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月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以示范区内的六安市为例,在分析其产业转移承接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培育和提升产业承接力的途径和措施,增强产业承接竞争力和承接效果,促进六安市示范区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何建设进行研究,对示范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两指标分析了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状况,指出了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对示范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给示范区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土地保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土地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的研究,分析皖江城市带目前土地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土地保障机制进行探讨,探索土地保障创新路径与比较适宜的土地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国家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类型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土地监管提出新要求。该研究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背景,阐述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规划实施的土地驱动机制,构建和完善土地监管体系,以期为保障皖江规划实施及提升区域土地监管实效提供技术支撑及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惠政策倾斜的历史回顾以及走访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优惠政策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实施效果、基本经验、现实困惑的影响因子。并就如何先行先试实现率先崛起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对产业承接配套问题的日益凸显,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体系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赖程度较大,而技术效率在不同阶段对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技术进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接着对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发现现代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大。合肥、马鞍山、铜陵、芜湖的技术进步水平较高,皖江城市带其余城市的技术进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皖江示范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57-21159
通过充分调研,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等经济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针对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出了提高皖江示范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可行性措施,以保障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我国东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移,从而为皖江城市带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先简述产业转移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形成与发展过程,再引出皖江城市带近年来的产业发展状况,本地区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文章提出皖江城市带纵深方向承接产业转移的方法建议,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以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繁荣,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郎溪县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致力于大招商、大建设、大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在全省位次明显提升。目前,向郎溪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还未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因此,郎溪要努力使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沿着何种路径完成产业转移与承接,一直困扰着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金融危机的外在压力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使得沿海地区率先探索产业转移的新路,共建园区成为一种趋势,以园区合作为载体,在资源、产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等多领域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借鉴发达地区通过共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须更积极尝试选择共建园区应对承接潮流。  相似文献   

11.
王志杰  毕飞超  王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67-5069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新增建设用地监管工作的现实迫切需要和政府行业管理的技术需求,运用归纳总结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指标体系,确立了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的模式、技术方法和设备,为实现新增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两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基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张阳 《中国农垦》2010,(7):54-5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是国务院推出的国家战略,也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农垦来说,承接产业转移既是农垦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同时又是新形势下垦地合作发展的切人点。安徽省皖河农场地处皖江上游城市安庆西郊,是典型的城郊型农场,正处在“一轴双核两翼”的“轴”线上。未来几年农场发展面临着黄金机遇期,机不可失。早在2007年,皖河农场就积极融人安庆市蔬菜基地发展板块,在场地合作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皖河农场组建于1957年,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轴线西端,与安庆市相距18公里,东临长江,北依皖河,土地总面积77.2平方公里,总人口2.62万人。  相似文献   

16.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开发区土地面积进行测算分析,然后应用STIRPAT模型和SPSS软件对人口总量、区域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6个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开发区在2009—2015年土地面积增加了1.82倍。人口总量、区域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皖江示范区土地扩张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当这6个驱动因子每增加1%时,皖江示范区土地面积将分别会增加0.303%、0.064%、0.054%、0.089%、0.124%和0.184%。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为安徽省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但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风险,探讨安徽省产业转型、教育转型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及应对策略,对促进安徽省产业转型、教育转型和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区域空间规划的内涵和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考察区域,从对区域国土规划的共生环境、共生因素和共生模式3个维度的分析提出了区域空间规划新的发展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国土规划的编制思路,以期对区域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然而和全国平均及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方面是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产业用地集约度不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作为产业的入驻门槛,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实现皖江城市带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对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从基础数据库构建、产业用地集约评价、存量土地挖潜调控等层面提出“基于存量挖潜的产业发展用地调控技术研究”,为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集约调控提供新思路,推动集约用地技术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