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采自内蒙古根河地区的野生花脸香蘑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其菌盖处、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的组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生长速度和污染率等方法,研究分离纯化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部位;最后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最适培养基为PDA+子实体煮水培养基;菌盖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污染率低;并且子实体经自然风干2 d后能有效降低污染率;最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花脸香蘑。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地区的野生松杉灵芝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其菌盖处、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的组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生长速度和污染率等方法,研究分离纯化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部位;最后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最适培养基为PDA+子实体煮水培养基;菌盖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长势好,污染率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松杉灵芝。本研究获得了松杉灵芝的纯培养菌株,为松杉灵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长白山地区的野生大球盖菇为材料,对其进行1~5 h不同时间的晾晒处理,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其菌盖、菌盖与菌柄交接处、菌柄上端和菌柄基部的组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和污染率等,筛选出分离纯化的最适晾晒时间和最佳部位;设置5种液体培养基配方培养液体菌种,通过测定菌丝体生物量、菌丝球密度和形态,筛选出最佳的液体培养基配方;最后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最适晾晒时间为2 h,最佳分离部位为菌盖与菌柄交接处,此种情况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长势最好,污染率最低;最佳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A2,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菌丝球密度最大,形态最好;最后分离菌株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大球盖菇。  相似文献   

4.
新疆籽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部分地区籽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分离物16S ~ 23S rRNA的ITS区序列,确定不同分离物该基因区遗传变异情况.[方法]采集并分离来自阜康、额敏、沙湾等地的籽瓜以及五家渠甜瓜的病原细菌,应用细菌ITS区通用引物对各分离物16S~23S rRNA的ITS区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在GENEBANK数据库中作序列比对确定所分离病原种类,同时分析该ITS区序列差异.[结果]从四个地区籽瓜或甜瓜病组织上分离获得分离物均为噬酸菌属燕麦种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研究获得的7个果斑病菌分离物与国内外已报道7个分离物间ITS区序列同源性达99.5;~100;,该区遗传序列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疆阜康、额敏、沙湾等地籽瓜均有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参与比对的细菌性果斑菌分离物16S~23S rRNA的ITS区基因序列高度保守,该基因区遗传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5.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野生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传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G1菌株子实体菌盖白色,直径2.1~5.6 cm;菌柄粗0.6~1.0 cm,呈中央着生,菌柄和菌褶基端分离;在菌柄上部有单层菌环;有隔菌丝,菌丝体上无锁状联合;一个担子上普遍着生2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棕色,孢子的大小为(5.52~6.12)μm×(5.02~5.47)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G1菌株为蘑菇属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由Gen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可知,G1菌株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与双孢蘑菇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综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G1菌株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6.
松茸菌丝体分离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松茸子实体菌褶、菌肉和菌柄基部组织作分离材料。结果表明,菌褶易分化出菌丝,但菌丝生长速度缓慢;菌肉组织未分化出菌丝,因此菌肉不能作为分离菌丝的材料;从菌柄基部组织分化出的菌丝生长发育快,可以作为分离松茸菌丝体材料,是3种分离材料中最适宜的。8种不同培养基中,以改良浜田氏培养基、赤松根——酵母浸膏等4种培养基中松茸菌丝生长发育良好。酵母浸膏是松茸菌丝生长发育重要营养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疆库尔勒地区的香梨树上发生的腐烂病进行病原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采集到的腐烂病病组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新疆库尔勒香梨腐烂病树上分离获得32个分离物,未发现有性型.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表明:28个分离株的形态特征与Cytosperma sacculus(Schwein.) Gvrit的特征描述相吻合,二者在rDNA-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类;剩下的4个分离株的形态符合C.schulzeri Sacc.&P.Syd的特征描述,且rDNA-ITS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结论]新疆库尔勒香梨树腐烂病病原菌为C.sacculus(Schwein.) Gvrit和C.schulzeri Sacc.&P.Syd,其中C.sacculus是主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适宜杨树林下栽培的野生食用菌菌种。[方法]对采集自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银中杨林下的野生大型真菌进行菌种分离,同时研究不同分离部位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获得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菌盖与菌柄连接处为菌种最佳分离部位。对分离株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692 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与Agaricus bitorquis(Quél.)Sacc的Query cover为97%~100%,ident均为99%。[结论]鉴定分离菌种为蘑菇科、蘑菇属、大肥菇。该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杨-食用菌复合经营提供菌种准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危害湖南永州奈李果实新发生病害的病原物种类,为更好地识别并防控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常规分离方法对湖南永州奈李果园发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ITS、TUB、CAL和ACT序列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对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大豆拟茎点霉(Phomopsis longicolla)一致;其ITS、TUB、CAL、ACT序列与P.longicolla同源性分别为98%、99%、99%和98%.室内人工接种病原菌3~5 d后果实形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转腐烂等症状,与田间果实危害症状一致.[结论]初步确定危害湖南永州奈李果实的病原菌为P.longicolla YZ.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茯苓菌株质量并鉴定其遗传关系,为茯苓菌株资源合理利用及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平面培养法测定其菌丝生长速率,松树兜栽培法测定其菌核产量,反复转接法测定其遗传稳定性.提取不同茯苓菌株的总DNA,PCR扩增ITS序列,进行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检测菌株间的菌丝拮抗性,结合ITS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鉴定茯苓菌株遗传关系.[结果]11个供试菌株中,8、9和12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均较高,1、7和13号菌株较低.茯苓ITS序列长度为1600bp,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与Wolfporia cocos 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r 1的同源性高达100%,8、9、11、12和13号菌株与W.cocos strain LP-13的同源性达99%,表明供试茯苓菌株属于两个不同的亚种.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聚为一类,菌株间的遗传关系非常接近,存在同种异名的可能;8、9、11、12和13号菌株聚为另一类,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存在种内差异.[结论]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评价茯苓菌株质量切实可行,ITS序列分析可有效将茯苓菌株鉴定到种级分类单元,并明确茯苓菌株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1.
殷浩  佟万红  刘刚  黄盖群  危玲  张剑飞  郑继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261-1262,1287
[目的]探讨食用菌对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ONJ)的富集作用。[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银耳、姬菇、黑木耳、灵芝、猴头菇9种食用菌对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DNJ)的富集能力。[结果]供试食用菌种均不能自我合成DNJ,但黑木耳、灵芝和猴头菇对DNJ有富集作用,而且其菌盖的富集能力远远高于菌柄。随着培养料中桑枝屑比例的增加,灵芝和猴头菇菌盖中DNJ含量也随之增加,在50%桑枝屑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070 4%和0.047 2%,再增加桑枝屑比例,则其菌盖中DNJ含量下降,当桑枝屑比例为80%时,其菌盖中DNJ含量分别降为0.047 4%和0.032 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具有降血糖功效的桑枝食用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花脸香蘑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以期为花脸香蘑酶谱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7种不同提取液提取的酯酶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提取液对酯酶同工酶提取效果的影响,找出最优提取液,并分析不同培养方法和组织对同工酶的影响。[结果]7种不同提取液提取的酯酶酶带保持一致,但提取效果各异,用pH 8.0、0.1 mol/L Tris-HCl缓冲液提取时效果较好。液体菌丝体、试管种、驯化花脸香蘑菌盖酶带均有5条;野生花脸香蘑菌盖和菌柄只有3条酯酶同工酶谱带;野生花脸香蘑菌盖与驯化花脸香蘑菌盖的酯酶谱带条数不同。因此在选用酯酶同工酶作为遗传指标,用作花脸香蘑液体菌种鉴定时,必须注意保持培养基、培养条件以及取材部位的一致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花脸香蘑酶谱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送检番石榴样品上发现一种黑斑病,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及重要性。[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结论]引起番石榴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mangiferae)。此前还未有G.mangiferae引起番石榴病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送检番石榴样品上发现一种黑斑病,对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及重要性。[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结论]引起番石榴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mangiferae)。此前还未有G.mangiferae引起番石榴病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州地区白鬼笔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污染状况,对大方县白鬼笔种植基地白鬼笔及其种植土壤中Pb、Cd、Cr、Cu、Zn、Hg、As含量及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白鬼笔种植基地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表现为CuCrZnPbAsCdHg,Pb、Cr、As、Zn含量均未超出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极限值,其余重金属含量均不同程度超标;菌托、菌柄、菌盖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表现为ZnCuPbCrCdHgAs,其中Cd、As、Zn含量在菌托、菌柄、菌盖中均未超标,其他重金属在不同组织中发生不同程度超标。白鬼笔及土壤中均未检测出六六六、滴滴涕残留,未受农残污染。从单因子污染指数来看,白鬼笔种植基地土壤中仅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为1.99,属轻微污染,其他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均小于1,处于无污染水平;白鬼笔中7种重金属的平均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说明其未受到这些重金属的污染。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白鬼笔种植基地土壤受到了轻污染;白鬼笔菌托、菌柄处于非污染水平,菌盖处于轻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吴小建  李明娟  黎金锋  刘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30-14232,14269
[目的]研究双孢蘑菇对Pb2+、Cd2+的耐受与富集效应。[方法]在双孢蘑菇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Pb2+、Cd2+,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子实体和菌丝体的Pb2+、Cd2+含量。[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双孢蘑菇对Pb2+、Cd2+的富集量随Pb2+、Cd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子实体不同部位富集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菌褶〉菌盖〉菌柄,其中Pb2+含量分别为19.42、16.42、15.30 mg/kg,Cd2+含量分别为38.56、35.73、11.80 mg/kg。复合胁迫下,Pb2+的富集量高于单一Pb2+胁迫而Cd2+的富集量低于单一Cd2+胁迫。[结论]双孢蘑菇对Pb2+、Cd2+具有较强的耐受与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7.
3种食用菌营养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平菇、香菇及金针菇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分布情况。[方法]测定香菇、平菇和金针菇的菌盖、菌柄、菌根的营养成分,包括水分、灰分、蛋白质、矿质元素、糖类等含量。[结果]蛋白质、糖类、脂肪、Vc等在菌盖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菌柄,菌根中含量最低;粗纤维和微量元素Ca、Mg、Zn、Fe、Cu、Mn在菌根中含量最高,而菌盖中含量最低。[结论]菌体不同部位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针刺法进行确认,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2个木薯炭疽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各挑3个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以确认其序列,序列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2个木薯炭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影响因子包括:培养基种类(马铃薯琼脂葡萄糖、马铃薯琼脂蔗糖、玉米粉、燕麦、麦芽、胡萝卜培养基),菌落生长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40℃)、pH值(4.0、5.0、6.0、7.0、8.0、9.0、10.0、11.0、12.0)、光照(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和40℃)、致死温度(40、45、50、55、60和65℃)。[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致死温度为55℃ 10 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