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牦牛衣原体病是由流产嗜性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亚急性传染病。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能在鸡胚和易感的脊椎动物细胞内生长繁殖,在自然界中传播很广泛。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衣原体性流产呈地方性流行。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遇降雪、降温、寒流等气候突变时流产率显著升高。母牦牛怀孕各期都可能发生流产,以中后期居多。牦牛感染初期有1~2天发热,感染后可长期带毒,但以后直至流产都无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2.
牛衣原体病是由流产嗜性衣原体所引起牛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怀孕母牛繁殖障碍、肺炎、肠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脊髓炎等。流产嗜性衣原体可感染羊和与之密切接触的人,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本研究对青海省互助县12个采集点共765份送检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衣原体抗体。结果发现,阳性检出率为26.1%(200/765);其中牦牛血清阳性检出率为32.3%(20/62);乳牛血清阳性检出率为25.6%(180/703)。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养殖场的乳牛和牦牛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衣原体感染。这些数据为该地区牛衣原体病防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养羊地区,虽连年用布氏菌弱毒苗进行免疫,但仍有大批羊只发生流产。不少地区病原和血清学检查的结果表明,布氏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检出率很低。由流行病学调查和补饲试验证明,怀孕母羊的膘情优劣,不是引起流产的直接原因。 1978年起,我们从一些地区采集绵羊和山羊流产病料156份,从这些病料中未分离出病原细菌,但从其中的部分病料中分到了衣原体。这种衣原体对磺胺嘧啶钠具有抵抗力;用碘染不着色;对青霉素不太敏感,因而区别于沙眼衣原体。但在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形态大小以及细微结构却与沙眼衣原体相似,用补体结合反应法检查与沙眼衣原体之间存在抗原关系。这种衣原体感染怀孕山羊后,可以引起流产、死产或产下弱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牦牛衣原体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性。方法:选取51头怀孕母牦牛进行试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6头,免疫后第三周进行攻毒,剂量分别为1:1、1:10、1:100,对应母牦牛数量为:10头8头、8头。对照组25头,立即进行攻毒,剂量分别为1:1、1:10、1:100,对应母牦牛数量为:9头、9头、7头。结果:实验组没有出现流产情况,流产率为0%,保护率为100%;对照组出现19头流产,流产率为76%,保护率为24%,其中,剂量为1:1时,流产率为100%,剂量为1:10时,流产率为77.78%,剂量为1:100时,流产率为42.8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怀孕母牦牛使用衣原体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性比较高,能够有效降低流产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牦牛衣原体病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会导致母牛流产、早产、产死胎或产弱犊,也被称为地方流行性流产。本文对牦牛衣原体病的病原体作了简单介绍,并分析其发病特点与临床症状,以此为基础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应用衣原体间接血凝试验(IHA)对青海省德令哈地区牦牛进行了衣原体血清学抗体检测,共检测牦牛血清160份,检出阳性15份,阳性率9.37%。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祁连县默勒镇牛羊的流产病进行调查,发现32.8%牛羊有流产病史,对种公畜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抽血检测,共检测3706份(其中牦牛血液样品595份,绵羊血液样品3111份),其阳性率为5.67%。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福牛是利用青海当地牦牛作为母本,柴达木黄牛为父本生产犏牛,母犏牛再以安格斯等优良肉牛品种为终端父本,应用牦牛远圆轮回种间杂交技术生产的商品肉牛。海西州自2012年开始打造的百亿元福牛产业体系,良好的繁育条件是发展之本。布鲁氏杆菌病、衣原体病、结核病是母畜流产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对柴达木福牛母本就布鲁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及结核病进行血清学检测,报告了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牛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导致感染人畜患病的传染病。患病特征表现为发热、母牛妊娠流产、公牛睾丸炎、肺炎、肠炎、脑脊髓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等。为了解牛衣原体在耕牛群中感染情况,青海省玉树州各县市于2018年6~9月份开展了一次集中监测,为预防治疗牛衣原体感染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2~4月份,天祝县华藏寺镇大多数养殖户饲养的怀孕母山羊发生了流产事件,母山羊多在怀孕3~4个月发生流产,甚至在产前10~20d发生流产。部分母羊是初产母羊,流产前没有明显症状,偶见病羊流产前口渴、腹胀、腹痛、卧地等表现。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诊断分析和静县巴伦台镇牦牛与博乐市郊区奶牛流产病因.并以商品试剂盒检测结果为标准,对比常用犬新孢子虫病的诊断方法.[方法]分别使用N .caninum Antibody Test kit、自建rELISA检测方法和PCR检测方法,进行犬新孢子虫病检测.同时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该地区布鲁氏病流行情况.[结果]和静县巴伦台镇牦牛流产病因主要为布鲁氏杆菌感染,其感染率为72.7;.博乐市郊区奶牛流产病因主要为新孢子虫病感染,其感染率为25;.[结论]应用GST-NcSAG1t抗原蛋白的rELISA检测法和PCR诊断技术为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和静县巴伦台镇牦牛与博乐市郊区奶牛流产病因分别为布鲁氏杆菌和新孢子虫感染引起,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2.
Yaks of two lactating types, the half-lactating yak and the total lactating yak,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ir milk compositions, milk coagulation properties, and contents of three kinds of hormones, glucose,and protein in plasma. The half-lactating Maiwa yak and Jiulong yak contained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tents of protein, fat, and activitie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 in milk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total-lactating yak breeds, with reduced milk yield and similar lactose level and relative percentages of main milk protein components. The half-lactatin yak resembled yaks in a late stage of lactation in their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ilk;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observ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ormer was in a special stage of lactation quite different from dairy cows. Milk of the total-lactating or halflactating yaks could be coagulated normally by adding chymosin, with a similar coagulation tim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prolactin and progesterone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of the half-lactating yaks and total-lactating yaks; however, half-lactating yak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of oestradiol-17 β in plasma than total-lactating yaks.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 SSCP技术检测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及大通牦牛钙蛋白酶1(CAP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对甘南牦牛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群牦牛在CAPN1基因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g.100+606G>T突变,形成了AA、BB和AB 3种基因型,检测区域表现为中度多态; CAPN1基因第1内含子突变影响不同年龄段甘南牦牛肌肉嫩度、失水率和眼肌面积,AA基因型个体嫩度剪切力值较低而眼肌面积较高,其中3岁和5岁牦牛AA型个体嫩度剪切力显著低于BB或AB型(P<005),4岁和5岁牦牛AA型个体眼肌面积显著高于BB或AB型(P<005);另外6岁牦牛AA型个体失水率显著高于BB和AB型(P<005)。CAPN1基因g.100+606G>T突变可用为甘南牦牛此类性状潜在的遗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4.
藏北牦牛肉成分和营养品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洛桑  旦增  布多  马红梅  白玛卓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198-14199
[目的]分析藏北牦牛肉营养成分,评价牦牛肉品质特点。[方法] 在西藏藏北地区,随机选取自然放牧的3-5岁、平均体重约300 kg的牦牛10头为试验组,测定屠宰后牦牛肉的肉色、pH值、嫩度、失水率、系水力和熟肉率以及肉的营养成分。[结果] 藏北牦牛肉色泽深红,肉的营养成分较全面且均衡。牦牛肉的干物质含量为31.64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21.43 g/100 g,脂肪含量为3.12 g/100 g,富含铁、钙等矿物质;与内地黄牛相比,干物质高5.94 g/100 g,脂肪含量低0.49 g/100 g,蛋白质含量高1.24 g/100 g。牦牛肉肌肉嫩度剪切值黑牦牛稍高于当地黄牛,牦牛肉比当地黄牛系水力高6.10%、失水率低3.63%、熟肉率高10.06%。[结论] 藏北牦牛肉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富含矿物质的优质肉类资源,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较高的生产加工效益。  相似文献   

15.
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目的】对中国部分牦牛品种即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程度和进行较为合理的类型划分。【方法】用9个微卫星标记对上述牦牛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聚类分析和分类研究。【结果】(1)9个微卫星标记在所检测的牦牛群体中都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均为高度多态位点。每个微卫星标记平均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5~9);9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534(0.5037~0.7351),各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差异不显著;全部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6625,麦洼牦牛(若尔盖群体)平均杂合度最高,为0.6883,而九龙牦牛杂合度最低,为0.6317;各群体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680(3.189~3.4478),其中九龙牦牛最少。这显示牦牛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指标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通过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九龙牦牛与其它牦牛品种的差异比较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差异。在遗传距离中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红原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为1.506;麦洼牦牛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品种聚为一类。麦洼牦牛的两个群体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在一起,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稍远的距离处聚在一起。该聚类结果与各牦牛品种的地理分布、所处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同蔡立等的分类结果相同。【结论】(1)中国牦牛品种间和品种内在微卫星位点上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本研究中的5个牦牛群体聚为两大类,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牦牛分为两个类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SDS-PAGE方法,对水牛和牦牛的乳上皮黏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在11个水牛乳样品中检测到5个MUC1复等位基因和6种基因型,MUC1分子量依次为98、122、131、140、146kD;在34个牦牛乳样品中检测到4个MUC1复等位基因和8种基因型,MUC1分子量依次为173、179、184、196 kD,两者均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水牛乳MUC1基因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均高于牦牛乳,表明水牛MUC1基因座遗传变异程度大于牦牛。  相似文献   

17.
盛廷智  李鹏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3-6713,6766
[目的]为兽医临床上疾病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高原型牦牛血清钾、钠、钙、镁浓度,并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血清无机磷浓度,采用硝酸汞滴定法测定血清氯浓度。[结果]不同年龄高原型牦牛血清常量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成年公牦牛的血清钙和磷含量高于母牦牛外,不同性别高原型牦牛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可为高原型牦牛的补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PCR-SSC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IGF-I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具有SSCP多态性的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找出等位基因的多态位点,将该位点多态性与大通牦牛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R-SSCP检测到大通牦牛具有AA、AB、BB 3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02 8(0.097 2);对IGF-I基因第1内含子进行序列比对,发现一处单碱基C的缺失/插入,造成了该位点多态性的出现;6月龄和12月龄基因型为AA的大通牦牛的体质量和体斜长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P<0.05);18月龄基因型为AB的大通牦牛的体高最小二乘均值显著高于BB型(P<0.05),说明大通牦牛品种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长性状有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趋势,可以作为大通牦牛品种选育的目标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和牦牛疾病防控中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2009-2016年度采自川西北高原地区散养牦牛(包括健康和患病)的粪便、屠宰场宰杀牦牛的胃肠道内容物和病死牦牛的脏器1 908株大肠杆菌进行2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整合酶基因检测,以了解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变迁规律和整合子携带情况,为牦牛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利用WHONet 5.6软件包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Ⅰ类和Ⅱ类整合酶基因以检测分离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携带情况。【结果】2009-2016各年度分离的大肠杆菌对27个药物的耐药水平表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除了2014-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土霉素的耐药水平和2015-2016年度分离菌株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水平超过60.00%外,其他年度分离菌株对其余23个试验药物的耐药水平较低,其中对乙酰甲喹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均在30.00%以下,对乙酰甲喹的敏感性高于利福平。不同年份的菌株整合子携带率也不同,788株携带至少一种类型整合子,占41.30%(788/1908),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140株,占7.34%(140/1908)。其中,携带Ⅰ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582株,携带Ⅱ类整合子的菌株共有346株,分别占30.50%(582/1908)和18.13%(346/1908)。【结论】川西北高原地区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整合子携带情况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防治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资料,保证抗菌药物在川西北地区的正确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牦牛C1H21orf62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T-PCR方法克隆牦牛C1H21orf6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1H21orf62基因在有角牦牛和无角牦牛角芽组织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C1H21orf62基因编码区全长662 bp,编码161个氨基酸.C1H21orf62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含有13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但无跨膜域和信号肽.C1H21orf62基因mRNA在无角牦牛角芽组织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有角牦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