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种植业结构为粮、经二元结构。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及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养殖业随之快速发展。 过去,养殖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粮食生产基础上的。但随着养殖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单靠发展粮食生产来维持养殖业的发展已不可能。因此,有人提出了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的战略设想。即种植业由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这一战略提出后,很快被人们接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准噶尔南缘扇缘带种植业生产的分析及试验研究,提出了适合本地带农田的经粮结构、草经粮结构、林经草结构和专业化生产4种种植业结构类型。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定,认为采用草粮或林经草种植业结构类型,同时贯彻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是本地带开发利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即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为阶段性供过于求 ,面对这种形势 ,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最主要的就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而种子作为种植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与种植业结构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充足的种源作保证过去的种植业生产主要以粮、棉、油等传统农业为主 ,种子工作围绕传统农业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引、繁、推的种子体系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论述了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浙江省发展种植业三元结构的布局构想和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1种植业发展现状1.1取得的主要成效改革开放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各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重点从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科技以及系列化服务等方面入手,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能力水平,确保了农业健康、稳定发展。1.1.1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多年来,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社会需求、种植效益以及市场变化情况,该市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到目前,基本确立了以粮、菜、棉为主的全市种植  相似文献   

6.
论牧草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发展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肉蛋奶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原来典型的猪粮结构已不可持续,因猪粮结构导致的粮经二元种植业结构也应进行调整。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问题为突破口,全面论述了牧草产业作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耦合到农业生产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土壤质量和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效果,对家畜产品质量提高和健康以及牧草产品本身进出口效益均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土地资源和未来人口及食物需求预测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业持续利用发展模式,提出耦合牧草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也为畜牧业产业结构从耗粮型转向节粮型的调整提供思路,同时全面论述了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布局和种植模式等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一、入世对吉林省种植业的影响 (一)从宏观层面分析 1.积极影响.根据我省种植业现状,在宏观层面上,入世对吉林省种植业将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有利于加速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品种品质结构,长期的粮经二元结构将逐步被粮经饲三元结构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的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形成地区特色,结合地方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而推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各个农村城镇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将特色农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地区的各种优势条件,进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种植饲用玉米的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以及甘肃天然草地现状,提出要把饲用玉米种植纳入种植业的粮、经、草三元结构主体,以解决饲料来源,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国内农产品连年丰收、供给充足,这些都为种植业新一轮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为此,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种植业生产结构、农民收入情况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出本轮种植业结构调整应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粮经轮作和种植饲料作物,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产业结构,推进六次产业发展,并通过以市场为导向、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加工业与物流服务业等方式顺利实现此次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Certai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re known to affect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however, knowledge of the response of the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to the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rotation of soybean, maize and wheat in the same agroecosystem is limited. We assessed the fungal abundanc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among soybean rotation, maize rotation and wheat rotation systems and among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s of soybean, maize and wheat as the effect of crop types on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We compared these fungal parameters of same crop between long-term crop rotation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s as the effect of cropping systems on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fungal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were measur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nd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long-term continuous soybean cropping increased the soil fungal abundance compared with soybean rotation, and the fungal abundance was decreased in long-term continuous maize cropping compared with maize rotation. The long-term continuous soybean cropping also exhibited increased soil fungal diversity. The variation in the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among the three crops was greater than that between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rotation cropping. Mortierella, Guehomyces and Alternaria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the dissimilarity of the fungal communities between the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rotation cropping of soybean, maize and wheat. There were 11 potential pathogen and 11 potential biocontrol fungi identified,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ost of the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increased during the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of all three crop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ost biocontrol fungi increased in long-term continuous soybean cropping but decreased in long-term continuous maize and wheat cropping.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soil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to long-term continuous cropping varies based upon crop types.  相似文献   

12.
 从种植业生产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分析了台州市相对于浙江全省、台州市各县(市、区)间种植业结构的比较优势及台州市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特征。结果表明台州市相对于浙江全省来说谷物具有微弱优势,但优势度下降;蔬菜生产由原来没有比较优势,上升到有比较优势。果树、杂粮、甘蔗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对浙江省台州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作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14.
蔬菜作物连作障碍是蔬菜生产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查阅有关克服蔬菜连作障碍的研究报告,结合作者从事相关研究的结论和进展,就蔬菜作物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克服的途径进行综述,以便为相关研究和类似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大量的研究表明,引起蔬菜作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积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蔬菜作物的自毒作用等。通过轮作、间作套种、生物防治、选育抗重茬品种、嫁接栽培、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可以部分或全部解决蔬菜作物的连作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15.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栽培过程中存在连作障碍。烟田连作导致病害增加,影响烟叶和轮间作作物的品质,进一步影响农田产出,另一方面,连作障碍导致烤烟种植土地匮乏。生产实践发现通过与其他作物轮间作可以改善烤烟连作障碍。本文从作物-土壤-微生物组成的根际微生态系统的视角,综述了烤烟与不同作物轮间作的现状以及轮间作后的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分析了不同轮间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别是烤烟产量和烟叶内在品质的变化,对于烤烟与作物的轮间作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烤烟轮间作种植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辽宁小麦种植方式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辽宁省以小麦为前茬的麦复粮油菜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80:80、80:100、80:120的米麦间复套种成为主要的种植方式。为了争取农时并获得全年增产,应改革播种技术,解决间复套种与农业机械的配合问题。今后还应加强复种技术的研究,加强中早熟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以解决辽宁省麦粮复种下茬作物产量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设施栽培蔬菜连作障碍成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随着蔬菜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连作障碍已成为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笔者分别从土壤养分不均衡、土壤次生盐渍化、土传病虫害和土壤酸化等方面分析了蔬菜设施栽培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烟区当前种植模式以连作模式为主,南方部分烟区采用以“烟草+水稻”或“烟草+油菜”为主的一年两茬复种种植模式,黄淮、西北、东北等北方烟区几乎全是烟草单作连作模式。找到能够安全越冬、与烟草种植时间较好衔接、从而实现一年种植两茬作物,有一定经济效益、可大面积推广的作物,并建立以烟为主的综合种植模式是目前黄淮烟区研究重点之一。所有以烟草为主的新种植模式都应该立足于烟叶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满足衔接作物农事操作简单、投入不大、有一定收益、烟农比较容易接受的要求,才能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9.
典型调查与统计分析表明,鲁西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方式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域顺序为高坡地>河滩高地>平、窪坡地>背河槽状窪地,在前者区域上种植作物,可比在后者区域上获得高而稳定的产量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各种作物中,小麦、棉花高产、稳产,对地形类型和土质适应性强,应扩大种植面积,突出其优势。小麦——玉米两熟方式产量高而不稳,但对土质的适应性较广.小麦——谷子产量虽略低,但稳定性较强,在土质较重的土壤上纯收入高于土质较轻的土壤。小麦——大豆在河滩高地的产量高,纯收入也高,对土质的适应性较广。  相似文献   

20.
沈阳地区冬小麦和水稻复种的可行性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阳地区,采用在冬麦北移育种中形成的冬麦品种9625作为复种前茬,以及成熟期较短的水稻品系87913和黑糯1号作为下茬进行麦稻复种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麦稻复种是可行的。分析认为麦后复种水稻的产量比一季单作小麦的产量高,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耕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并提出上下茬搭配的作物栽培管理的各项措施。同时分析了在沈阳地区发展麦稻复种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