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根据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及上海交通大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突出专业特色、国际化培养、知识能力与创新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优化构建课程教学模块,并提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以本硕连读生物工程专业绍骙实验班为切入点,实施小班授课、突出因材施教,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着力实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为快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农业领域各应用学科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优秀的骨干力量。绍骙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立足于省属院校条件的优秀拔尖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有益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分析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两次修订情况,探讨了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化合作办学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潮流和趋势,对于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起到重要作用。分析了应用型院校的中韩合作办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联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4个方面,对构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人才强市战略离不开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针对大连市加快推进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要在注重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战略与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上不断探索,注重国际化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突出教学实践与应用性教学模式、加强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培养应用型外语专业技术人才、营造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优质环境和科学评估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6.
推进拔尖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根本,国际化是引领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根据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特色定位,聚焦农业工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面向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国际化需求,加强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着力打造新农科新工科视域下农业工程类专业拔尖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是落实“双一流”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从培养方向、师生国际交流平台、国际化教学团队、过程监控等方面对农业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进行分析,探索国际化农业工程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提升国际化体系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2+2"专业为例,论述了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课程体系与过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了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的实践成效,以期为国际合作办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建立了一套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致、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了该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历程及指导思想,阐述了修订新版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举措,包括如下内容: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根据行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9.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特性及行业发展需要,分析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并从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与创新教学环节、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探讨了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高国民教育形式,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生力军。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多数院校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体现“复合型”与“应用型”的培养要求。从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出发,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主要从兽医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思政的建设、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实现等方面,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进行专业与思政双动力驱动,构筑新型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等培养具有农业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结合近些年的实践教学,从农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分析了全日制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为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经验,提高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该文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特色活动、校企合作、实习质量监控模式等方面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寻求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学制改革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学制经历了"原生型-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四个阶段.我国当前研究生学制基本沿用专业式的模式,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多重背景下进行改革.研究生学制改革受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作用,内部的教学模式变革与外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对研究生学制改革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未来的研究生学制改革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确立合适的教育理念并系统分析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内外原因,试点进行,因时、因学科制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以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探讨了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策略,包括校企合作培养过程的全程化管理、营造创新和合作的科研氛围、强化企业的作用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的各方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典型案例分析,从合作双方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合作模式的创新、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等方面,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教育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剖析,并从突出创新、优势、立德树人等三方面阐述了取得合作成效的基本经验及启示。研究结果可为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多元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国际化意识淡漠,合作模式第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拓宽国际化合作平台、优化课程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结构性矛盾,应探索"食品科学与工程"与"经、管、法"专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对于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人才起到示范作用,对今后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2):F0002-F0002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科是从食品科学学科的粮油加工专业方向发展起来的,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东北地区唯一的粮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学科建立4年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队伍建设、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已达到52人,学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9.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优势,紧紧围绕大众化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按照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彰显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教育培养的基本原则,对农业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专业配套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使农业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20.
建设高水平的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我国农业院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拓宽国际视野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国际课程"现代作物学—栽培耕作与生理"课程为例,重点阐述了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背景、实施方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升我国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