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滞后于长三角地区,从长三角到安徽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农村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构成了安徽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安徽地区的梯度转移,通过发展村域经济、科学规划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完善投融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发展机制、完善服务环境等措施,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19年安徽省16个城市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测算结果,考察三者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地城镇化主要依赖土地、人口、固定资产等要素投入驱动;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承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措施驱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三者发展趋势基本同步,趋于良好协调发展,但城市差异呈扩大趋势;2019年16个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显著。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互影响,同时,协调发展度受国家政策与城市间不平衡发展影响,可通过差别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巩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位、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等措施切实推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拥有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区位交通等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安徽省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尚有差距以及省内有关体育旅游的政策性支持不足、同时还存在着体育旅游的地域性差距明显、体育旅游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目前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立足现状,结合实际,提出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体育和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相关规划和策略提供参考,力争形成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品牌,以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安徽省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徽省典型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效果和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点及处理难点。并针对安徽省典型区域排污特征及排放去向,研究、评估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从有效性、经济性、可行性3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同典型区域典型工艺的适用性,以期为今后安徽省内各不同典型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刘锐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99-11402
借助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和分析模型,对安徽省2002~2012年旅游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信息熵、多样化指数、相似性指数计算分析了不同层面旅游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归纳出安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旅游资源禀赋差异、优越的区位条件、外部性影响、旅游产业政策的推动,进而提出"稳定优化弹性产业、调整提升各产业、升级形成旅游融合型产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本报讯日前,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江来,宣城市、宁国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负责人,向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国清颁发"安徽省诚信企业"奖牌及荣誉证书。为推进信用安徽建设,进一步营造诚信和谐的消费环境,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安徽省消保委于2016年1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第十一届"安徽省诚信企业"认定活动。此次"诚信企业"认定是在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经市、县消保委实地考核和  相似文献   

7.
在对生态文明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模型,并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2005~2012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安徽省可以从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建立环境防治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建立政府绿色考核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对生态文明内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模型,并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20052012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层次。安徽省可以从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建立环境防治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建立政府绿色考核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构建大城市经济圈是提高安徽区域竞争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由于建设历史短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失误,“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滞后,表现在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劳动力吸引力不足、与周边城市融合度较低、开放程度不高等。在推进“大合肥”经济圈城镇化进程中,应做好经济圈高质量的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建立良好的吸引投资的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融合体制、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培育“大合肥”经济圈创新合作机制等,以发挥省会经济圈在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安徽旅游形象,对安徽省内景区公示语英译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了翻译不规范、译名不统一、用词不当等问题。本文依据关联理论,对安徽省内部分错误翻译进行剖析和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翻译策略,为安徽省景区公示语翻译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呈方兴未艾之势.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质就是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区.其定义为:在农业智力资源密集、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范围,由政府、企业、农民投资,以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集中进行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管的农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区位熵和集中系数对安徽省茶叶主产区的集聚度进行测算,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安徽省各茶叶主产区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集聚;品牌建设及销售市场的开拓、茶企与下游销售商的关系及行业协会的作用、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企业间关系及茶叶经纪人的培育、供应商及相关辅助行业的发展是安徽茶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农业市场化是加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文章对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安徽省农业市场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并对推进安徽农业市场化进程、促进安徽农业稳定发展提出了安徽省农业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随着承接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中西部许多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都面临着较大的潜在环境风险。课题首先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潜在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各地在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种环境问题频出的相关原因,最后在综合各种原因分析和国内外应对经验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提出了承接产业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安徽省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安徽资源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加快推进安徽省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推动区际产业转移是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企业区位选择,特别是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的视角进行切入,对国内外有关区际产业转移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回顾,并对政府政策对于产业转移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指导原则和战略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洋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28-29,143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发展区域,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文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为例,对省内不同产区的烤烟生产区位移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生产重点区域呈现由平原向丘陵山区、东部向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现象,市场需求、社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结构、种烟收益和种烟机会成本等都会对烤烟生产的区位移动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烤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油茶产业是安徽省极具市场前景的一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安徽油茶产业名牌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安徽油茶产业名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推进安徽油茶产业名牌发展战略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雷耀 《农技服务》2014,31(7):7-8
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了产业与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转移政策在省内逐步实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政策实施后广东省四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是如何变化的,相互之间有何影响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广东省四区域的区位熵进行回归分析、Chow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等检验,最后根据检验结果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