏南西南部最多,淮北西北部最少。1年4季中,夏季渍涝灾害渍涝灾害过程占全年40%~60%,渍涝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春季渍涝灾害南北差异最大,苏南地区年均近2次,淮北西部地区约2年1遇;秋季淮河以南地区发生频率明显轻于春季,但发生程度重于春季,淮北地区发生频率和程度略高于春季;冬季渍涝灾害过程全年最轻,淮北地区无中等程度以上的灾害。54年来,淮河以南地区渍涝灾害过程呈"W"形波动,经历了3个相对高峰期,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前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期、2010年至今,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期发生最为频繁;淮北地区渍涝灾害过程呈"L"形变化,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1个相对高峰期后,年际变化小,基本在3~5次之间波动。从气候变化趋势看,苏南地区春季渍涝灾害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江淮之间夏季渍涝灾害呈现显著的增多趋势,淮河以南地区冬季渍涝灾害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沈良芳  高荣斌  吕军  李勇  李捷  张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768-8770,8788
利用江苏省59个站点1961~2004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建立适用于江苏全省的动态旱涝监测指标——帕尔默干旱指数。由于受时间因子的影响,帕尔默干旱指数能反映动态干旱的累积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夏季帕尔默干旱指数与年的指数趋势变化最为一致,且旱涝具有连续性,一般持续时间都在2年以上;夏季帕尔默干旱指数以14~15年的周期振荡为主,根据其异常响应的敏感区将江苏省划分为江淮区、苏南区以及淮北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3.
以历史旱灾记录为数据源,以县域为面积单元,以不同年代降水量距平的空间分布为参照,研究并分析了辽宁省1949~2009年以来旱灾发生空间格局及其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干旱县数比率平均值为49.3%,大多数年份在30%以上;夏季、春季干旱县数比率平均值分别为40.7%、33.4%,秋季、冬季则分别为11.8%和12.0%,即夏季、春季发生干旱县的比例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辽宁省各地发生干旱的频率以辽西北和辽东半岛为最高,多数县市在50%以上;丹东和铁岭地区大部以及本溪西部和沈阳北部次之,为40%~50%;抚顺和本溪东部以及铁岭东部再次之,为30%~40%;而沈阳南部、辽阳、盘锦、营口北部最低,为26%~30%。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年尺度干旱频率辽西北大部分县市基本保持稳定,达50%以上,其他地区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70年代与50年代和60年代相反,辽东半岛、辽东丘陵地区上升至50%以上,而辽西北地区下降到20%~50%;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干旱频率空间格局又与50年代和60年代类似,干旱多发生区主要在辽西北和辽东半岛。辽宁省干旱灾害频率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干旱灾害管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强度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日数.分析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四季干旱发生频率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四季中,夏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冬季频率最低;极小值都在乌鞘岭,极大值略有不同:春、夏、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极大值在民勤,秋季极大值在武威.(2)石羊河流域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22 a、11a,冬季最少只有4a.(3)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夏季多冬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4)干旱发生成因除了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韩倩  邱林  陈海涛  荆燕燕 《农业与技术》2014,(1):187-187,197
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资料,分别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和Z指数,对河南省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干旱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主要集中在冬季,年际间干旱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北部地区发生干旱,特别是较为严重干旱事件的频率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0年益阳市范围内5个站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益阳市各地冬季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在4.4~7.6℃。冬季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14℃/10 a。各站1981—2010年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较1961—1990、1971—2000年分别偏高0.4~0.7、0.1~0.3℃;各站暖冬频率为38%~40%,以南县、安化县最多,其次是益阳市赫山区、桃江县、沅江市。其中,强暖冬事件发生频率为2%~6%,以沅江市和南县最多,桃江县最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枣庄地区春旱降雨特征。[方法]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干旱分析方法,应用枣庄地区35°N南北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枣庄地区近50a春旱气候特征。[结果]1961-2010年间枣庄地区春季相对湿润度指数平均值在-0.64~-0.59之间,呈不显著变湿趋势。枣庄地区35°N以北春旱频率高达88%,35°N以南春旱频率为76%。20世纪60、90年代及2000年代枣庄地区北部春旱比南部严重,70年代南北春旱等级分布基本接近,80年代南部地区春旱比北部严重。60、90年代春季中旱高发,70年代、2000年代轻旱高发,80年代重旱高发。[结论]枣庄地区南北部春季暴雨日数的显著差异是导致春旱频率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春季干旱最明显的振荡周期是6a左右。  相似文献   

8.
根据1961~2016年陕西省35个标准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标准降水指数法(SPI),分析了陕西省在年、季时间尺度上气象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基于干旱范围等级的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1961年至2016年,陕西全省整体上呈干旱化趋势,且干旱范围逐步扩大,春、秋季干旱化较为明显。但自2000年以来,干旱化趋势得到缓解,干旱范围有所减少;(2)根据干旱范围等级得到的各地区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整体一致、南北相反、中部相反和东西相反等类型;(3)关中地区在全省发生全局干旱时,其干旱频率和强度为省内最高,而在全省发生局部干旱时,其干旱频率和强度为省内最低;而陕北风沙区的干旱特征与关中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9.
对成县地区1983 ~2013年的干旱现象以及降水量进行统计,总结干旱降水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该地区干旱的发生频率较高,按季节划分可以发现夏季干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季干旱;春季干旱近年来有明显的增加,冬季以及秋季干旱次数减少;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匀是导致农业干旱的主因;干旱的发生程度具有阶段性特征,且有一定的连旱现象,多是3~5年一旱;干旱对于作物的产量影响显著,凡遇旱作物均因缺水等现象发育成长不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寿阳县1961—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降水Z指数作为气象干旱等级指标,分析该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寿阳县年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出现干旱16年,发生频率为27.6%,1997-2010年期间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季节干旱中,春季有湿润化趋势可能,夏、秋、冬季呈不明显干旱化趋势;四季干旱发生频率,春季32.8%、夏季27.6%、秋季37.9%、冬季31.0%。春季干旱主要发生在1971-1982年期间,夏季干旱在1965-1974年、1980-1986年、1997-2001年期间旱情最严重,秋季干旱在1994-2010年和冬季干旱在1981-2002年为多发阶段。季节干旱,除冬季外,其它三季干旱都对当地农作物正常生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