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谭燕  叶木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710-9714
以凉山州境内金阳县小银木乡松树村与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交界处的地洛电站厂房标段钢筋场2009年7月31日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数据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云系演变特征等方面研究了这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金阳县“7.31”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当地孕灾环境关系密切.由于阻塞高压的影响高空切变较长时间维持凉山州境内,同时配合地面冷高压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和700 hPa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丰沛水汽,造成了这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灾害点具备上干下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降水中心与正涡度负散度中心的位置对应良好的特点.同时结合垂直速度剖面图和降水落区来看,负的垂直速度大值区也就是强烈上升运动中心对应着地面的强降水区,暴雨区附近的垂直环流与暴雨的启动和维持有密切关系,暴雨区往往出现在垂直环流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四川盆区春季连阴雨灾害发生情况,对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和评估,为防灾减灾和灾害保险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利用四川盆区 1981—2020 年 105 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结合油菜生产观测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及基础地理信息,对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 4 要素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并分别建立评价模型。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构建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盆东平行岭谷区、盆南丘陵区和盆周边缘山地西南部是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的高危险性区;盆中浅丘区暴露性最高;高脆弱性区域较分散,在盆南丘陵区和盆西平原区分布相对较多;盆西平原、盆南丘陵区防灾减灾能力较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多集中在盆东平行岭谷区、盆南丘陵区和盆中浅丘区中部,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区中部及盆周边缘山地区;中风险区分布最广,占四川盆区耕地面积的 45% 以上。【结论】研究结果与四川盆区气候背景、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点一致,能呈现和解释四川盆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风险区划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区1981-2014年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选取不同等级雾、霾频率作为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指标,以人口密度、公路密度和地均三产业值作为孕灾环境脆弱性影响因子,考虑地形因子、河网密度和地均GDP作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指标,从这3个角度出发,基于GIS技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影响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得到四川省盆地地区的雾霾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分析表明:四川盆地区雾霾灾害风险等级呈现出从盆周山区到盆底区域不断升高的基本特征.高、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底部的大部分区域,与高原接壤的高海拔区域和盆周山区处于雾霾灾害低风险区和次低风险区,与盆周山区相邻的盆底边缘地区大部分为中等风险区,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4.
近50年西南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1961-2012年西南地区111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整年和四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场的空间特征存在东西、南北向差异,可划分为川西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部、渝西南、黔北渝东南、黔东南、滇东黔西、滇西及滇南区.年降水在川西高原北部呈增加趋势;四川盆地东部在2002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黔北渝东南、滇东黔西及滇南在2002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21世纪以来,除四川盆地东部外,各区降水不同程度偏少.春季降水在川西高原、滇西及滇南呈增加趋势;黔北渝东南和黔东南分别在1977和1984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21世纪以来,川西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东部及滇南降水偏多,黔北渝东南降水偏少.夏季降水在川西高原北部和四川盆地东部呈增加趋势;四川盆地东部在1978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黔北渝东南和滇南在2002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21世纪以来,除川西高原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及黔东南外,各区降水偏少.秋季降水在黔东南和滇南呈减少趋势;滇西在1976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其余各区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川西高原及滇东黔西发生在1990s,四川盆地及黔北渝东南发生在1980s,渝西南发生在1974年;21世纪以来,除四川盆地东部和滇西外,各区降水偏少.冬季降水仅川西高原北部在1987和1998年发生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的突变,其余各区线性趋势趋近于零;21世纪初以来,黔北渝东南、黔东南和滇东黔西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5.
曹春雷  李门楼  罗赟莹  孙占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10-2011,2013
以山西省西北部地质灾害较为典型的地区兴县为例,应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建立山西兴县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并在GIS软件平台上将调查结果数字化,得到兴县现状地质灾害分布图,再利用对已矢量化的图层以及灾害点文件的叠加得到兴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将其分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3个区,其中高易发区又可进一步划分成2个二级区.分区的结果还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力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34-2237
陕西省佛坪县地处秦岭南坡,是山地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其中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2次山地灾害最为严重和典型,发生大量山体崩塌、河岸坍塌、滑坡及泥石流山地灾害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研究,认为此次山地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因子、物质因子、地形地貌因子、人为活动因子等主导因素和暴雨诱发因素所影响。同时强调山地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重视灾害环境评估、加强日常人为生产生活行为管理等是预防山地灾害发生、降低山地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四川玉米物流活动主要集中在沱江、涪江、嘉陵江下游、川江沿线及附近地方,岷江、渠江物流活动较少。平原区玉米在赵家渡集散后沿沱江一线运输;川北玉米沿涪江、渠江经合川下运重庆、峡区;川江一带玉米积聚川江沿岸城市而下运至三峡、巴东等地。民国时期四川玉米物流空间格局形成原因在于:玉米资源禀赋,盆地北部旱地及沱江、嘉陵江流域上游盛产玉米,盆周山地东部、东南部有大量玉米种植;饮食消费的空间差异,西南山地的玉米是主食之一,腹地以米谷为主食,高原畜牧区以畜产品为主;交通条件,沱江、嘉陵江等流域水运发达。  相似文献   

8.
选用 3种不同穗重型杂交中籼稻即重穗型、中穗型和轻穗型共 8个品种 (组合 ) ,在四川 6个不同气候生态区种植 ,以研究其稻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 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① 6个主要气候生态区 ,其外观品质优劣的综合表现依次为盆西中亚热带多春夏旱区 (温江 ) >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广元 ) >盆西山地中亚热带 -寒带区 (雅安 ) >泸定河谷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区 (西昌 ) >局部河谷南亚热带区 (江津 ) >盆东中亚热带伏旱最多区 (南充 ) ,呈现盆地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②从不同穗重型品种的外观品质表现看轻穗型品种在 6个生态区中表现最好 ,其次为中穗型品种 ,而重穗型品种则表现相对较差。③从不同穗重型品种对各气候生态区的适应性看 ,轻穗型品种适宜于在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广元 ) ,盆西中亚热带多春夏旱区 (温江 )和局部河谷南亚热带区 (江津 )种植 ;而中穗型品种和重穗型品种 ,在 6个气候生态区中 ,其外观品质变化较大。因而应加强对这两类型品种的研究 ,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③在 6个生态区中 ,从被研究的 5个外观品质性状看 ,其稻米粒长和长宽比两个性状 ,变异相对较小 ;垩白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 3个性状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因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山洪灾害发生最为密集的地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长江流域大尺度(跨省级)区域的山洪灾害易发性研究可为长江流域及相似区域的山洪灾害评价研究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以县域为评价单元,构建各类山洪灾害易发程度指标体系,基于Matlab,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类山洪灾害易发性指数。据此,利用ArcGIS自然间距分类方案将长江流域划分为4个山洪灾害易发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防治区。结果表明:溪河洪水灾害呈现由东向西灾害易发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上游干流附近滇北和陇南山地,尤以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其中以断裂带发育的第一、二阶梯过渡带最为密集。划分结果显示各类山洪灾害在流域内的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历史发生次数在高易发区的集中程度均在80%以上,表明分区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各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宫清华  李鑫华  袁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11-1413,1423
广东省山地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是山地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山地灾害严重影响山区经济发展。选取了广东省程江流域中游的小流域作为案例区域,运用GIS技术,将小流域分成若干个坡沟系统,对每个坡沟系统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进行逐一调查和综合分析,将坡沟系统分冲击力强的泥石流坡沟系统、泥石流坡沟系统、高含沙山洪坡沟系统和一般坡沟系统,根据分类结果进行山地灾害的危险性分区,分为高危险区、较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降水保证指数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然降水对四川省农业生态区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保证指数,为各区域充分合理利用降水资源,选择防旱避灾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气温、海拔、干燥度、地形地势、地理位置等特点,将四川农业生态区划分为8个不同类型区,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订正各区域主要作物及其主要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初始生长期作物系数(Kcini)、生育中期作物系数(Kcmid)和成熟期作物系数(Kcend)),计算并比较各区域代表性站点的常见种植模式、主要作物、作物主要生育阶段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的满足度及其保证指数,选出各区域防旱避灾最优种植模式。【结果】①各种作物的Kcmid、Kcend值均小于或等于FAO的推荐值;盆地内部各区域作物系数较FAO推荐值偏低更多,攀西地区与FAO推荐值接近;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Kcend值均与FAO推荐值相同,而玉米、水稻等秋收作物Kcend值均低于FAO推荐值。②四川省各种植模式多年平均降水满足度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攀枝花、西昌、平武、成都、遂宁、巴中、宜宾、雅安降水满足度依次递增,分别为0.48,0.56,0.63,0.64,0.70,0.72,0.74,0.85。③四川省各种植模式降水保证指数变化范围较大,最低值仅为0.35,而最高值达到0.89。攀枝花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偏低,且多数低于0.4;雅安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较高,均在0.85以上。【结论】攀枝花等川西南山地干热河谷区、西昌等川西高原安宁河平原半湿润区和平武等川北半湿润山地丘陵过渡区最优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旱三熟;雅安等盆西高原盆地过渡湿润气候区和宜宾等川南中低山丘陵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两熟制;成都平原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水稻和油菜-玉米-红薯;遂宁等川中丘陵夏伏旱频发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巴中等川东北盆周湿润山区防旱避灾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近40年来的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四川盆地22个站点1958—2000年43a来的降水特征的分析表明:盆地内降水的相对变率比较小,降水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盆地内的降水有较强的分布不均匀性,盆地西部近40a来降水的长期变化有明显减少的趋势。盆地内降水异常的1个显著特征就是盆地西部与东部的反位相分布,盆地内暴雨发生频率在时空分布上都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的影响。为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青稞的品质差异及其与气候的关系,选择64个不同种植区的青稞籽实,测定7个营养品质指标并结合气候区的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明确不同气候区的品质差异,对不同气候区的青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平均温度显著高于昌都气候区;波密-川西气候区、藏南气候区、昌都气候区和祁连-青海湖气候区的降水量均显著高于柴达木气候区;祁连-青海湖气候区、柴达木气候区和藏南气候区的日照时数均显著高于波密-川西气候区。不同种植区青稞营养品质指标存在差异,粗蛋白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藏南气候区最低;β-葡聚糖、膳食纤维含量在柴达木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淀粉含量在波密-川西气候区最高,昌都气候区最低。对5个行政气候区进行综合评价,柴达木气候区青稞籽实营养品质最高,波密-川西气候区最低,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日照是决定青稞品质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藏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降水空间特征与泥石流沟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0—2001年四川省和云南省降雨量、降雨日数等资料,分析了川、滇两地泥石流沟与年降雨量、雨季日均降水、降雨变率等空间分布特征的关系. 结果表明,不同地域雨季日均降水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其变率与泥石流沟空间分布的数量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864. 该文提出可以进一步考虑利用雨季日均降水特性建立以雨季日均降水量为参照标准的区域泥石流临界雨量模型.   相似文献   

15.
韩世刚  唐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69-11771
利用长江流域260个观测站1960~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上,日照时数明显高于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为2 200~3 000 h/a;日照时数最低的区域在长江上游的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仅1 000~1 600 h/a;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内,日照时数高于四川盆地,低于青藏高原地区,在2 000 h/a左右。长江流域中日照区的日照时数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减少速率为54.2 h/10a;低日照区的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38.4 h/10a;高日照区的日照时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长江流域日照季节下降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冬季>秋季,而春季日照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城市边缘的浅山区是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境的交接缓冲区,也是人居环境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较高的区域。相比通过工程方法降低浅山区中自然灾害威胁,防灾林选址规划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人居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方法  本研究提出一种人居环境安全视角下的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并评估规划的防灾林对降低人居环境中泥石流风险的有效性。基于多准则决策法(AHP),将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泥石流敏感性预测结果作为泥石流风险因子,识别具有降低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的泥石流流域内适宜造林位置作为环境因子,同时结合造林可行性因子,叠加3类因子分析出高风险且高适宜的造林区域。通过对比造林前后泥石流敏感性与人居点危险性评价造林的减灾效益,指导北京市浅山区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  结果  研究选取了118.50 km2的造林区域,主要分布在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怀柔区、昌平区以及房山区,呈现以零散斑块形态分布在人居点上游的特征。造林后泥石流易发区面积减少了117.45 km2,位于泥石流易发区的人居点个数减少了51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提升人居环境泥石流抵抗力的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通过基于自然系统的方法降低山区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浅山区人居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安全,并为北京市百万亩造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红花玉兰潜在引种气候适生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是近年在湖北五峰发现的木兰科Magnoliaceae木兰属Magnolia植物新种,其树形高大,花被片内外纯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和山地景观树种。为科学合理开展红花玉兰引种,避免盲目和失败,需要对红花玉兰在中国的可能引种区域进行划分。根据植物引种气候相似性原理,选取年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等9个气候因子,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欧氏距离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对红花玉兰进行气候适生区划分,确定了红花玉兰引种的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红花玉兰引种适宜区包括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四川盆地东南部、云贵高原东北部和两广丘陵北部地区。该区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雨热同期,容易形成内涝和病虫害,因此,引种红花玉兰在夏季要及时做好圃地清理、病虫害防治及排水工作;红花玉兰引种次适宜区包括四川盆地西北部、云贵高原西南部、两广丘陵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晋冀鲁山地丘陵地带、华北平原、辽东半岛、黄土高原中部及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该区部分地区持续低温时间较长且极端气温较低,栽植苗龄为3~4年生及以下的红花玉兰易受冻害,应进行越冬防寒;红花玉兰引种不适宜区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西北部、青藏高原西北部、新疆、内蒙古等地。表 10参33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系统分异规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根据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具有山高坡陡,土壤侵蚀面广、侵蚀量大,支流和干流落差大,搬运能力强;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植被恢复难度大;经济发展普遍滞后,贫困面大等突出特点.利用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系统具有地域分异的规律性这一基本原理,在充分调查分析了该流域内云南47个县、市、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按照高原山地空间层次结构的多样性,对构成金沙江流域这一极为复杂的开放性景观生态系统的地貌、气候、森林植被、社会经济、土壤侵蚀等多级子系统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求得实现系统恢复与功能需求的一致性,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查清了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昆虫的物种组成,以及优势类群对"灌丛"和"荒漠"2个亚带的适应性,对评价昆虫在维持苔原生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年,在西坡高山苔原带利用网捕、灯诱、巴氏罐法系统地采集昆虫标本,共采集昆虫标本2 815头,隶属于11目84科343种,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双翅目(Diptera)是优势类群。其中,"灌丛"亚带中昆虫科数、物种数、个体数都高于"荒漠"亚带,不同月份2个亚带昆虫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7月、8月、6月、9月。不同月份2个亚带均匀度变化差异较大,相似性均较低。不同的优势类群在2个亚带的分布具有较大差异。高山苔原带"灌丛"亚带和"荒漠"亚带植被组成和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鳞翅目昆虫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主要分布在"灌丛"亚带,"荒漠"亚带中的物种数量较少。鞘翅目昆虫由于自身特点,对海拔较高的"荒漠"亚带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物种数量相对较多。多数昆虫存在向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行为,这对高山苔原植被的繁衍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再生稻气候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类分析表明,四川省再生稻栽培可分为5个气候生态区。即盆南弱光和暖伏旱区,盆东平行岭谷高温伏旱区,盆东长江河高温伏旱区,盆西南少日,多雨,低温区和攀西高海拔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