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以不同耐热性的2个小麦品种叶片为试材,研究在热锻炼(34℃,48h)和热胁迫(49℃)条件下,叶片相对电导率及超微结构变化与耐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热锻炼提高了核膜的热稳定性,降低了叶片相对电导率,延缓热胁迫对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从而可提高细胞的耐热性。叶肉细胞中液泡膜对高温最敏感,其次为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的嵴和内膜比外膜对高温更敏感;叶绿体中,类囊体膜在热胁迫下首先出现排列紊乱,但解体时间却比叶绿体被膜晚。此外比较了2个小麦品种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在热锻炼和热胁迫下反应的差异,讨论了这些超微结构变化与耐热性的关系及热胁迫下叶肉细胞的死亡类型。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叶色变异对杂交兰叶片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对杂交兰紫妍氏及其3个叶艺品系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及三磷酸腺苷酶(ATP)活性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K21绿色叶片、K21-1和K21-2绿色区叶片),3个叶艺品系叶艺区叶片中ATP活性均有所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均有所提升.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对电导率、SOD活性和CAT活性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POD活性、MDA含量、ATP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推测叶色变异对相对电导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较大,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清除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防止膜脂过氧化加剧,对维持植物的正常生理代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杂交兰叶艺形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墨兰Cym bidium sinense3个花叶线艺兰品种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为材料,分析了叶片色斑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对其解剖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同叶片正常绿色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线艺兰叶斑的形成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有直接的关系,叶片绿色区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1.680、1.279和1.584 mg.g-1,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185、0.159和0.195 mg.g-1,绿色区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比值分别为0.110、0.124和0.123;而在叶片黄色区,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693、0.465和0.540 mg.g-1,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45、0.136和0.164 mg.g-1,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比值分别为0.209、0.292和0.304.即黄色区类胡萝卜素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绿色区和黄色区的叶绿素a与b比值变化不大,但在3个品种中都以绿色区稍高.在叶片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可以明显看到较多的叶绿体,叶绿体中基粒较发达,类囊体膜垛叠较紧密,有较多较大的淀粉粒;而在叶片黄斑部分的细胞中,基本上看不到完整叶绿体,淀粉粒逐渐消失,基质中存在很多嗜锇滴.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抽雄期后不同灌水量对玉米穗位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亏缺时,玉米叶片叶肉细胞皱缩,细胞的“花环型”结构消失;细胞壁变窄,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叶绿体形状发生变化,从细胞边缘向中央漂移,膜解体破裂;线粒体内外膜和脊模糊,线粒体外膜膨大或破裂;片层结构混乱,基质片层向叶绿体两端拉伸并出现断裂.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叶肉细胞的“花环型”结构清晰可见;细胞壁结构层次清晰,细胞壁的超微结构特征明显;叶绿体外膜逐渐变得清晰,呈长椭圆形或梭形,紧贴细胞壁,被膜清晰;线粒体成规则的圆球形或椭圆形,双层被膜结构完整,内脊清晰;片层增厚,结构逐渐完整且有规律的排列,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清晰可见.综上可见,水分胁迫对玉米生育后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玉米早衰现象,产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的机制,试验以日本甜玉米为材料,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硝酸铅溶液处理后玉米叶片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Pb~(2+)污染使玉米细胞核变形,核仁解体;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紊乱以及消失,类囊体肿胀,部分叶绿体外膜解体;线粒体嵴消失,空泡化,外膜消失;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可见到许多沉积的深色颗粒。由于Pb~(2+)破坏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结构基础,进而对植物造成不可逆伤害。  相似文献   

6.
NaCl盐胁迫对两种刺槐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倍体刺槐为主要研究材料、二倍体刺槐为对照材料,观察二者在NaCl胁迫下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在盐胁迫处理前,二者的叶绿体均表现为结构完整。处理10d时,二倍体刺槐的叶绿体出现变形、膜模糊、基粒片层松散;处理20d时,叶绿体进一步肿胀、变形,膜系统全部解体。对四倍体刺槐进行同时期的观察发现:处理10和20d时,其叶绿体形态与二倍体刺槐的相比差异不大。2)盐胁迫处理前,二者叶片的线粒体形态饱满,结构完整。处理10d,二倍体刺槐的线粒体膜模糊,失去完整性,内部出现部分空洞,嵴结构模糊;盐胁迫20d时,二倍体刺槐的线粒体膜结构几乎全部失去完整性,与周围介质相融,无结构清晰的嵴,线粒体内部绝大部分出现空洞。而四倍体刺槐叶肉的线粒体在盐胁迫过程中与处理前相比变化不大。3)处理前,二者的叶肉细胞均表现为排列疏松,结构完整,叶绿体分布于细胞边缘。处理10d时,二倍体刺槐的部分叶绿体位于细胞中央;盐胁迫20d时,绝大部分叶绿体进入细胞内部,游离细胞壁,呈随机分布,且细胞膜部分破损,变得模糊。而四倍体刺槐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在盐胁迫过程中变化不大。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四倍体刺槐具有与耐盐性相适应的解剖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银丝竹不同叶色叶绿素合成及叶结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银丝竹叶色差异的原因,对银丝竹不同叶色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 叶绿素合成前体相对含量及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银丝竹不同叶色间的光合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含量随着绿色叶片面积的下降而下降;2)银丝竹叶片出现白色性状的原因在于其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受阻,受阻点可能位于粪卟啉原Ⅲ至原卟啉原Ⅸ的转化过程中;3)两种叶色叶片表皮细胞无明显差异,但白色叶肉细胞中内容物明显缺失;4)绿色叶肉细胞中具有丰富而完整的叶绿体结构,而白色叶肉细胞中呈现出叶绿体膜结构模糊,无完整边界等形态,基粒类囊体片层不规则或呈空泡状,在多数细胞内可见较明显的嗜锇颗粒.本研究从生理层面初步解释了银丝竹叶色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缺钾对大豆(Glycine max L.Merrill)、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甘蓝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营养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钾时根组织分化不良,常见根冠缺失或发育残缺不全,没有明显的分生区和完整的伸长区.大麦缺钾时茎的表皮细胞变形,基本组织细胞收缩,厚壁机械组织消失,维管束变小;棉花缺钾茎部维管形成层分生能力弱,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不发达,髓体积变小.缺钾使植株叶片表皮细胞破坏,叶肉薄壁细胞常见收缩破裂,叶绿体减少.在大麦叶肉细胞破裂处可见棕褐色物质;大豆下位叶叶绿体外形不规则,叶绿体基粒膨胀或基粒形态模糊不清,基质片层破坏,有许多亲锇小球,叶片表皮细胞角质层发育不良,保卫细胞干瘪.  相似文献   

9.
感染玉米粗缩病毒后玉米植株的超微结构病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接种后感染玉米粗缩病毒 (MRDV)的玉米植株的叶片及侧根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受侵染的玉米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有所减少 ,细胞质丰富 ,细胞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液泡膜发生明显内陷 ,随着病情的严重液泡膜内陷加剧 ,呈极度松弛状态 ,局部破裂 ;叶绿体被膜破裂 ,轻者成为一松弛的单膜结构 ,严重者被膜完全消失 ,叶绿体中的片层膜系统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淀粉粒。线粒体及细胞核形态异常 ,随着病害的加重 ,线粒体逐渐肿大 ,基粒缩小 ,膜破裂 ,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细胞膜破裂。在玉米植株的根部细胞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病毒粒体 ,这些粒体大多集中在细胞壁处形成病毒质体。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在低温过程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揭示低温胁迫下桂花在细胞学水平上的响应机制.【方法】以2年生‘大花丹桂’(O.fragrans‘Dahua Dangui’)为试材,采用智能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条件处理桂花,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5℃低温处理时‘大花丹桂’叶绿体与对照相比有肿胀现象,嗜锇体开始增多,线粒体嵴结构完整;0℃和-5℃胁迫时叶绿体膨胀加剧,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比对照和5℃处理时有增加现象;-10℃和-15℃处理时,叶肉细胞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细胞器崩溃降解:大部分叶绿体向细胞中央游离,形态扭曲,甚至部分叶绿体解体;线粒体双层膜结构完整,但已没有较为明显的嵴结构.【结论】‘大花丹桂’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在低温下的反应非常灵敏,叶绿体的稳定性可作为桂花耐寒性鉴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ERM真菌在干旱胁迫时对桃叶杜鹃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在温室大棚内,采用盆栽控水法对分别接种两种ERM真菌(TY29、TY35)的桃叶杜鹃1年生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处理,以不接种真菌的为对照,在透射电镜下观测不同水分处理下接菌苗与对照苗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各处理桃叶杜鹃幼苗的叶肉细胞结构相同,细胞完整。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各处理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受损程度都逐渐增大,但在相同水分胁迫下,接种ERM菌根真菌的桃叶杜鹃幼苗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完整程度要高于对照,细胞器受损害程度更小,具有较好的抗旱能力,其中接种TY35对桃叶杜鹃叶肉细胞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盐胁迫对白三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盐胁迫下白三叶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照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各种细胞器结构完整,叶绿体含少量淀粉粒和脂质球.轻度盐胁迫对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影响较小.中度和重度盐胁迫引起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对叶绿体的膜系统产生伤害,叶绿体由原来的长椭圆形变成圆球状,片层逐渐解体,外形轮廓发生变化,内...  相似文献   

13.
兰花上常见的叶斑有炭疽病和叶枯病,是两种不同的病害。经过比较鉴定,认为兰花炭疽病的学名,根据V.Arx对刺盘孢属分种原则,应归在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 Penz.)。叶枯病由一种柱盘孢霉(Cylindrosporium sp.)真菌引起。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虎头兰与共生的菌根真菌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细胞化学的方法定位研究了虎头兰菌根中入侵的菌丝被消化过程的酸性磷酸酶(AcPase)活性变化,结果表明:AcPase反应出现在虎头兰菌根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和膜系统上.在菌根真菌侵入虎头兰根部细胞,入侵菌丝被溶酶体包围并消解,直到被消解成空腔或彻底解体,最后溶酶体也随之消失的过程中,虎头兰细胞内的细胞壁、胞间隙、细胞膜、胞间连丝等处AcPase的活性呈现由高到低,最后完全消失的变化;在溶酶体和菌丝细胞上AcPase的活性则表现出由低到高,然后又逐渐降低直至完全消失.被菌丝侵入的虎头兰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细胞壁严重扭曲变形,线粒体、叶绿体及大量小液泡等细胞器消失,细胞核变形逐渐降解直至消失;溶酶体大量出现并包围和消解菌丝细胞,菌丝细胞被彻底消化,溶酶体消失;细胞内又重新出现线粒体、液泡、更新核等细胞器,更新核还可不断的进行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和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8、N3分别组成感病和抗病组合,运用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了不同组合中大豆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抗病组合的叶肉细胞中,侵染早期(接种8~12h),叶绿体膨胀,叶绿体片层结构轻微零乱,核染色质发生凝集现象;接种后24h,叶绿体继续膨胀变形,线粒体结构清晰完整,核变形严重;侵染后期(接种后72 h),细胞核近乎衰败,双层核膜已基本辨认不清,叶绿体结构基本解体。此时线粒体嵴突已发生退化,只有双层膜结构,内部出现空虚状态。细胞中的病毒粒子很少,也没发现柱状内含体结构。在此过程中,叶绿体和细胞核是最早做出反应的细胞器,而线粒体是最后解体的细胞器。感病组合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比抗病组合晚了10 h以上,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特征与抗病组合相似,但在所观察的整个互作过程中,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衰退是同步的,显示出了细胞被动死亡的特征;且在细胞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叶绿体上均有淀粉粒的积累,另外还观察到线粒体的异常增加现象,这可能是为了病毒粒子的增殖和柱状内含体的产生提供能量所致。  相似文献   

16.
稀土钕对中国兰花品种线粒体酶活力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的NdCl3营养液,对中国蕙兰进行根、叶表面喷施培养,分析了蕙兰根部线粒体抗氧化酶SOD、呼吸代谢酶COX活性及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营养液中NdCl3浓度分别为60、80、100 mg/L时,COX-5同工酶被激活,NdCl3浓度为60 mg/L时的COX活性最高;营养液中NdCl3浓度分别为80、10...  相似文献   

17.
大花蕙兰原球茎的诱导和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大花蕙兰茎尖和茎段的组织培养,建立了大花蕙兰原球茎的无菌繁殖体系。结果表明: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1.0 mg/L 6-BA+100 mg/mL VC;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为1/2MS+0.2 mg/L NAA+2.5 mg/L 6-BA+100 mg/mLVC;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基为1/2MS+0.3 mg/L NAA+3.0 mg/L 6-BA+100 mg/mL VC;适宜原球茎增殖培养的外植体为原球茎。  相似文献   

18.
小麦植株发育过程中顶三叶结构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小麦品种顶三叶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叶位上升,叶表皮气孔缩小,密度增大,叶脉间的距离缩短;叶肉细胞变小,排列更紧密,单位横截叶面积中叶肉细胞的数目以及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目增多,而叶绿体中多基粒片层所占比例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