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吉林省育成并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品种的千粒重、品种的着粒密度、品种的结实率、品种株高、品种穗长、品种的有效穗数、品种的每穗粒数这7个产量性状的表型值,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吉林省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水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关系,并提出了吉林省高产育种栽培措施和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2.
吉单156:1992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7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株高290 cm,穗位高125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3 cm, 14~16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 g。抗大斑病和丝黑穗病,中抗茎腐病,较抗倒伏。 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部分地区种植。平均公顷产量在9 000~10 000 kg,高产地块可达11 000 kg以上。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株左右。 吉单222:1997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35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900℃左右。晚于“丹玉13”3~5 d。株高280 cm,穗位高115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0 cm,16~18行,红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2 g。高抗茎腐病,中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该品种株型收敛,根系发达抗倒。 适于吉林省水肥条件较好的晚熟区及辽宁省北部地区种植。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6.0万株,平均公顷产量10 000 kg以上。 四密21: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8年育成。1995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9 d,需≥10℃活动积温2 700℃。株高265 cm,穗位高90 cm,叶片收敛上举,耐密植,果穗粗大,穗长22 cm,每穗16~18行,百粒重39 g,单穗粒重210 g,产籽率82%。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晚熟区及丹玉13适应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6万株为宜,平均公顷产量10 000~12 000 kg。 四单19: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4年育成的中熟玉米单交种。经1 992年黑龙江省、1993年吉林省、1994年内蒙古、199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单19属高淀粉中熟玉米单交种,生育期124 d,需≥10℃活动积温2 550℃。种子拱土力强,早发性好。株高265 cm,穗位高100 cm,穗长22 cm,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40 g以上,单穗粒重230 g,淀粉含量74.58%,比一般品种高3%~5%。 对肥水条件要求不严,适于吉林省的中熟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5万~5.5万株,平均公顷产量为10 000 kg左右。 四密25: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9年育成。1996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耐密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5 d,需≥10℃活动积温2 600℃。株高250 cm,穗位高90 cm,穗长20 cm,穗行数16行,百粒重40 g,在公顷保苗6万株条件下单穗粒重200 g左右。叶片收敛,根系发达,活秆成熟。 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种植,凡适合本育9的区域均可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6万株,平均公顷产量10 770 kg,比本育9增产13%。 四早6号: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6年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经1992年黑龙江省、1993年吉林省、199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生育期116 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株高225 cm,穗位高70 cm,穗长23 cm,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7.5 g,淀粉含量74.99%。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适于吉林省东部半山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内蒙古的兴安盟和哲盟等地区种植。清种密度为公顷5万~5.5万株,平均公顷产量为8 304.4 kg。 黄莫:由原吉林省四平市农科院1987年育成。属中晚熟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生育期128 d,需≥10℃活动积温2 600℃左右,株高270 cm,穗位高110cm,穗长20 cm,穗行数14~ 16行,百粒重40 g,单穗粒重200 g左右。茎秆坚硬,根系发达,成株21片叶,叶片上举。 该品种喜肥水,清种密度为公顷5.5万~6万株为宜,平均公顷产量10 000 kg左右,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2 0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玉米品种选育和大田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三北61、三北63、先达607三个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中晚熟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显著,穗长、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株高基本保持恒定,穗位有所抬高,出籽率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随着密度增加小幅度减少;三北61、三北63均在密度67 500株/hm~2产量最高,大田生产上密度应控制在60 000~67 500株/hm~2较为适宜;先达607受株型的影响在密度97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根据试验产量、试验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地力、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需要,密度控制在67 500~7 50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要根据品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密度获得安全的生产和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5年辽宁省区试晚熟、中晚熟、中熟对照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数据,分析辽宁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省不同熟期代表性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农艺性状中,中熟品种在株高、百粒重方面较其他熟期品种表现突出。玉米变异度较大的性状为:秃尖长、产量、出籽率性状最稳定。中熟品种在产量、株高、穗粗、百粒重等方面变异度最小。中熟品种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产量性状上优于中晚熟、晚熟品种。对于中晚熟品种,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株高、穗长、穗位,影响力大小依次降低,对于中熟品种,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株高、出籽率、秃尖长,影响力大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5.
吉单159:1993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偏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9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5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长筒形,穗长22 cm,16~18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40 g。高抗丝黑穗病,抗大斑病,中抗茎腐病。   该品种喜光、喜肥水,适宜密度为每公顷4.2万~4.5万株。施肥时应前轻后重,追肥应适当晚,以控制前期生长过盛。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和晚熟区、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带玉米覆膜地区及山东、贵州、湖北等地区种植。一般公顷产量10 000~12 000 kg。   吉单180:1994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7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05 cm。果穗筒形,穗长21 cm,14~16行,粉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40 g。抗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和茎腐病。   该品种株型收敛,种植密度适宜范围广,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5万~5.5万株,施肥量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适于吉林省的中晚熟区、内蒙古的通辽、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的部分地区种植。平均公顷产量10 074 kg,高产田块可达11 500 kg。   吉单209:1996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熟偏晚单交种,生育期126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650℃左右。株高28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筒形,穗长20 cm,14~16行,红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9 g,粒大质优。高抗茎腐病、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中感丝黑穗病。   适于我国北方夏玉米早熟区种植。在吉林省中熟和中晚熟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部分地区种植,可获得较高产量,公顷产量为10 000~11 000 kg。   该品种株高、穗位适中,株型半收敛,茎秆坚韧抗倒,适于密植。建议种植密度为平岗地每公顷5.0万株,条件较好地块每公顷6.0万株。东北春玉米区春季气温低,播种到出苗时间较长,种子易受丝黑穗病侵染。因此,应在气温高出苗快的最佳时期播种,并进行种子包衣,以防止或减轻丝黑穗病发生。   吉单131 B:1987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中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26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650℃左右。株高300 cm,穗位高110 cm。果穗筒形,穗长22 cm,16~18行,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5 g。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抗倒伏。   该品种适于吉林省中晚熟区的部分地区种植,一般公顷产量可达8 500~9 500 kg。   吉单304:1994年经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属晚熟单交种,生育期131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800℃左右。株高264 cm,穗位高100 cm。果穗筒形,穗长20.3 cm,18行左右,白轴黄粒,呈马齿型,百粒重36 g。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适于吉林省水肥条件较好的晚熟区种植,建议种植密度每公顷4.2万~4.5万株,一般公顷产量在10 000 kg以上。  相似文献   

6.
2006年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2006年结束区域试验的27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4个熟期各品种(系)区域试验3年的平均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对不同熟期的品种(系)应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在高产育种中应因熟期不同区别对待.对于中早熟品种,高产育种时应选择穗数中等、穗粒数和千粒重不太高、结实率较高的品种.对于中熟和中晚熟品种,高产育种时应选择中高秆大穗品种,同时注意提高结实率.对于晚熟品种,高产育种时要兼顾各因素,不能片面强调单一的因子.各个熟期高产育种的共同点是都应选择结实率较高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选用密植型玉米辽单565和郑单958两个新品种,每667m2种植5 000株、4 500株、4 000株,以当地主栽品种丹玉39每667m2种植3 200株为对照,进行了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植品种增加密度后都比对照品种产量高.郑单958每667m2种植5 000株、4 500株、4 000株的分别比对照品种丹玉39增加36.15%、22.82%、20.06%;辽单565每667m2种植5 000株、4 500株的分别比对照品种丹玉39增加19.2%、15.15%.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适宜张家口市宣化县密植与机械化栽培的春玉米品种。方法通过对17个品种与郑单958田间对比试验,测定株高、穗位高、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生长及产量指标,确定高产品种。结果低密度(67 500株.hm-2)下,北盛2号株高最高,德玉18穗位高最高,唐2143穗粒数最多,隆平206千粒重最大、隆平206产量最高。高密度(75 000株.hm-2)下,先玉335株高最高,巡天969穗位高最高,唐2143穗粒数最多,XS 1 102千粒重最大,隆平206产量最高。低密度下,隆平206、伟科702产量比郑单958分别增加了25.88%、21.87%,高密度下,隆平206和伟科702比郑单958分别增加了33.51%和29.12%。唐2号反交高密度比低密度产量增加了33.52%。结论隆平206、伟科702适宜在本地区推广,唐2号反交适宜在该地区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9.
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早熟、高产、适应机械粒收的玉米新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以早熟玉米品种登海518(DH518)、衡早8号(HZ8)和中晚熟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2018年以早熟玉米品种登海518(DH518)、京农科728(JNK728)和中晚熟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研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叶片建成规律、穗部发育特性以及各生育阶段对光温需求的差异。【结果】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各生育阶段的光温需求大小表现为吐丝期(R1)—生理成熟期(R6)>出苗期(VE)—吐丝期(R1)>播种期(sowing)—出苗期(VE)。不同品种花后对积温的需求高于花前,中晚熟和早熟夏玉米品种对积温需求的差异主要在拔节期—吐丝期,具体表现为第9—16片叶建成期;花后对积温的需求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的产量与穗位高、穗高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的雄穗发育特性不同,晚熟品种的雄穗长度显著低于早熟品种,但晚熟品种的雄穗分枝数、雄穗总小花数、小花败育率、有效小花数显著高于早熟品种;而雌穗分化到籽粒形成受品种基因型影响较大。【结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具有较大差异,在75 000株/hm2条件下,中晚熟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早熟品种;植株总叶片数较少,拔节期—吐丝期所需时间短,后期脱水速率快是早熟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品种、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8个玉米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明显,种植密度由6.75万株/hm~2增加到8.25万株/hm~2时,华丹336、郑单958、陕单609、华宇16、华丹405均表现为增产,增幅为1.01%~21.85%,其中陕单609增产幅度最大,华丹405增幅最小;陕单618、先玉335、华丹8000产量下降,降幅为0.01%~15.23%;密植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同,对不同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穗粒数、百粒重、籽粒含水量等影响效应不同,对品种生育期无影响,但倒伏率明显增加,增幅达23.98%。因此,在生产中不能盲目密植,要根据品种特性适度密植。  相似文献   

11.
绥化北部玉米主栽品种的筛选与配套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适宜绥化北部地区栽培的玉米品种,并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以生产上表现较好的25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筛选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2011年对25个供试玉米品种进行鉴定,主要选择指标为熟期、抗病及抗倒伏性。筛选出10个同熟期、熟期适中(活动积温在2 300℃左右)、抗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即东农254、绿单1号、绥玉7号、绿单2号、丰单3号、丰单4号、绥玉19、兴垦5号、龙单59和绥玉22。2012年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产量试验。密度小于6.00万株·hm-2时,东农254产量最高(11 840kg·hm-2),其次为绿单2号,并对这两个品种进一步进行密度和栽培方式试验,东农254最适栽培密度为6.00万株·hm-2,绿单2号最适栽培密度为6.75万株·hm-2,二者都不适合高密度栽培。二比空栽培方式、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与常规清种栽培方式均具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尤其大垄双行栽培方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形态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玉米生产形势上看,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在种植密度较高的地区,更宜种植紧凑型玉米品种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从群体冠层形态结构和光合生理角度,比较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差异,系统阐述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产量提高的形态生理学基础,为紧凑型玉米品种高产高效栽培生理研究和抗逆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合黑河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年间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性状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玉米各生育时期会相应推迟1~2d。在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各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育进程、株高和穗位并没有因为密度的增加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德美亚1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边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4.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为探索今后玉米增产的途径,本文从单产提高的主要措施、技术特征和增产机理角度,分析了50多年来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从1949至2007年中国玉米单产每公顷提高了4 205.1 kg,增幅为437.3%,年均增加85.84 kg?hm-2;总产由1 241.8万吨提高到15 230.0万吨,增加了12.3倍,其中单产增加的贡献占68.4%、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为31.6%,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产的增加。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1)玉米品种选育由筛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4个阶段,在杂种优势得到广泛利用后,抗病基因选择、株型改良、保绿与晚熟成为玉米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育种技术方向,今后将向着耐密、抗逆、广适、高产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选育方向发展;(2)栽培技术表现出由单项适用技术推广、农田条件改善到技术集成与模式化栽培,今后将向以耐密、抗逆、高产品种与机械化为载体的简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方向发展;3)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提高,玉米增产的生理机制由提高单株生产力,到改善株型增大群体和保绿、晚熟延长光合与灌浆时间来增大群体生产量,向提高群体整齐度、花后物质高效生产与转移方向发展,同时对群体的抗倒、抗病和适应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近期中国玉米增产的主要技术需求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夏玉米品种之一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在7.5万~10.5万株/hm2的高密度种植下,采用每穴单株对称、单株三角留苗和双株三角留苗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植株和籽粒干物质积累、穗部等性状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结果筛选出7.5万株/hm2的双株三角留苗新模式下栽培产量最高,为夏玉米创新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地区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脱粒含水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找出该地区密植条件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耐密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北疆18个中熟玉米品种为材料,在10.5×104株/hm2密度下,分析各参试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结果】在密植条件下各参试品种产量差异极显著;产量与行粒数(r=0.565*)、百粒重(r=0.485*)呈显著正相关;18个玉米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85.6%的产量变异;优化后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6.391+0.469X6+0.33X8。【结论】新疆北疆博州地区密植条件下选择玉米品种时,选择穗长稍长、穗粒重较大、百粒重较重且脱水快的品种,华西704,登海1707和华西917可作为新疆博州地区中熟春播地膜玉米栽培选择品种。  相似文献   

19.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先玉335和大丰26为供试材料,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这2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下,先玉335和大丰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之间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对穗数、百粒质量及产量影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与产量影响显著;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和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先玉335与大丰26均在密度为8.1万株/hm2和66.6 cm+33.3 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大方县玉米(Zea mays L.)不同群体结构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从中找出与该品种类型相适应的超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方法]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植紧凑型玉米品种临奥9号、披散型玉米品种宣黄单2号、平展型玉米品种荷玉1号)、不同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密度分别为4.20万、4.95万、5.70万、6.45万、7.20万株/hm2)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耐密植紧凑型玉米临奥9号种植密度6.30万~6.75万株/hm2,披散型玉米宣黄单2号种植密度5.70万~6.00万株/hm2,平展型玉米荷玉1号种植密度4.95万~ 5.25万株/hm2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重要质量指标比较理想,产量也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大方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