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油茶炭疽病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油茶炭疽病症状、病原、发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病的防治措施,以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皖南山区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当地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信阳光山地区油茶主要病害及其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作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发展油茶产业对改善食用油结构、缓解中国食用油供给矛盾、绿化环境及增加林农收益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近年来,信阳光山地区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发生日益严重,成为油茶的主要病害。本文阐述了油茶炭疽病、软腐病和灰斑病的发生规律,为油茶真菌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油茶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油茶炭疽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营林措施,选育抗病品种,清除病原,化学防治等,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油茶炭疽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江西油茶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油茶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其中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和油茶烟煤病,虫害主要有油茶尺蠖、油茶毒蛾、黑跗眼天牛和油茶枯叶蛾,旨在为油茶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连城县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包括油茶炭疽病、油茶煤污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白绢病、油茶毒蛾、油茶尺蠖、茶织镰蛾、油茶象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油茶炭疽病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油茶炭疽病的危害部位及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茶是主要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茶油及其副产品具有多种用途.介绍了油茶种植中发生的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等主要病害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以及油茶毒蛾、油茶象甲、油茶蛀茎虫等主要虫害的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煤污病和油茶白绢病4种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影响发病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为油茶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相似文献   

12.
何莲  郭灿  卢天国  姚雍静 《农技服务》2012,29(8):960+963
为有效控制茶炭疽病的发生和危害,2010年7月采用"同福顺"系列中药开展了茶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同福顺"系列中药对茶炭疽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速效性较好,750倍稀释液为最佳防治浓度。  相似文献   

13.
茶树炭疽病是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特别是南方湿度大、高山云雾多的茶园发生尤为严重。本文介绍了茶树炭疽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发生分布情况与病原种类、病原菌鉴定技术、发病及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为炭疽病的抗性茶树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对建瓯市茶树炭疽病发生为害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分析茶树炭疽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进行多年定株、定期调查,筛选出感病程度不同的油茶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不同月份,对不同抗病植株的果皮内含物(单宁、花青素)、缓冲容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病季节,各油茶品种的果皮单宁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抗品种含量比感病品种高出0.33%;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增加,抗病品种含量(11~19.5)远高于感病品种(6.8~10.3);抗病品种油茶果皮滤液的pH值分别小于5,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果皮的缓冲容量(5.33~7.48)在趋势上稍低于感病品种的(5.45~7.12)。  相似文献   

16.
油茶作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之一,在林业产业和山区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近年来,毕节将油茶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文章介绍了毕节 市近年推进油茶产业的一些主要做法,并指出了当前发展油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供 了现阶段的一些对策,以期为促进全市油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酸浆果实内分离筛选出对油茶炭疽病病原果生刺盘孢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并了解该菌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抑菌机制,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果实中分离出细菌14株, 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细菌3株,菌株依次命名为DLSB-1、DLSB-4和DLSB-13。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判定生防菌株能否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β-1,3-葡聚糖酶,通过显微镜观察3株细菌的无菌上清发酵液对病原菌丝的生长情况,并在室内测定了油茶盆栽苗的防治效果。  结果  3株细菌无菌发酵上清液均能抑制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丝的正常生长,使其尖端膨大,畸变,扭曲。可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不能产生β-1,3-葡聚糖酶;5个梯度的无菌发酵上清液(0.6 × 108、1.0 × 108、1.4 × 108、1.8 × 108、2.2 × 108 cfu/mL)与对照相比,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显著(P < 0.05),抑菌率最高达到81.14%。其中,菌株(DLSB-4)5个梯度的无菌发酵上清液对油茶盆栽苗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40.2%、43.9%、57.7%、68.7%和71.1%,差异显著(P < 0.05),且无菌发酵上清液的含量与防治效果呈正相关。  结论  3株细菌通过自身产生拮抗作用酶来抑制果生刺盘孢病原菌菌丝的生长,降低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8.
油茶果采摘机采摘机械臂的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经济植物,是我国食用油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品种的优化和种植的规范化,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成为必然,研制油茶果采摘机成为林业机械的一个新领域。在实地考察研究油茶果植物特性和采摘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油茶果采摘机采摘臂的机构,并应用三维软件pro/e,针对采摘臂的液压驱动方式,对采摘臂进行了运动仿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菌系统发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炭疽菌能够侵染茶树叶片并造成病叶干枯、脱落,论文旨在分离、鉴定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茶树病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自中国15省(市、自治区)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其ITS、TUB2两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对分离的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对龙井43和中茶108茶树品种叶片进行有伤和无伤处理后接种代表性菌株,测试其致病性。【结果】以茶树上分离的炭疽菌菌株的2个基因位点序列(ITS、TUB2)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Colletotrichum boninense CBS 123755作为外群,结果表明所有菌株聚为3支,其中45个菌株与C. camelliae聚为一族、28个与C. fructicola聚为一族、5个与C. siamense聚为一族,所有菌株均归属于C.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并且C. camelliae在中国茶区分布范围最广,为茶树炭疽菌的优势种。形态特征结果表明,C. camelliae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平均11.8 mm·d-1,菌落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中央凸起,边缘整齐;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未见;分生孢子透明,光滑,圆柱状,两端钝圆或基部渐尖,(8-15)µm×(3-6)µm;菌丝附着胞褐色,棍棒状,不规则状,有分枝,(8-10.5)µm×(6.5-8)µm;分生孢子附着胞未见。C. fructicola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平均6.76 mm·d-1,菌落正面白色,背面中央褐色,边缘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透明,有隔,具分枝,产孢细胞圆柱状,7-18 µm,顶端直径1-2 µm;分生孢子透明,圆柱状,两端钝圆,部分中部溢缩,(10-15)µm×(3-3.5)µm;菌丝附着胞深褐色,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有分枝,(6.5-8)µm×(3.5-5.5)µm;分生孢子附着胞褐色或深褐色,圆形,(5-7)µm×(5-6.5)µm。C. siamense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平均7.6 mm·d-1,菌落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透明,有隔,具分枝;产孢细胞圆柱状,8-16 µm,顶端直径1-2 µm;分生孢子透明,圆柱形,梭形,两端钝圆,部分中部有溢缩,(9.5-13.5)µm×(3-3.5)µm;菌丝附着胞深褐色,球形,棒状,不规则形,(5-8)µm×(3-5.5)µm。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C. camelliae能侵染龙井43品种茶树有伤叶片,但对龙井43无伤叶片和中茶108有伤、无伤叶片无致病性,而C. fructicolaC. siamense 2个种对2个品种茶树有伤、无伤叶片均无致病性。【结论】基于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5省(市、自治区)部分茶区茶树病叶病原菌鉴定,基本明确C. camelliae为中国茶树炭疽菌优势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巴西木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及 rDNA鄄ITS序列分析。[方法]该文对巴西木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形态学观察。通过 rDNA鄄ITS的扩增与序列测定,对 rDNA鄄ITS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菌分生孢子直或弯,椭圆形至新月形,2-5个油滴,7.5-20×4.5-5μm。经ITS系统学分析,确定该试验分离到的刺盘孢为一新种,并命名为 Colletotrichum dracaena鄄fragrantis sp. novA。[结论]为炭疽病防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