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城市耕地土壤培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各种培肥措施对改善土壤粘重,降低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均有一定效果。其中,深松起垄加秸秆对改善土壤粘重效果最好,降低土壤容重0.04g/cm^3土壤含水量,0~5cm提高2.8-3.5个百分点;5-10cm提高1.7~2.1个百分点;10~15cm提高1.6~1.7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各种培肥措施对改善土壤粘重,降低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均有一定效果。其中,深松起垄加秸秆对改善土壤粘重效果最好,降低土壤容重0.04 g/cm3。土壤含水量,0~5 cm提高2.8~3.5个百分点;5~10 cm提高1.7~2.1个百分点;10~15 cm提高1.6~1.7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湖南稻草还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稻草秸秆的资源与利用现状。稻草还田的主要方式及其配套技术。长期定位试验表明,稻草还田与对照区比较,土壤中1~0.05粗微团聚体含量高133~135.7g/kg,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5个百分点,土壤容重降低0.09mg/m^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8~3.3g/kg,土壤速效氮含量提高17.1—32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13.2—83mg/kg。早稻草覆盖、晚稻免耕栽培与对照区(稻草直接翻压)比较。水温低1.4—2.9℃,泥温低1~2.2℃,Eh值低50.6mV,稻草上的细菌数多3—5倍,真菌数多10倍。冬季稻草覆盖蔬菜。土壤含水量提高6.44—8.58个百分点,土壤5cm处温度高0.66—1℃。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配合稻草还田。每公顷增产稻谷510—2535kg。增产率为4.5%-22.7%。  相似文献   

4.
麦秸覆盖对土壤温湿度变化和夏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麦秸覆盖对土壤温湿度变化和夏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夏棉采用麦秸覆盖.出苗后0—50d,5,10和20cm土层的平均温度均有降低,5cm土层温度在8:00,15:00和20:00时均低于CK.土壤温差减小.出苗后0—30d,覆盖处理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比CK分别增加0.13%-2、56%和0.06%-1.96%.07—19.08—31,株高比CK增加2.3%-9.0%;LAI比CK增加0.047-0.802,07-31-09—13棉花群体光合速率比CK提高16.6%-28.2%.棉花单株结铃增加6.9%.铃重增加5.7%.皮棉产量比CK提高13.5%.  相似文献   

5.
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筛选利于改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周年耕作方式处理: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深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35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免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25 cm土层土壤容重,而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大夏玉米收获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5—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而深松-旋耕和免耕-免耕处理却降低冬小麦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与对照免耕-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提高夏玉米-冬小麦整个周年内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免耕处理提高作物收获期40—160 cm土壤含水量,而深松-旋耕处理在冬小麦收获期则降低40—16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免耕-深耕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降低,最终周年籽粒产量降低0.44%,免耕-免耕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降低2.19%。【结论】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其中深松-免耕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效果较优,可作为相对较适宜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休耕条件下深翻次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为休耕条件下耕地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免耕为对照,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休耕条件下年深翻1次、2次、3次对土壤容重、水分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纳墒是土壤管护不可缺的必要措施,效应随着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总体上耕翻次数以2次为好,与1次相比,土壤容重有所减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有所改善及提高,3年平均0~100cm土层含水量可增加0.62个百分点、0~40cm土层容重多降0.032 g/cm3、0~60 cm土层有机质提升0.00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深松少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少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水分利用率、土壤蓄水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少耕后,土壤容重在土壤耕层10-40 cm的范围内比对照降低22.1个百分点;土壤含水量在土壤耕层10-30 cm范围内高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并在15-25 cm达极显著水平;土壤耕层0-50 cm范围内田间持水量均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深松少耕后玉米田增产1 602 kg.hm-2,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影响,本文通过定点试验,以常规耕作(CK)为对照,分别设置免耕(T1)、压实+翻耕25cm(T2)、翻耕25cm(T3)三种耕作措施,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含水量、容重和紧实度。结果表明:(1)翻耕能显著提高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2)翻耕处理有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大小;(3)翻耕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紧实度。表明翻耕能有效改善宜宾烟区耕层土壤结构,使得深层土壤结构变疏松,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紧实度,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试验区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SS)、免耕(MG)及常规耕作(CK),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土样,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渗透速率及土壤孔隙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及含水量均表现为SS>CK>MG;土壤入渗特征表现为初始入渗率>平均渗透率>稳定入渗率;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表现为SS>CK>MG;土壤孔隙度以SS处理下最高且随着月份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初始入渗速率和渗透总量对不同耕作方式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耕作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由综合得分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性能优劣表现为SS>MG>CK。综上,深松耕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渗透能力;免耕更有利于水分的保持,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种植1年、2年、4年和6年的桔园内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温度、径流和渗流量,以探讨山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后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坡地开垦种植南丰蜜橘后.土壤含水量依次为1年园〉6年园〉2年园〉4年园;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然后又降低的变化;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处理径流流失养分量存在差异。以1年园最高,其它处理都低于对照区。荒坡地开发后,0—100cm渗流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随着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其土壤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蓄水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山坡地沟垄耕作蓄水保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黄土高原山坡农耕地上进行沟垄耕作试验 ,研究了沟垄耕作的蓄水保土效果及对减缓土壤氮磷养分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 ,山坡地沟垄耕作可使径流量、冲刷量分别减少 95 .1、96 .5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次数减少 2 8次 ,氮 (N)、磷 (P2 O5)养分流失量分别减少 185 .72、2 11.5 3kg/hm2 ,土壤含水量提高 0 .2 7~ 0 .96个百分点 ,冬小麦生物性状显著改善 ,产量提高 2 95 .3kg/hm2 。  相似文献   

12.
山地果园覆草与生草对土壤水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延安山地果园研究了秸秆覆盖和生草两种模式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提高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2.09%-4.25%,生草处理在丰水季节0—40cm土层水分含量可提高2.02%-3.76%,干旱月份和果树争水严重,土层含水量降低,严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两种方式对60-80cm土层水分影响较小。故在严重缺水的山地果园,应提倡秸秆覆盖,减少或不进行果园生草。  相似文献   

13.
对新型玉米整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还田地相比,还田地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1.83个百分点,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提高0.34%,全氮提高0.03%,速效磷提高2.64 mg/kg,速效钾提高14.2 mg/kg,碱解氮提高33.3 mg/kg,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土壤空隙度增加4.1/%。由于玉米整秸秆直接还田增强了土壤的保水培肥能力,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使作物产量明显提高,还田地比未还田地玉米产量增产23.6%,降水利用率提高3.0 kg/(mm.hm2)。  相似文献   

14.
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1993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表明,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和培肥土壤效果,少耕沟播覆盖比常规耕作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27~0.251百分点;土壤容重变小,比常规耕作增产小麦36.6%。  相似文献   

15.
郭永红  张义华  张宏霞  樊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80-16983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改善土壤的差异和机理。[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3种造林模式土壤的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水稳性团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农田对照相比,退耕还林(草)3种造林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地高;0—20cm表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地高,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低;0~20cm表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显著地低,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高;各土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3种造林模式中以乔草型效果为最好。[结论]实施7年退耕还林(草)后,与农田相比,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和蓄水性能。  相似文献   

16.
1.果园种草的好处种植牧草.其好处是:①减缓雨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对山坡地和沙滩地,效果尤为明显;②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种草3—4年以上的果园,由于草根和落叶的腐烂,有机质可由0.5%。0.7%增加到1.5%-2%,年增加20%以上。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黄麻土工布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面覆盖黄麻土工布减缓了炎热及冷凉季节的土壤温度的日较差,气温变化差异越大,盖布所表现的缓和变温和效应便越强。观察5cm土壤,在4月至8月早晨8:00,盖布使月均温降低0.16-1.29℃;9-3月则高于光权地0.16-0.84℃;在中午14:00,盖布小区的土温均低于光板地,降温幅度为0.35-4.07℃。盖布在缩小不同季节最高与最低温度变幅的同时,也减少土壤中高于30℃与低于5℃的天数和累积量。不同土壤深度的月均土温曲线,光板地多为S型,盖布处理有弧型。使用2a后黄麻土工布降解明显,但降解物与土壤结合,仍具有较强的调节土温效应。盖布的表层土壤一般比对照提高土壤相对含水量1%-4%,夏季最高达4.5%。在土壤含水量5%-6%时,盖布可使5-10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高于光板地0.7%,在20cm土层则高于光板地2.8%。盖布改变了土壤孔隙结构,土壤入渗速率比光板地高12.5%。  相似文献   

18.
行间生草对红地球葡萄园树体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研究了葡萄园行间清耕及行间生白三叶草对红地球葡萄园树体生长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葡萄园行间生草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生草处理的葡萄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节间长、节间粗分别为35.53、366.80cm2、13.03cm、1.275cm,比清耕增加2.33%、0.55%、7.69%、6.25%,但差异不显著;夏季高温条件下,14:00-16:00时,生草处理对地表至地下10cm处的降温效果显著;生草处理0~10cm土壤容积含水量明显高于清耕处理,而30~40cm土壤容积含水量又略低于清耕处理;生草使土壤容重降低9.49%,总孔隙度提高4个百分点;生草还降低了葡萄叶片的温度及气孔导度。可见,葡萄园行间生草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促进了葡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2,自引:7,他引:102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集了华北平原河北栾城试验站经过四年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免耕)与传统耕作(翻耕)处理下原状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等物理性质,重点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结果】表层(0-5cm)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使表层土壤的容重显著增加;旋耕与翻耕的表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但旋耕使10-20cm的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干筛法分析表明,免耕处理下0-10cm内>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高于旋耕处理和翻耕处理,而旋耕与翻耕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湿筛法分析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以非水稳性团聚体为主,水稳性团聚体的 和GMD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在0-5cm土层内免耕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分维数(D)最小,而旋耕下5-10cm层的分形维数D值显著高于翻耕、免耕处理,说明旋耕使得该层内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结论】经过四年保护性耕作试验,免耕处理促进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起稳定性,旋耕和翻耕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降低了耕作深度内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和稳定性;在10-30cm三种耕作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以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室内测试法、方差分析法、拟合分析法等,分析土壤不同深度典型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对植被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质量含水量总体上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容重介于0.87~2.00 g·cm-3之间,土壤质量含水量的范围为1.19%~20.97%。各个土层之间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有较明显差异,且土壤容重在30~6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土壤质量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差异最明显。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样地土壤容重均值为1.47 g·cm-3,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趋于10%左右,并且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0~3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内重构土壤的容重、质量含水量在不同剖面以及不同土层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