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P1 F1 P2和F2或F2:3世代联合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建立了利用亲本、F1和F2或F2:34个世代的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简称主+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包括1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1对主+多基因和2对主+多基因5类共24个遗传模型.通过大豆结英习性主要成分性状主茎上部节数相对值的遗传说明该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产陆地棉百棉1号产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产陆地棉百棉1号为核心亲本分别构建了2个组合的P1、P2、F1、B1、B2和F2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了陆地棉产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组合除籽棉产量的最适模型均为D-4(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外,其他性状最适模型不同,衣分和单株铃数的主基因数目2个组合相同。各产量性状在2个组合中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方式不尽一致,其中,皮棉产量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或以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并重;籽棉产量和籽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或以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并重;衣分、单株铃数、铃重和衣指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单株生殖量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个组合主基因遗传率均为皮棉产量最高,籽棉产量次之,其他性状大小顺序变化差异不大;各产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率在2个组合中的大小顺序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选择茎杆粗度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1.0 mm)、CB4(15.5 mm)和CB7(11.5 mm),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了相应的P1、F1、P2、B1、B1、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两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茎杆粗度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表明该性状在所有2个季别中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27.60%~63.69%,多基因遗传率为1.39%~30.07%,总基因型遗传率为39.43%~82.01%,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果实性状差异显著的栽培甜瓜‘0246’和野生甜瓜‘Y101’为亲本,构建P1、P2、F1、F2、B1、B26个世代,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甜瓜4个果实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果形指数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0)控制,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分别达到79.20%、87.80%、74.21%和84.62%。控制4个果实性状的主基因在F2中的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适宜在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其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个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不同种植季节下水稻株高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择株高差异大的3个亲本CB1、CB4和CB7,配制CB1×CB4和CB7×CB4组合,建立相应的P1、F1、P2、B1、B2、F2群体,将其分为中、晚2个生产季节种植,考察了株高性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理论的Akaike信息准则(AIC)在B1、B2、F2代中鉴定影响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存在与否,主基因存在时通过分离分析估计主基因和微效基因的遗传效应及所占总变异的分量。[结果]株高在所有2个季别B1、B2、F2中均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式,主基因遗传率为38.63%~78.53%,多基因遗传率为1.72%~36.04%,总基因型遗传率为45.52%~92.93%;2个遗传群体2季别下株高主基因加性效应值d分别为-4.56、-9.16、-7.19和-9.38,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会降低株高性状的表达。[结论]水稻茎粗性状的遗传率受种植季别及所配组合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中国南瓜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规律,选用中国南瓜杂交组合89-1×93-5的P1、P2、F1、F2、BCP1、BCP2的6个世代为研究对象,应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群体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068 4,均使第1雌花节位升高;显性效应分别为-4.826 5和-0.905 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3.008 5和-1.566 8。其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74.34%、68.17%、89.84%,多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均为0;说明主基因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以在早期世代对第1雌花节位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玉米F_1、F_2代植株性状的遗传背景及适宜群体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个优良爆裂玉米自交系与6个Reid类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12个组合,研究了株高、穗位高、顶高、顶高/株高4个植株性状的F1表现、杂种优势、F2群体表现和分离特征及其与亲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组合F1表现、中亲优势(MH)、超高亲优势(HH)、F2群体的平均值(F2M)、变幅、变异系数、优势衰退(HDR)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各植株性状杂交早代的遗传背景效应突出;F2群体各性状多呈连续正态分布,存在超双亲分离,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顶高/株高杂种优势较小,可根据两类亲本或其均值初步预测其组合表现,并实施早代选择,而株高、穗位高和顶高的杂种优势较大,不宜进行预测;亲本、F1、F2M、MH、HH、HDR间的相关趋势因性状不同而异;R1×N04、R3×N04组合为改良爆裂玉米自交系植株性状的最佳群体,R2×N10、R3×N04、R5×N10和R6×N04组合适宜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9.
千粒重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要素。选用该性状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杂交,得F1代,再将F1代自交获得F2代,构建P1、F1、P2和F2世代,并对这4个世代的这个性状进行考查。利用亲本、F1和 F24个世代进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选出最适模型,并对模型的遗传估计值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经检测这2个组合的千粒重遗传分离模式均属于C-0模式,且千粒重主基因遗传率为0.86%~0.97%,多基因遗传率为68.06%~80.33%,两者合计的遗传率为68.92%~81.30%。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遗传作图群体对水稻抽穗期和株高进行QTL定位,以明确控制性状的基因,揭示性状的遗传机制。将粳型品种月之光与籼型品种明恢63杂交(月之光×明恢63),获得一个含189个家系的F2遗传作图群体;利用该群体建立含127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覆盖12条染色体,连锁群总长度2 123cM,标记间平均距离16.7cM。F2群体抽穗期和株高均表现为连续的数量变异,呈正态分布,且出现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抽穗期和株高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以QTL作图软件Cartgrapher 2.5对F2群体抽穗期和株高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定位到4个与抽穗期相关的QTLs,分别分布于第1、6、8、12号染色体上,第8号染色体上的qHD8 LOD值为10.70,贡献率达48.0%,是主效基因,与已克隆的DTH8在相近位置,可能是DTH8。定位到4个与株高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1、3、8、12号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6.3%~21.1%,第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PH1能解析21.1%的表型变异,是主效基因,位于矮秆基因sd1附近,可能是sd1。定位到的这些QTLs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相应性状的候选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1.
鸡开产日龄和开产体质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鸡开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揭示其内在遗传规律,以绿壳蛋鸡黑羽纯系和白来航鸡为亲本构建资源群体,测定亲本P1、P2和F1、F2代的开产日龄和开产体质量,运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软件SEA-G4F2对开产日龄和开产体质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开产日龄的遗传模型为模型E,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25.06%;开产体质量的适合模型为模型E-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力达到了63.28%,两个性状的多基因遗传率均很小,主基因对两个性状的调控作用远远大于多基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万寿菊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叶黄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8.47%,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6.86%、多基因遗传率11.77%,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60.82%、多基因遗传率38.42%。可见,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性状遗传变异中主基因作用大于多基因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仙居鸡和隐性白羽鸡为材料,测定亲本P1、P2、F1和F2 4个世代的12周龄体重,应用4个世代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分析鸡体重遗传规律,可为该性状的QTL初级与精细定位、体重的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以性别和正反交矫正后的鸡12周龄体重为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0.610 4,多基因的遗传率为0.165 9,且两主基因的效应相等。  相似文献   

14.
甜玉米果皮厚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模式,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皮厚度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果皮厚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D-2,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大于相应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B1、B2、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65%,55.17%和65.2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7.84%,41.40%和32.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27.186 4,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289 5,显性效应值为5.742 3。【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中既要重视利用主基因,也要考虑多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樱桃番茄果长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cerasiforme Alef)圆形白交系W403(P1)和梨形自交系W403(P2)为亲本,构建P1、F1(P1×P2)、P2、B1(F1×P2)、B2(F1×P2)和F2共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该6个家系世代群体果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W403果长受一对隐性等位主基因控制,W403×W405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20%、54.73%和48.7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9.94%和26.67%,说明F2世代果长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并受环境影响.对W403×W405组合果长性状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同时注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用吉林农业大学特用玉米研究室育成的糯玉米自交系JN1和JN8组配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性状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85.35%、53.06%和62.30%,微效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3.77%,3个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相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以粒用高粱品系LR625(P1)和甜高粱品系Rio(P2)为亲本杂交构建的一组包含4个世代的遗传群体(P1、P2、F1、F2:3),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茎秆含糖量(混合锤度)、出汁率和茎秆鲜重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含糖量符合E-1模型,性状是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控制的,主基因作用方式包括加性、显性和上位性3种效应。其中多基因效应高于主基因效应,遗传率分别为48.89%和39.52%。环境效应较小,占总表型方差的11.59%;出汁率性状符合B-5模型,即性状表现受2对主基因遗传控制,基因作用方式为完全显性作用。遗传力决定了出汁率表型变异的75.3%,环境因素影响24.7%,该性状的表现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茎秆鲜重符合E-2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无上位性效应,性状的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58.85%,多基因遗传率为17.63%,环境因素影响占23.52%。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440-4442
[目的]为西葫芦果径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了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果径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径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结论]西葫芦果径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凤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6988-6990
[目的]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柄长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2个组合西葫芦的果柄长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2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相对较大。[结论]西葫芦果柄长育种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可在晚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