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重力热耦合场流分离技术对牛黄清肺散进行了分离,并用光学生物显微镜评定分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重力热耦合场流分离技术可很好地分离牛黄清肺散样本中各成分.  相似文献   

2.
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清水流场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PIV技术,对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的清水流场进行了测试,得到了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内部流场的水流流速场、涡流场、涡流结构。给出了各测试平面的定量流场分布情况以及测试平面内的涡量场分布图、速度矢量分布图、速度分量应变率分布图和流场流线图。根据测试结果,给出了流场的切向速度分布和轴向流速分布。通过对流场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内清水流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将两相流分离鳃与浑水水力分离清水装置(以下简称装置)进行集成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把分离鳃沿径向悬挂在装置柱体中后,装置在溢流清水浊度相同的情况下,溢流流量增加了1.5~2.0倍.而且分离鳃的数量对其溢流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分离鳃数量的增加,溢流相同浊度清水的流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
农业灌溉水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灌溉水温度是作物生长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实践表明,微灌节水灌溉系统适宜的灌溉水温变化与调节对于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一种新的蓄流分离式灌溉技术和工作方式及特有灌溉运行特点,提出了微灌系统的灌溉水温提升的技术方法,并对蓄流分离灌溉方式的水升温机理、时间场、水温变化特点及升温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银杏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提取分离方法的分类,对目前已报道的银杏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新型分离技术中的耦合与集成技术应有更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SAGD)技术开采稠油时,采出液温度较高,对其进行热回收的节能潜力较高,油田采用热管式换热器回收采出原油的余热,将其作为工业或生活用热具有研究价值。考虑到现场空间要求和工程设备模块化的特点,利用U形管壳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作为分离型热虹吸热管蒸发段和冷凝段,并建立复合式分离型热管模型,分析其换热性能、循环压降、充液率及换热能力。采用新疆油田油水二次换热区的分离型热管系统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复合式分离型热管计算模型可行;复合式热管具备U形管壳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的优点,换热性能强,系统换热能力可以满足实际要求,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横轴流脱粒分离装置滚筒长度限制了其脱粒分离能力,仅被应用于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为研究横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脱粒间隙等因素对脱粒分离性能的影响,优化装置结构,利用概率学理论建立了横轴流脱粒分离装置的未脱净率和夹带损失率数学模型。对模型正确性验证试验表明,模型对未脱净率的预测相对误差为8.23%,对夹带损失率的预测相对误差为2.90%。仿真分析和试验表明,该模型可反映籽粒轴向分布和脱粒滚筒转速、喂入量、脱粒间隙等参数对脱粒分离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试了两种工况下垂向异重流式水沙分离鳃中水沙两相流的速度场,给出了分离鳃内泥沙运动的流速矢量分布图、流速云图及三维流场分布图.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分离鳃内部形成了泥沙沿鳃片上表面向下运动,清水沿鳃片下表面向上运动的垂向异重流现象,加速了泥沙的下沉.此分析结果与实际观察现象及理论分析一致,进一步探明了分离鳃的水沙分离机理.  相似文献   

9.
天然长竹纤维的分离机理及其制备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阐述了目前天然长竹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作者提出的热机械耦合开纤方法. 该方法基于断裂力学理论,使竹材在热机械载荷协同作用下,利用竹子纤维和基体之间裂纹的扩展实现竹子纤维的分离.本文着重从宏观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竹子开纤过程中,初始裂纹的生成及其扩展的行为以及相应的载荷条件,提出了用该方法实现竹子纤维分离的条件和主要影响参数.   相似文献   

10.
对流空间和场空间理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流空间与场空间理论的特征,探讨了流空间理论与场空间理论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旅游活动的性质以及基于流空间理论与场空间理论下的旅游行为,通过旅游行为得出对旅游开发的启示,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旱地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土壤无机磷分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用张守敬和Jackson提出的无机磷分级方法(1)与顾益初和蒋柏潘新改进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Ⅱ),对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无机磷分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方法1只适用于酸性旱地土壤,方法Ⅱ则不仅适用于酸性旱地土壤,而且也适用于中性,石灰性旱地土壤。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磷分级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研究的概况,系统介绍了不同学者针对各自地区土壤资源特点提出的分级体系及其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其研究结果在评价磷素肥力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提取法研究了福建省酸性耕作土壤中Zn、Cd、Cu、Co、Ni和Pb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元素水溶态和交换态所占比例均很小,Zn、Co、Ni和Pb均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Cu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Cd以碳酸盐结合态与专性吸附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交换态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重金属形态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元素而异.Zn、Ni和Co的形态受游离氧化铁、阳离子交换量和粘粒含量的影响较大;Cd和Pb的形态受土壤pH、游离氧化铁和粘粒含量的影响较大;Cu的形态与土壤粘粒含量呈较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作为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可再生芳香类化合物,木质素被认为是生产生物基燃料和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工业木质素主要包括碱木质素和木质素磺酸盐,来源于制浆过程。制浆过程中不仅存在操作条件苛刻、能耗大、废水负荷高等问题,而且分离到的工业木质素纯度低、化学结构变化大,影响其后续高值转化利用。为此,需发展温和、清洁、高效的木质素分离技术以降低能耗及减轻污染问题。低共熔溶剂(DES)是一种新兴的绿色溶剂,由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以一定的摩尔比混合,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熔点低于其原组分的共晶混合物,具有易合成、稳定性强、生物相容性好、选择性强、可回收利用等优点。近年来DES被广泛应用于木质素的清洁高效分离研究,不同种类的DES对木质素的分离能力有较大差距。一般来说,羧酸类DES对木质素的分离能力较强,而酰胺类DES则相对较差。DES分离的木质素具有纯度高、分子量小、多分散性小的特点,与工业木质素相比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以DES对木质素的分离效率为主线,总结了常见的DES种类,分别阐述了DES组成、反应温度、时间、固液比对木质素分离效率及其结构性质的影响,介绍了DES的回收利用。并针对DES分离木质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DES筛选、辅助手段及反应条件优化、DES回收利用等研究方面提出了展望,以期为木质素清洁高效分离及其高值化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尿素包合法富集红松子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尿素包合法(液料比为m(脂肪酸)∶V(乙醇)=1 g∶12 mL,m(脂肪酸)∶m(尿素)=1.0∶1.5),将红松子油中的皮诺敛酸进行富集纯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富集后混合脂肪酸中各个成分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经尿素包合法富集后的混合脂肪酸中,皮诺敛酸(C18∶3)甲酯质量分数最高达到45.8%,其次亚麻酸质量分数为16.32%、亚油酸质量分数4.88%。经纯化富集后的脂肪酸收率虽然较低,但对人体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G+)为供试菌,对乌桕(Sapium sebiferum)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乌桕叶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有很大区别,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乌桕叶乙醇提取物之乙酸乙酯可溶部抑菌活性最强,乙酸乙酯可溶部经柱层析分离,所得流分皆无明显抑菌活性,各成分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连续浸提的分组方法,研究河北省20个表层土壤中 Cu 的形态分布。将土壤中 Cu 分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和残渣态,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09 mg/kg,0.06 mg/kg,4.88 mg/kg,0.48 mg/kg,和9.20 mg/kg。并讨论了土壤中 Cu 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此结果有助于评价土壤中 Cu 的背景值和了解土壤中Cu 的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ntration and components of manure phosphorus (P) ar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potential P bioavailability and runoff. The distribution of P forms in swine, poultry and cattle manures collected from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production systems in several areas of China was investigated with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 and a simplified two-step (NaHCO3-NaOH/EDTA) procedures. The mean total P concentration, determined by the sequential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of intensive swine, poultry and cattle manure, expressed as g·kg1, was 14.9, 13.4 and 5.8 g·kg1, respectively, and 4.4 g·kg1 in extensive cattle manure. In intensive swine, poultry and cattle manure about 73%, 74% and 79% of total P, respectively, was bioavailable (i.e., P extracted by H2O and NaHCO3) and 78% in extensive cattle manu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relative environmental risk, from high to low, of swine, poultry and cattle manure. There is considerable regional variation in animal manure P across China, which needs to be considered when developing manure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9.
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模式决定了生态系统对环境水分的响应,示踪不同条件下植物水分来源,可以为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系统水分传输研究中,传统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学者对水分传输机理的了解,而稳定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和示踪性等特点已成为研究水分运动机制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相关学者已从多时间尺度、不同层次方向来研究,但对不同区域植物水分来源的定量区分、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及叶片水同位素分馏机制尚未达成共识。在简述氢氧同位素示踪原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定量区分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讨论了不同生境、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降雨前后的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和植物叶片水同位素动力分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区域生态用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