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隆绍国 《吉林农业》2010,(9):169-169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森林旅游已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一种最为时尚的旅游方式,文章主要从林业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阐述了如何做好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是一种将游憩活动与生态保护、生态教育和生态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区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组织者与服务者肩负着规范自身、引导游客和服务社区的多重使命。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实际经营中更多的将生态旅游看做一种时髦的营销噱头,服务项目的开展(如水上项目开展多利用机动船,允许机动车进入生态旅游区等)增加环境的负担,而缺乏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缺少对游客的教育、缺少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共识,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导致生态旅游成为空中楼阁。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相关概念,并结合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景区服务指南》提出了相应的山地型生态旅游区服务规范,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标准化河北省山地型生态旅游区的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学》2001,(5):56-57
患者的权利是指患病期间具有的权利和必须保证的利益,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利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了患者在就医时应享有的10项权利。  相似文献   

4.
农村生态保护在法制体系中被边缘化、农村生态资源权利主体虚位、农村生态损害缺乏救济机制,是我国农村生态保护陷于困境而面临的制度性难题。只有在立法上明确农民对农村生态资源的权利主体地位,赋予农民对农村生态的保护利用、知情参与、救济等权利,使农民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态权益在立法上争取发言权,才是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长效机制和根本出路。因此,我国立法应尽快规定农民生态权,并保障农民生态权各项权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结合区域特点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根据评价结果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以旅游大省海南为例,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潜能值和满意度研究,从旅游视角出发选取25个指标构建游客评价体系,评价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结果表明,游客普遍认同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对景区等部分生态设施满意度高;城市生态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游客在海南的旅游体验影响大;节能、环保和技术创新运用方面尚有较大改善潜能。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1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2加强景区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3改善城市与景区卫生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4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高效率利用可再生资源,支持和鼓励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是作家们对人类掠夺和侵害自然而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现实回应,体现了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对未来整个人类走向的严肃思考。在论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时,欧美的生态文学作品都表达出了一个中心思想: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并热爱自然,从“生态整体观”出发,履行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义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  相似文献   

7.
川岩江风景区以其优美的森林景观和独特的“马帮文化”愈来愈吸引各地游客的到来。为探讨川岩江风景区生态保护和景点开发建设,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保证景区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保证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文对川岩江风景区及沿线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现代化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为此,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切实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科学规划保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质量、突出游客参与体验、拓展投资渠道、科学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为此,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切实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科学规划保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质量、突出游客参与体验、拓展投资渠道、科学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中央财政拨款对履行草畜平衡义务的农牧户每户每年每亩进行草畜平衡面积奖励,从资金投入上加快草原的利用和建设的一个鼓励性政策。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补偿主体的法定化是农业生态补偿法制化的基点,体现着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践理性。农业生态补偿主体法定化主要包括主体类型规定和权利义务的配置,进行主体分类时应保证主体间相互衔接性和活动场域的相对边界性,权利义务配置应遵循适度倾斜的实质公平和权利义务和谐的基本原则。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主体、中观层面的主体和微观层面的主体。宏观层面的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中观层面的主体包括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区和农村环保组织;微观层面的主体分为农业生态利用的利益受损者和利益受益者。  相似文献   

12.
三亚市观光旅游者和度假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小慧  罗艳菊  袁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84-18387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将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分为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6个子模型,对三亚市观光和度假旅游者的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亚市度假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大于观光旅游者的人均生态足迹。两类旅游者影响因子稍有差异,其区别在于游览和娱乐因子的比例。今后,应该倡导观光旅游者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度假旅游者进行健康、生态的度假,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谢雨萍  向悟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28-5131
应用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处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旅游生态占用率小,生态农业旅游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说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模式是减少旅游生态足迹和提高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玲玲  陈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90-13593
以南京将军山生态旅游景区为调查区域,利用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结合的方法分析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及行为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旅游者大多具有表层的生态意识,但其实际生态行为远滞后于生态意识;过半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责任感并不强,少数生态旅游者兼备表层和深层生态意识。总体来看,目前生态旅游者的特点类似于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相似文献   

15.
胡志斌  马友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117-22118
针对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非法占有或者挪用补偿专项经费、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补偿款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的现象,应当在构建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惩戒制度,以防范和惩治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中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和农民的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16.
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2012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火地塘实验林场,连续开展“秦岭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基本上形成了“五个一”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包括:一个功能完备的教学基地、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一套探究体验式现场教学与考察线路体系、一套精品化的课程体系和一套优质化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并因此成为学校特色化的品牌社会实践课程,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环境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一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二是基因逃逸问题;三是转基因作物生存优势的影响。但是,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农药对人畜的伤害,可以进行保护地耕作,可以利用转基因作物消除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为此,必须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利用采取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对其过程要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控。  相似文献   

18.
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陕西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众多游客选择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根据实际调查,确定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运用定量分析评价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为商洛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5508 ha逐年增加至2002年的1.1059 ha,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517 ha逐年减少到0.8102 ha。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陕西省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4009 ha,1992年出现生态赤字,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958 ha。预测陕西省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2013 ha 和1.2528 ha,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是0.7638 ha和0.7198 ha,其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到0.4378 ha和0.533 ha。说明陕西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