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应用秩次变量 nij和 n′ij,非参数统计量 Pi,P′i,Si 和 Dj描述了 2 0 0 1年国家绿豆品种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 ,并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 :绿豆区试品种间丰产性和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 ,92 39- 8和 930 9- 2 2是丰产性和稳定性较好的品种。2 0个试点中有 14个试点对品种差异具有较高的分辨力 ,其中分辨力最高的试点为山西长治 ,发现 80 .0 %的差数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云南中海拔地区的稳产性较好的玉米品种,运用加性主效性和乘积交互作用(AMMI)模型对12个参试品种在11个参试点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试点和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根据稳定性参数和分辨力参数可知,赵禾866、云良6号和秋硕玉7号是稳定性最好的玉米品种,试点宣威、新平和祥云的分辨力最高...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糯玉米品种稳定性、适应性和试点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品种、地点、年份因子对浙江省糯玉米产量性状和构成产量相关性状的贡献率,本研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对2013—2015年浙江省糯玉米区试数据进行分析,从试点的生产水平、精度、分辨力、代表性和稳定性等5方面对浙江省糯玉米8个区试点进行初步的综合评价研究,同时对29个糯玉米参试品种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8个试点的精确度较高,试验均有效;8个试点的生产水平有高有低,代表着不同的地点生产水平;嘉善、杭州、淳安等3个试点对糯玉米产量性状的分辨力较高;东阳、江山、淳安、杭州等4个试点对糯玉米产量性状具有较高的普遍代表性,宜鉴别广泛适应性的品种;东阳、嘉善2个试点的适宜性较好,稳定性较高;品种、地点、品种与地点互作效应、年份与地点互作效应对糯玉米产量性状有显著影响,品种和地点互作效应对糯玉米产量构成的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影响。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和丰产性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品种"科甜糯2号"的产量和稳定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4.
玉米区域试验新品种的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区域试验中,对不同区试品种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至关重要.以12个优良玉米新品种作为研究材料,运用AMMI模型及DPS软件部分区试数据分析模块对产量性状进行一年多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品种7各性状表现最为稳定,品种3综合评价最为优秀,试点2分辨力最高,代表性最好,有多个品种均能够在5个试点种植.AMMI模型可以对各个参试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等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应用秩次变量nij和n′ij,非参数统计量Pi、P′i、Si和Di描述山东省1998-1999年小麦高肥甲组区试材料的基本特征。Pi和P′i是品种Vi的丰产性指数,Si是品种的稳定指数,Di是环境或试验的鉴别力指数。结果表明:淄麦12号是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均好的品种,其丰产性指数Pi和P′i均列第一位,分别为86.4%和54.5%,稳定性指数Si在比对照增产的品种中位居第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GGE双标图法分析了7个玉米新品种在5个试点的产量及籽粒相关性状,为玉米新品种鉴定、各优良品种的区域布局,及玉米育种实践提供参考。通过GGE双标图法分析了7个玉米新品种在5个试点的产量及籽粒相关性状,分析各品种各个性状的适应性、表现及稳定性;同时分析相应试点的分辨力及代表性。ZP122为百粒重高且较稳定品种;盛农4号为产量最高且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品种;盛农4号和水玉108为穗长表现优异品种,前者穗长最长,稳定性稍差,后者穗长稍差,稳定性最好;盛农4号为穗粗最为理想品种;水玉108为行粒数最多且稳定性较好的品种。威宁县卯家村、盘县沙坡村和赫章县桃园村3试点百粒重代表性和分辨力较强;大方县关井村为产量分辨力最高试点,赫章县桃园村为代表性最好试点,但分辨力稍差;盘县沙坡村和水城县小河村2试点穗长代表性和分辨力均最为理想;大方县关井村和水城县小河村2试点穗粗代表性和分辨力都很高;盘县沙坡村和赫章县桃园村2试点穗行数分辨力和代表性均最好,但二者可能存在试点重复设置的问题。各品种不同性状间适应性及稳定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不同试点之间代表性和分辨力存在一定的差异,GGE双标图在玉米产量及籽粒相关性状分析方面比较直观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7.
华北夏谷区域试验的非参数度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非参数统计量Pi、Pi′和Si描述华北夏谷品种区试资料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冀优2号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最佳,其次为济9249和冀优1号,这些品种适宜在华北夏谷区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秩次参量nij和nij′ ,非参数统计量Pi、Pi′、Si 和Dj 描述 2 0 0 1~ 2 0 0 2年度黄淮北片冬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基本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V8是丰产性最佳品系 ,产量稳定性最好的是V12 、V8、V2 、V3 ,表现丰产、稳产 ,对品系差异有较高分辨率的试点有 8个 ,分辨力最低的是L2 ,仅发现 2 2 2 %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2007-2008年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9个品种在7个试点的块茎产量为材料,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分析评价参试品种(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区分力。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陇薯9号’‘L0227-18’‘天薯10号’‘陇薯8号’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7个试点被划分为2个类型区域,在2个类型区域中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为‘陇薯9号’和‘陇薯6号’,安定、会川和临夏是比较理想的试点,具有较强的区分力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GGE双标图法分析了2011年7个谷子品种(系)在山西省7个试点的区试数据资料,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太选10号、长农40号、沁黄2号是既高产又稳产的优良品系,其中太选10号表现最为突出,而晋中208综合表现最差,产量最低,稳定性也最差;太原小店试验点对参试品种的区分能力最强,对目标生态区的代表性最好,是所有区试点中最理想的试验点。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screen a high-yield spergualin-production strain and an optimal fermentation medium,large numbers of isolates were selected after ultraviolet(UV)mutation and self-tolerant mutation of Bacillus laterosporus A7.A high-yield strain A-94-7 was obtained and the spergualin productivity was 4.1-fold of the parent strain.The genetic stability of the high-yield strain Bacillus laterosporus A-94-7 was very good.After fermentation medium optimization,Bacillus laterosporus A-94-7 was able to produce 380 mg?L-1.The spergualin productivity in Bacillus laterosporus A7 was increased 4.75-fold by mutation and medium optimization.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结合变异系数和稳定性参数,对2001—2002年度山东省高肥小麦新品种(系)区域试验的l3个品种(系),进行了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烟475、烟农23是两个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型的优良小麦新品种,潍62036具有一定的高产潜力,但稳产性稍差。3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高稳系数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评价作物高产稳产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陇春24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作旺  杨文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23-7124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陇春24小麦品种的丰产性能。[方法]依据2004~2005年甘肃省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运用联合方差分析法和高稳系数法(HSC),对陇春24和其他21个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4 ̄2005年小麦区域试验中相同地点的4个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区域试验中,陇春24平均产量为8624.40 kg/hm2,较对照高原602增产6.65%;2005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 627.35 kg/hm2,较对照增产11.65%。HSC分析表明,陇春24、91043的高稳系数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8515,高稳系数与变异系数的相关系数为0.7845,高稳系数与标准差间的相关系数为0.4806。[结论]陇春24小麦品种丰产稳产性好,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在甘肃河西及沿黄灌区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 Eberhart 和 Russell 的方法,对24个国内外甘蔗品种在福建蔗区的七个生态环境的6个主要经济性状表现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不同地点的平均表现,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把品种划分为不同的适应类型。分析结果表明,福引79-8是对所有环境适应良好的高产高糖早熟品种;福引79-9表现出对良好环境的特殊适应,是个产量潜力高的中熟高糖品种;这两个品种推广后,预期可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福引82-17被发现为中熟高产高糖的中细茎品种,具有对良好环境的特殊适应;福引82-41被认为是普遍适应的早熟高产高糖品种;这两个品种尚待进一步扩大表证示范,再行确定其推广价值。福引79-11和福引79-7属于低产稳定型品种。研究表明,稳定性分析是评价甘蔗品种丰产性和适应性的有效手段。事实证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田间实地鉴定的结果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寒地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将11个黑龙江省垦区水稻品系布置在8个不同生态点,使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进行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结果显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环境,基因型最低。参试材料稳定性最好的是建09-19,其次是龙粳21,稳定性最差的是垦稻10-2206;试验点中对产量鉴别力最强的是二九一农场,其次是八五六农场,再次为八五○农场,最差的为江川农场。建09-17在八五○农场和八五七农场,垦10-1624在八五六农场,垦稻10-2206在二九一农场和友谊农场,垦09-1709在江川农场、农垦水稻所和兴凯湖农场表现出最佳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48对SSR标记对来源于同一优质香型材料80-66的5个常规香稻品种进行了指纹分析及品种相似性和特异性分析,发现玉针香与玉柱香的遗传差异最小,农香18与玉针香、玉柱香的遗传差异次之,创香5号与玉针香、玉柱香、农香18的遗传差异第三,而板仓香糯为糯稻品种,与其它品种的遗传差异均较大。结果表明:将数字身份证、指纹图谱和坐标图形式的数字指纹三者结合,作为品种的指纹信息,可以更全面的反映该品种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及其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解析黄淮海地区大豆育成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及其品种与环境的互作,鉴定代表性品种高产与稳产性,为黄淮海大豆育成品种在生产及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能够直观分析农作物双向数据的GGE(genotype + 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双标图,根据GGE中的“环境之间的关系”(“environmental vector” view)、“哪个赢在哪里”(“which-won-where” view)及“高产性和稳产性”(“mean VS stability” view)分析参试品种的高产特性与不同年份试验的代表性,解析黄淮海区域有代表性的94个夏大豆品种在2008—2010年份的产量与产量组成因子。【结果】不同年份相同区域的试验品种表现差异很大,品种与环境存在互作。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是产量的主要贡献性状,其中,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单株粒重。三年中,受不同年度环境影响较小、稳产性较好且高产的品种有冀9号-3L-2、冀豆17、徐豆10号、中作00-484和7651-1。【结论】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影响的最重要因子是单株粒重,其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相同区域不同年份间品种产量差异较大,品种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粳80优121产量稳定性分析及高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berhat -Rusell模式和方法分析了 1993~ 1994年安徽省中粳区域试验中的 9个品种的稳定性。 80优 12 1两稳定性参数 :( 1)回归系数 (bi)为 0 90 5 8;( 2 )离回归方差 (Sdi2 )为 -5 .0 3 16,比参照种 83 -D两稳定性参数值均小 ,因此认为 80优 12 1是一个稳定性好的杂交中粳组合。在分析 80优 12 1丰产性基础上 ,对其高产途径进行了探讨 ,综合近年来的试验结果 ,总结出 80优12 1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甘蔗品种的区试蔗茎产量和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AMMI(主效可加互作乘积)模型及双标图、Di(品种稳定性参数)以及相应表现型值与Di值的聚类分析,对2005~2006年14个甘蔗品种云南5个试点的2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进行基因环境互作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产量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显著,稳定性好的品种有云瑞99-113、德蔗93-94等;甘蔗糖分与环境互作效应较小,稳定性好的品种有云瑞99-113、云蔗98-236等.②根据AMMI双标图,提出了参试品种在参试点的适应性.③根据平均产量和糖分及其Di值聚类分析,参试品种可分为5类.基于AMMI的互作稳定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为蔗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