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猪垂体的形态接近圆形,它有一个发达的分枝状的神经部;含有三种不同着色细胞的中间叶,被神经部分成几部分。腺垂体部明显可见四种不同染色的细胞,它们分别表现为:嗜橙黄——G细胞数量稳定,分布一般在腺垂体的中部。嗜碱性细胞表现出深蓝与淡蓝两类细胞,深蓝色细胞(强嗜碱性细胞)数量伴有年龄的变化,幼龄比成年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淡蓝色细胞(弱嗜碱性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到六十公斤体重时则不见。然而,嫌色细胞却随年龄的成长而增加,雌性比雄性多,两性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海马(Hippocampus japonicus)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和激素分泌细胞的鉴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海马脑垂体属前后型。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构成。腺垂体分为前腺垂体(RPD),中腺垂体(PPD)和后腺垂体(PI)。用O.F.G染色,腺垂体内可鉴别出七种激素分泌细胞,其中RPD内两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和催乳激素(PRL)分泌细胞;PPD内三种: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PI内两种:促黑激素(MSH)分泌细胞和一种机能不明的细胞。神经垂体狭窄,长带状位于整个腺垂体的背上方。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干扰素(IFN)的分布与山羊腺垂体内分泌细胞在发情免疫调节中的形态学依据。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山羊腺垂体内IFN-α和IFN-γ阳性细胞的分布和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种干扰素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腺垂体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的细胞质,远侧部和结节部较多;不同发情期IFN-α和IFN-γ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IFN-α相对表达量均高于IFN-γ,但两者在发情周期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发情前期和间情期相对表达量较高,后期最低,发情期呈中等强度表达。表明IFN-α和IFN-γ各自在发情的不同时期发挥作用或相互协同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进而参与动物的生殖调节。  相似文献   

4.
采用四种染色方法对长薄鳅脑垂体的形态结构和各种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薄鳅脑垂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构成。腺垂体可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垂体中间部(PI)。腺垂体中可分辨出7种激素分泌细胞,其中前外侧部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催乳激素(PRL)分泌细胞和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中外侧部有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和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中间部包括促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分泌细胞和PAS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5.
草鱼脑垂体的起源和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草龟脑垂体由两个不同部位的胚胎细胞形成。原始口腔背壁外胚层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垂体的前、中腺垂体;从间脑腹面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垂体后腺垂体及神经部,在受精后20h(18~19℃),原始口腔上皮细胞增生,开始向内迁移;受精后29h,有部分细胞迁移到间脑底部下面;受槽后45h脱膜;孵化脱膜后9h(受糟后54h),上皮细胞与由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接合;脱膜后4d(受精6d),脑垂体初步形成,垂体组织开始分化;脱膜后32d(受精后34d),垂体形态建成;脱膜后5mon,脑垂体分区明显,细胞分化尚未完成;到一年鱼,垂体组织几种分泌细胞分化完成。  相似文献   

6.
水牛脑垂体呈椭圆形,背侧平直,腹侧圆突。对30头湖南滨湖水牛脑垂体观察结果表明,垂体远侧部发达,约占正中矢状面面积的60%,用H-E及马氏三色染色法,可将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嗜酸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40%,主要分布在远侧部背侧和远端;嗜碱性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10%,主要分布在远侧部的近端(啄侧部)和中央区;嫌色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50%,分布于整个远侧部。水牛垂体中间部较发达,一种是中间部完全包围神经部,另一种是大部分包围神经部,中间部含有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水牛垂体神经部相对较少,主要由神经纤维和胶质细胞构成,也分布有大小不一的胶体,即海令氏小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日本海马(Hippocampusjaponicus)仔鱼期脑垂体形态变化和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化。1日龄仔鱼脑垂体的形态已建成,属于前后型,类同于海马成体脑垂体。腺垂体内各种激素分泌细胞均未分化,根据细胞大小和排列方式可区分出RPD、PPD和PI三个区域。神经垂体只见于RPD和PPD交界的背上方。5日齿仔鱼腺垂体内GH细胞已分化,占PPD的2/3,其他激素分泌细胞未见分化。10日龄仔鱼脑垂体内除GH细胞外,未见其他种类激素分泌细胞分化。15日龄仔鱼脑垂体RPD内ACTH细胞已分化,PPD和PI内除GH细胞外,其他种类激素分泌细胞均未分化。30日龄仔鱼RPD、PPD和PI内各种激素分泌细胞都已分化,共有6种激素分泌细胞,分别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细胞,催乳激素(PRL)分泌细胞,生长激素(GH)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细胞、促性腺激素(GTH)分泌细胞和促黑激素(MSH)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纵、横和水平切片,对50头成年中国水牛(Bubalus bubalis)垂体进行了组织结构观察。染色方法有四种:H-E;PAS(Periodic Acid Schiff);桔黄G和PAS-桔黄G染色法。 远侧部发达,可明显地分为三个区:PAS阳性的嗜碱性细胞较集中于多血管的喙侧部,形成嗜碱性细胞区;染上桔黄G的嗜酸性细胞在尾侧部形成嗜酸性细胞区;两者之间为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混合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和滤泡状,毛细血管和血窦丰富。结节部完全包绕漏斗茎,血管非常丰富;细胞包括胞核深染胞质较少的未分化细胞、嫌色细胞及少量PAS阳性嗜碱性细胞,它们排成小管状或滤泡状;未见有嗜酸性细胞。中间部较发达,大部或全部包绕着神经部,其组织结构呈分叶状,细胞有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两种,排列成团索状和滤泡状,但小叶的周边有一层排列整齐的嗜碱性柱状细胞;未发现Wulzeu氏圆锥。神经部较小,正中隆起主要在前侧加厚。强PAS阳性的胶体见于成年中国水牛腺垂体各部及神经垂体。 本文还对中国水牛垂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细胞分布和胶体出现情况等方面与牛及其他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日本海马(Hippocampus japonicus)仔鱼期脑垂体形态变化和激素要泌细胞均未分化,根据细胞大小和排列方式可区分出RPD,PPD和PI三个区域。神经垂体只见于RPD和PPD交界的背上方。5日齿仔鱼腺垂体内GH细胞已分化,占PPD的2/3,其他激素分泌细胞未见分化。10日龄仔鱼脑垂体内除GH细胞外,未见其他种类激素分泌细胞分化。15日龄仔鱼脑垂体RPD内ACTH细胞已分化,P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α-干扰素(IFN-α)和γ-干扰素(IFN-γ)在怀孕前期(怀孕1~30d)、中期(怀孕31~120d)、后期(怀孕121~150d)山羊腺垂体中的分布及表达量的变化特点。【方法】以怀孕前、中、后期的山羊为试验动物,放血致死后采取其腺垂体制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怀孕前、中、后期山羊腺垂体内IFN-α、IFN-γ阳性细胞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2种干扰素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腺垂体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中。不同怀孕期,IFN-α和IFN-γ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前期和后期表达量较高,中期明显降低;在前、中、后各个怀孕时期,IFN-α的相对表达量均比IFN-γ多,在后期更为明显。【结论】IFN-α和IFN-γ在山羊腺垂体中的表达量因怀孕时期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其可能在不同怀孕时期发挥作用或相互协同调节垂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参与动物生殖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谢碧文  黄琪  蒲德永  张耀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36-10538
[目的]探讨大眼鳜垂体的组织学结构。[方法]以大眼鳜成鱼为试验材料,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其垂体的组织学、组织化学进行研究。[结果]大眼鳜垂体由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分为前外侧部、中外侧部和中间部。神经垂体十分发达,尤其是后腺垂体神经部,占垂体后部大部分区域;腺垂体可分辨出7种分泌细胞类型,即前外侧部的催乳激素细胞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中外侧部的生长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中间部的促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细胞和PAS阳性细胞;中间部后方腹面边缘微血管十分发达。[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弄清大眼鳜的繁殖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日本海域捕获的宝石石斑鱼(Epinephelus areolatus)、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赤点石斑鱼(E.akaara)、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蜂巢石斑鱼(E.merra)和纹波石斑鱼(E.ongus)成鱼为对象,比较其性腺发育和脑垂体结构以及垂体中FSHβ和LHβ免疫信号的分布。结果表明:宝石石斑鱼、黑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尾纹九棘鲈性腺发育为未成熟阶段,蜂巢石斑鱼和纹波石斑鱼性腺发育为成熟阶段。6种石斑鱼的脑垂体位于间脑腹面,由神经垂体(NH)和腺垂体(AH)组成。腺垂体从左至右进一步细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在宝石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纹波石斑鱼中NH结构被PPD隔开分为上下两部分,而在黑边石斑鱼、尾纹九棘鲈和蜂巢石斑鱼中NH为一个整体。6种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和LHβ细胞的免疫信号主要分布在PPD和PI区域,且FSHβ信号强度均较LHβ强,推断在石斑鱼性腺发育成熟前后,FSHβ较LHβ重要。为石斑鱼的资源保护及人工繁殖方面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erotonin are found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the rat pituitary gland. Administration of melatonin causes a selective increase in the serotonin concentration of the pars intermedia; deprivation of water for 5 days causes a selective decrease in the serotonin concentrations of the neural lobe and pars distalis.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其受体在不同品种母牛垂体中的变化规律,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分别对广西沼泽型水牛、摩拉杂交水牛、荷斯坦奶牛、广西本地黄牛垂体中GnRH的分布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母牛垂体中均发现有呈棕黄色或黄褐色的GnRH阳性物质存在,经Image-Pro Plus 6.0软件统计发现,摩拉杂交母水牛的GnRH免疫阳性细胞较其他3个品种的大(P〈0.05),而平均光密度值介于荷斯坦母奶牛和广西本地母黄牛之间(P〉0.05)。在神经垂体中仅发现GnRH免疫阳性纤维,而未发现GnRH免疫阳性细胞;在腺垂体远侧部的细胞均呈GnRH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腺垂体远侧部嫌色细胞和嗜色细胞胞质内。说明GnRH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可能是直接通过神经调节,而神经垂体可能只是GnRH调节过程的通路。  相似文献   

15.
李瑞明  凌泽继  宋小白  秦津  谢莹雪  史玉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64-13166,13174
[目的]探讨广西沼泽型水牛垂体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细胞定位以及是否存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为GnRH-R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确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垂体中的定位,结合图像分析系统检测GnRH在垂体中的含量,并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其受体基因片段。[结果]腺垂体远侧部中呈现较强的阳性GnRH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胞质,胞核呈阴性。神经垂体中无阳性信号。同时,在垂体中扩增出大小为1008bp的GnRH—R基因片段。[结论]腺垂体远侧部边缘区中有大量GnRH及其受体存在,证实垂体前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及多个内分泌轴相互作用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鹌鹑泄殖腔腺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雄性泄殖腔腺的腺上皮可按细胞的大小,细胞质的嗜色性,分泌颗粒的电子密度和细胞核异染色质量等方面,将柱状细胞分为两种类型。比较雄体和雌体泄殖腔腺的胚后发育表明,雌成体泄殖腔腺相当于雄性胚后发育至23日龄左右的水平,结构简单,分泌活动较低。根据泄殖腔腺发育的测微数据与睾丸发育增重数据分析,表明二者的胚后发育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