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海郊区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随着“一城九镇”城市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农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郊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重外延、轻内涵,致使城市用地加速增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郊区农村自产自食的产销模式难以实现。为此,笔者提出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加强用地计划管理,严格审批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管理,促进建设用地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同时可采取异地保护、归并宅基地、复垦整理、向滩涂要田等措施,“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51×104hm2”。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侵占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由此引发地区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剧烈变化。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规划与管理部门解决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方式,合理借助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持续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不仅可以有效缓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耕地数量减少的局面,也为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人口对耕地数量驱动作用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江苏省人口和耕地数量进行时序分析及区域差异分析得出结论:人口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减少的驱动作用逐步减小;人口对耕地减少的驱动机理包括房屋建筑占地、交通建设用地、城市规模扩张和用地方式转化等4个方面。针对人增地减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耕地保护和加大土地复垦与土地整理力度等5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干旱区土地资源中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之基,掌握耕地变化是合理配置与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类型,有效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以新疆南部典型绿洲城市和田市为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耕地变化动态度、耕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和田市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经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①1990-2018年间,和田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8.68 km2,增幅达34.39%;耕地面积减少了47.06 km2,减幅达27.58%;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动相对比较小,依次为9.23 km2、-7.5 km2和-13.35 km2。②研究期间,有38 km2的耕地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占用,耕地对城市空间扩展的贡献度最大。③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人口和GDP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导致和田市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在耕地变化有一定的促进与保护作用。【结论】 人口规模增加和经济增长会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最终表现为城市空间扩展日益显著,而这些最终以占用大量有限的耕地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30年来北京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1980、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6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利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市域、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类型转化的时空差异,以期为北京市实施土地利用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全市耕地减少1 462.11km~2,建设用地增加1 344.64km~2,林地和草地略有增减;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呈"先加速后减速"趋势,1990—1995和2000—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缩减尤为严重;2000年前,耕林草之间相互转化较活跃,后趋于稳定,2000年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成为最主要的转化方向;2)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耕地降幅分别为61.75%和22.28%,建设用地增幅分别为84.32%和109.16%,较其他功能区更为剧烈;3)耕地缩减及建设用地扩张多发生在距城市中心较近(30km)的区域,且随时间变化向外推移,距城市中心65~70km有密云、平谷和延庆区建成区,耕地缩减和建设用地扩张也相对明显。过去3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激增,耕地锐减,土地利用结构失调,未来应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全国其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应重点协调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及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黄云凤  刘启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645-22650
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分析集美区人口、经济、产业、用地景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半城市化现象基本特征。并基于研究区1987~2007年5期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其20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集美区具有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20年间建设用地大量增加,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其扩展主要是通过侵占耕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的转化。耕地主要流向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林地。淡水水域被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耕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侵占的土地利用类型。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半城市化地区的耕地、湿地(包括滩涂和近海海域)面积明显减少,致使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必将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重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瑞红  余志超  方元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499-4502
在GIS与RS技术的支持下,对珠江口两岸耕地流转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张压力下,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其中1988~1995年是耕地面积减少数量最主要的时期;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也在向耕地转变,水域和林地是转化为耕地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珠江口东岸耕地流转更为严重,70%以上耕地流转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8.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呈指数递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参考国内外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大冶市金牛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的耕地数量、质量、利用效益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特尔斐法对规划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经济效益评价得分为87.61分,经济效益为"优";生态效益评价得分为84.64分,生态效益为"良";社会效益评价得分为89.33分,社会效益为"优"。研究区综合效益评价得分为87.67分,综合效益为"优",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效果较好。通过对各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肥力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实现,生态用地面积的保障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实现,耕地总量的保障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社会效益的实现。通过综合指标的评价能够反映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综合效益,通过单项指标的评价能够分析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意见,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年净减少量呈扩大之势,2003年净减少量与当年耕地面积之比达2.06%。年净减少量较大的区域有西北区、中部区和西南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9%、22.2%和19.5%。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分别占总增加量的13.1%、17.5%、32.0%、37.4%。在减少耕地面积的因子中,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分别占总减少量的13.7%、5.3%、59.6%、21.4%。通过实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利用生态退耕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等保护耕地措施,确保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250万hm2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时空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的现状、时空变化与流转特征,揭示出该区域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少,空间差异性大,耕地占补不平衡,致使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减少去向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为主,增加来源以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为主。为此,提出了重在保护质量、保护其生态景观功能、加大后备资源开发、减少非农建设占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赣州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破解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瓶颈的新思路:创新各类规划方法,突破耕地占补平衡常规,拓展城乡用地空间;组建建设项目推进委员会,实行"一张图"管地,推动地方问责;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并纳入政绩考核;严控土地抵押贷款行为,清查"圈地"、"囤地"企业;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思路,建立"亩均效益"评价机制,改变粗放用地模式;创建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存量土地动态台账,盘活存量土地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张燕  王有强 《北京农业》2011,(12):232-233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指出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在我国已成趋势,并且具备了经济、技术、制度、舆论等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进耕地制度创新,构建种粮激励机制;(3)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加大粮食产区投入,提高产粮基地功能。  相似文献   

14.
周华波  严金泉  张星星  杨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54-16556
通过比较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以及苏州市第2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得出实际数据与指标间存在一定矛盾,分析了矛盾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从3个方面提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即与外省市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专项基金,补偿基本农田代保区域的"发展权";实施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划定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区,对本地区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农户发放生态补偿费,提高其积极性;全面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存量土地,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并行,同时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地划定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计算。基于卢龙县2012年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通过相应土地整治可以改善或消除耕地质量限制因子的程度,构建基于耕地整治可改善限制因子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数组合模型与可提升潜力测算模型,进行县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划定以及可提升潜力计算。通过研究,县域内耕地共划分为三个提升重点区域:以灌溉保证率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1,整治面积为37 658.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67%,区域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4个利用等;以有机质含量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2,整治面积为403.6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0%,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83个利用等;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导的重点区域3,整治面积为2 139.5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2%,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0个利用等。卢龙县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69个利用等,县域内各乡镇分别提升0.47-0.86个利用等,并且呈现县域北部的提升潜力小于南部的提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山区整治规划、确定区域耕地可提升潜力、划定区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经济植物篱主要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耕地资源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迫切需要,耕地中坡耕地问题最多,潜力也最大.本文介绍了经济植物篱(埂)技术的属性、定义、主要品种、应用模式及生态经济效益.该技术在坡耕地的利用和保护中,具有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深入粮食主产区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简述了福建省的粮食生产、供需平衡情况,指出了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质量差、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规模化经营推广受阻、种粮成本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自给率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提出了保障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措施:(1)坚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2)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3)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激励机制;(4)转变发展思路,确保粮源供给。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它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该文以灵川县为例,采用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的方法,全面掌握灵川县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耕地土壤质量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农耕系统若要持续健康发展,保持较高的耕地土壤质量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从耕地资源、耕地土壤肥力和耕地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总结了福建省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分析了耕地土壤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耕地土壤肥力建设,提高耕地土壤生产力;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建立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相应保护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在对被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对焦作市新河矿区待复垦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河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较轻,以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多宜性土地优先复耕为原则,宜农地(评价分值在80分以上)面积为814.64 hm2,土地质量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地下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程度高;宜园地(评价分值在60~80分)面积为42.25 hm2,土地质量适中,土壤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地下水源较充足,但缺乏灌溉设施,农业利用时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