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高原半干旱地区陇椒在不同土壤水分和菌肥施用条件下的高产优质栽培模式。【方法】采取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全生育期水分梯度:45%~55%θf(W1)(θf为田间持水率)、55%~65%θf(W2)、65%~75%θf(W3);在此基础之上分设3个菌肥管理,F0:不施菌肥,F1:6 g/m2(基施3 g/m2,开花坐果期追施等量菌肥),F1:12 g/m2(基施6 g/m2,开花坐果期追施等量菌肥),共9个水分和菌肥组合处理,用于研究不同水菌组合对陇椒的光合特性、SPAD值、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施加菌肥对陇椒光合作用、产量、果实品质均有正向作用,菌肥施用量存在阈值,6 g/m2菌肥施用量总体表现最佳。土壤水分为45%~55%θf的处理有助于陇椒品质提升,总体上土壤水分为65%~75%θf的条件下陇椒的光合特性、SPAD值、总...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及水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采用负压灌溉(-5、-10、-15 kPa、)和手工浇灌(artificial irrigation,AI)两种方式分别形成稳定性土壤水分和波动性土壤水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总耗水量、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5、-10、-15 kPa、AI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53% FC(field capacity,田间持水量)、47% FC、38% FC、78% FC,负压灌溉处理为弱时间变异的稳定性土壤含水量,AI为中等时间变异的波动性土壤含水量。②与时间变异性中等的78% FC相比,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和47% FC的株高、茎粗、叶面积较大,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较高,更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③相比变异性中等的78% FC,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干物质量、籽粒干重、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9.0%、1066%、28.8%、87.3%。④在稳定的弱时间变异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的农艺性状、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综上所述,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 FC~78% FC时,弱时间变异性的土壤水分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同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及水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采用负压灌溉(-5、-10、-15 kPa、)和手工浇灌(artificial irrigation,AI)两种方式分别形成稳定性土壤水分和波动性土壤水分,分析了不同处理对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及其总耗水量、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5、-10、-15 kPa、AI的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53% FC(field capacity,田间持水量)、47% FC、38% FC、78% FC,负压灌溉处理为弱时间变异的稳定性土壤含水量,AI为中等时间变异的波动性土壤含水量。②与时间变异性中等的78% FC相比,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和47% FC的株高、茎粗、叶面积较大,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较高,更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③相比变异性中等的78% FC,时间变异性弱的53% FC的玉米干物质量、籽粒干重、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39.0%、1066%、28.8%、87.3%。④在稳定的弱时间变异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的农艺性状、光合作用、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综上所述,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 FC~78% FC时,弱时间变异性的土壤水分条件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相同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条件下、38% FC~53% FC范围内,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新疆兵团第二师农试站,进行了膜下滴灌玉米的灌溉试验研究,通过开展并获得3种不同土壤水分情况玉米试验结果,对膜下滴灌玉米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玉米生长指标、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土壤水分在65~85%θ田持处理的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最优,可以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施硅对玉米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施硅可提高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施硅伤流液量比对照区增加3.6%~9.4%;施硅可降低植株的蒸腾强度,减少植株水分蒸腾26.0%~39.7%,提高了植株体内水分的利用效率;施硅改变了玉米叶片细胞的形态结构,抑制了体内水分的渗透,明显改善了玉米植株体内的水分状况,为增加产量创造了良好的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临泽北部边缘绿洲区,运用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和PAM-2100型便携式叶绿素荧光仪,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青贮玉米的气体交换特征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青贮玉米均出现光合下调,即"光合午休"现象,引起 "光合午休"的原因主要为非气孔因素,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降低,表现为光抑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青贮玉米的Pn、Tr均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降低,WUE却增加,方差分析表明,高水分条件的Pn和WUE与低水分条件的Pn和WUE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各处理的Pn和WUE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壤水分的下降,青贮玉米的地上生物产量逐渐降低,但差异性不显著.这说明高的水分条件并不能消除青贮玉米的光抑制现象,反而显著降低其水分利用效率,低水分条件在降低地上生物产量不显著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盆栽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采用盆栽设置不同水分处理的方法,从根、茎、叶叶鞘、雌穗等器官水平考察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茎秆和叶鞘3个部分是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灌浆前,叶片是最主要的干物质积累器官,所占比例为22%;灌浆后,叶片所占比例仍高达21%。茎秆也是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在抽雄初期,水分适宜条件下,茎秆所占总重的26%;在抽雄后期,茎秆占总重上升为30%。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的比重为24%和23%。水分胁迫条件下,叶鞘的比重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分别为21%和18%。夏玉米鲁单981在生殖生长阶段,对土壤水分非常敏感,水分胁迫有利于其干物质的快速积累,但在生产上应根据天气及土壤状况及时浇水,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秸秆覆盖和土壤水分互作对夏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测坑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降低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棵间蒸发量(Ed),在夏玉米生育前期的表现尤为明显.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ET)、灌浆期光合参数、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受到秸秆覆盖和土壤水分调控的显著影响,且光合参数(除净光合速率Pn外)和产量受到秸秆覆盖和水分调控的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秸秆覆盖较不覆盖能显著减少ET、提高WUE和产量,ET和产量随着土壤水分调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WUE随着土壤水分调控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从低水分到高水分秸秆覆盖较不覆盖WUE增幅为35.32%,33.74%,51.88%和29.69%,产量增幅为7.61%,8.94%,18.29%,6.96%.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70%田间持水量水分处理,ET较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且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9.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普通地膜和渗水地膜交替覆盖、秸秆覆盖和裸地种植五种处理方式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覆盖方式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渗水地膜覆盖能使玉米产量增加32.66%,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9%,说明渗水地膜覆盖是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0.
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不灌水和灌水60mm条件下将青贮玉米与豌豆以6种带型种植,研究了玉米、豌豆行间土壤水分变化、各群体鲜草产量及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豌豆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在共生期对水分竞争强烈,影响了玉米的生长;玉米豌豆3:3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和较高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29和1.33,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比玉米单作分别提高了24.86%和19.24%,比豌豆单作分别提高了14.58%和37.25%。播前灌水60mm可使玉米间作行间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豌豆产量较不灌水处理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机械深施化肥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7~2002年在玉米田进行机械深施化肥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以肥料全部做底施,深度为20cm,增产效果最明显,大田示范表明增产率为9 7%~12 1%,同时具有省时、省工、节支增效、减少污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寻植烟土壤中有机肥降解过程中土壤实现微生物活性最高的温湿度条件,以有机混合肥和湖南农业大学烟草种植基地表层土壤为材料,设置不同温度和供水条件处理,分析了培养周期内有机肥在降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结果表明:S7处理(35℃,饱和含水量)最适合细菌生长;S4处理(25℃,饱和含水量)最适合真菌生长;S8处理(35℃,含水量70%~75%)最适合放线菌生长;S4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3.
注灌施肥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榆中县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下,观察了不同注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对玉米产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基施N 180.00 kg/hm2、P2O5120.00 kg/hm2、ZnSO47.50 kg/hm2、K2O 30.00 kg/hm2,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注水30 m3/hm2处理下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14157.6 kg/hm2。玉米抽雄期0~60 cm土层含水量各处理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0~20 cm土层含水量较高,20~60 cm土层含水量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明显差异。注水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玉米施用硅肥田间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8~2001年进行了玉米合理施用硅肥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肥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增强了光合作用,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达到了节水、抗旱、增产的目的。在一般干旱年份,硅肥用量以500~750kg/hm2为佳,在特旱年份以250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肥料偏生产力(PFP)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下的作物产量与施肥量的比值,是反映当地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本文在2008~2009对云南省12个州(市)20个县(市)共360个农户进行的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了云南省水稻生产中的肥料施用现状、肥料偏生产力以及农户施肥合理性。结果表明,云南省在水稻生产中总养分平均投入量为488.3kg/hm2,其中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326.3, 77.7,84.3kg/hm2;化肥占总养分的比例为74.4%;水稻的肥料偏生产力为24.2kg/kg,其中N,P2O5,K2O的肥料偏生产力分别为36.5,152.3,97.1kg/kg。以N,P2O5,K2O投入量分别为150~250,45~90,90~120kg/hm2作为合理施肥范围,则云南省水稻合理施氮、磷、钾的农户分别占调查农户的24.4%,36.6%,10.3%。  相似文献   

16.
小麦玉米带田根系竞争和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隔根法,对春小麦套春玉米模式根系的竞争和补偿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边行优势是小麦玉米带田增产的重要原因,带田作物竞争因子在低肥水平下主要表现在地下,如小麦、玉米地下贡献率分别占659%和635%,而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地上因子的贡献率则逐渐增大,如供肥水平由中肥到高肥,春小麦和玉米的地上贡献率分别由564%到629%和517%到579%;带田作物根系水平分布呈偏态性,玉米根系偏小麦行向分布达30~50cm;带田根系的垂直分布与单作相似,0~20cm土层分布了小麦根重的639%~689%,玉米根重的720%~818%。  相似文献   

17.
胡萝卜春季栽培灌水对肉质根开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萝卜春季栽培,由于低温、干燥等气候条件不利于肉质根的生长,极易发生肉质根开裂等生理障害,进而影响其产品质量,所以采取合理的灌水措施是春季栽培成功的关键。为此,进行了本试验的研究,试验采用灌水次数和灌水量2个因子6种处理,对胡萝卜生长发育、肉质根开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季栽培灌水保持土壤湿度在70%~80%之间适宜。播种灌水后,每隔15~20天灌水一次,水量0 03~0 05m3/m2,临近收获时不再灌水,这样才能较好地满足肉质根生长,并防止开裂。  相似文献   

18.
生物覆盖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2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盐碱地生物覆盖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钾含量明显提高,耕层含盐量下降,有效地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散失,改善了土壤结构,熟化了土壤,培肥了地力,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生物覆盖田比不覆盖田一般增产21%~46%。覆盖方式和覆盖量要因地制宜,并注意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种子包衣,实行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19.
光合细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 ,比较了光合细菌、有机肥、无机肥及其混合使用对土壤中生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合细菌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同其他肥混用 ,都会在土壤中表现出一定的增殖特性 ,并使土壤中生物总量增加 ,从而促进土壤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光合细菌还使土壤容重下降 ,阳离子代换量增加 ,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增加 ,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和营养状况 ,使产量增加。尤以光合细菌与有机肥复合使用效果最佳 ,与单用有机肥相比 ,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增加 13.7% ,光合细菌增加 118.9% ,固氮菌增加 14 .6 % ,放线菌增加 18.98% ;在 0~ 2 0和 2 0~ 4 0cm土层容重分别下降 11.4 %和 13.3% ,阳离子代换量增加 7.9%和 5 .2 % ,有机质含量增加 16 .6 %和 2 4 .2 % ,土壤全氮增加 3.9%和 2 6 .3% ,全磷增加 2 .9%和 4 .2 % ,碱解氮含量增加 11.8%和 8.2 % ,速效磷含量增加 5 .1%和 8.6 % ,速效钾增加l0 .9%和 13.4 % ,作物产量增加 10 .1%。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分与氮素追施比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淮豫东平原商丘试验区进行了三年冬小麦土壤水分与N素追施比率的关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和追N比率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不同土壤水分条件要求与之相适宜的追N比率。在旱作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降雨200~260mm),适宜的追N比率为25%或0(全部底施);中等以上供水条件(全生育期浇水二次以上)以50%的追N比率为宜。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水肥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