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栝楼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得到深度开发,栝楼在贵州主要分布在贵州东北部,在黔西南地区鲜有栽培,仅有部分野生品种,本文搜集黔西南地区野生栝楼品种6个,通过两年的栽培管理和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以期通过了解掌握其不同生长特性,找出他们与产量及价值等之间的关系,为黔西南州地区选择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驯化栽培。  相似文献   

2.
杜家会  黄蔚 《农技服务》2014,(2):127-128
对贵州黔西南地区与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用兼药用作物种质资源野生假酸浆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黔西南地区野生假酸浆资源分布情况,并对野生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及民族用法进行了简要叙述,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保护该作物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黔西南地区石斛资源现状及2009年以来的持续干旱对石斛资源的影响,以期为石斛保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踏勘、走访调查等方法,分析黔西南地区现有资源状况.定点跟踪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年份石斛的生长量.[结果]黔西南地区石斛属植物共20种,占贵州已知23种的87%;细叶石斛等3种数量相对较多,有少量蒴果;铁皮石斛等价值高的种极为稀少,野外已很难找到.经历2009年以来的严重干旱,石斛未受到直接损伤;干旱年份植株生长量明显小于正常年份.[结论]黔西南地区有适宜石斛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人为因素是造成石斛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石斛有极强的耐干旱能力,回归保育是实现物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双边栝楼野生驯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栝楼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也是一种园艺产品。结合我们申报的省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成果和当地栽培实际,对镇巴县分布的双边栝楼野生驯化栽培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双边栝楼野生驯化栽培技术。通过这个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栝楼栽培中种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艾纳香和无患子的生长特性、植物特性、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总结了黔西南低热河谷地带艾纳香和无患子套种栽培技术,以期为黔西南地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草莓品种资源收集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草莓品种资源丰富,远在四五百年前,苏皖一带即开始栽培黄花野生草莓,野生草莓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然而,目前生产上所应用的草莓栽培品种多是近百年来先后自欧、美、日等国家引入的。全国主要产区草莓栽培实践表明,不同生态地区来源的品种在各地反应不完全相同,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品质等皆有很大差异,利用价值也不尽一致。因此,必须广泛地收集草莓品种资源进行鉴定,从中选出适于我国不同地区风土条件下生长的优良品种资源,或具有某些独特性状的品种资源,以便选育我国自己的新品种,丰富原有的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评价贵州遵义引种栽培栝楼籽的质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引种地与原产地栝楼籽中的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并通过外标一点法计算它们的含量。结果表明,引种栝楼籽13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略高于原产地栝楼籽,丙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的含量低于原产地栝楼籽。引种地与原产地栝楼籽16种游离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基本一致,表明源于浙江绍兴的越蒌2号栝楼籽在贵州遵义地区进行引种栽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栽培小花吴茱萸药材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研究,为贵州小花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活性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达到了<中国药典>中昊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  相似文献   

9.
贵州桑树资源及利用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贵州桑树种质资源的类型、分布、主要特性及利用情况进行了概述。表明,贵州省目前有野生桑种6个、栽培种5个,并具有丰富的生态类型和种质资源(400多个),分布广,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野生桑种质资源库,具有非常重要的利用价值。从育种角度对选育和利用不同目的桑树品种的基本目标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促进狼尾草属高大牧草在贵州的推广和开发利用,介绍了狼尾草属高大牧草在贵州的引种及推广种植概况,不同品种特征特性、饲用价值,在贵州的适宜种植区域,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栽培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贵州发展油茶种植业的区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规划油茶种植业的发展,通过集成贵州自然气候、土壤类型及地形特征等资料,结合油茶生物学特性及其适宜栽培的生态环境,对贵州油茶种植业发展的区域适应,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油茶种植业发展可划分为3个优先发展栽培区,即黔东南、黔西南和铜仁地区的大部分区域;1个较适宜栽培区,即黔中山原地区;1个次适宜栽培区域,即黔北及黔东北山原山地的部分地区;1个不适宜栽培区,黔西北中山山地丘陵地区由于海拔高、积温低、降雨量少,不适宜栽培油茶.  相似文献   

12.
<正>糙点栝楼籽粒卵圆形、壳薄,炒熟后香味浓郁、油酥感极强,适合作为优质休闲食品。其植株生长速度快,花形奇特,果实红艳,为观花、观果的优良藤本植物。笔者经过多年对糙点栝楼野生资源收集、生长环境观察和相关栽培技术的研究,总结出糙点栝楼实生苗栽培要点如下:一、育苗3月初播种,选择子粒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杠板归的种质资源分布、生境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适宜区、资源蕴藏量、药材质量等状况,促进杠板归的野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及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周边省(区)为重点,对苗药杠板归野生资源进行调查,观测杠板归生长特性、植株数量、群落类型及伴生植物等,对贵州不同产地、不同海拔、不同生境的杠板归药材进行质量对比分析,并结合杠板归资源分布、质量状况等对其种植适宜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杠板归在贵州及周边省区主要生长于海拔400~2 000m的农田、荒地、茶场、田边地埂等有一定人为活动的地方,其生态环境中的植被比较单一,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杠板归长势较好,分支多而粗壮,往往成为优势种群,适宜种植于黔东北、黔北等区域。  相似文献   

14.
红花是集药用、食用、油料和饲料于一身的一种利用价值极高的中药材资料,在西南地区种植较少,栽培利用的潜力比较大。通过贵州西南区域引种栽培试验,掌握了红花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特点。本文介绍红花栽培技术关键;优选品种;播期适时、精准;选地,整地精细;田间管理到位;无公害病虫防治;及时采收加工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重量法对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药材浸膏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作对比测定研究,为黔产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且均达到了《中国药典》中吴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  相似文献   

16.
贵州黔西南最适于油茶栽培的册亨县和望谟县,属于低热河谷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面大。针对当地油茶品种杂、产果量低、产油量低和效益低等问题,开展油茶选优,选出优良单株(类型),为当地的油茶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并就优树母本繁殖后的丰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解析,以期可以带来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杂交油菜品种黔油30号不同免耕栽培密度的丰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杂交油菜品种黔油30号在贵州轻简化栽培的适宜密度及其丰产性,分别在遵义县、贵阳市、金沙县和平坝县对该品种进行多点免耕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黔油30号免耕栽培的适宜密度为1.8万~2.4万株/667m2,产量为145 kg/667m2左右,且在遵义、金沙、贵阳和平坝等地生产上应用该密度对黔油30号进行免耕栽培均具有较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莪术资源进行调查及采集,结果发现,近年来莪术种植区发生较大变化,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灵山和四川的崇州、双流、温江;不同地区莪术种质来源复杂、混杂严重,野生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现存数量极少。莪术种植区主要存在农民分散种植、组织化程度相对低,普遍缺乏规范的栽培管理,莪术品种选育工作薄弱等问题。市场疲软、价格走低、产量较低、经济效益差,是莪术栽培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后应建立莪术良种繁育基地,选育适合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制定种质、种苗质量标准,加强引种并对种质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高莪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栝楼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全株均可入药,其果实、果壳、种子和根的中药名分别叫作全栝楼、栝楼皮、栝楼仁、天花粉,都是常用药材。其野生资源主产分布在我国南方以及华北、西北地区,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工栽培。现将栝楼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选地整地栝楼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当前江汉平原直播中稻生产上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对直播中稻开展了不同播种密度和多效唑处理及品种适应性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处理下直播中稻生长特性和产量性状,筛选出了适宜当地直播栽培的水稻品种,以期为直播水稻生产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