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玉米组合济533/PH6WC(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2394/PH6WC(组合Ⅲ)的P1、P2、F1、F2、B1、B26世代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玉米淀粉含量进行6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组合Ⅰ和组合Ⅲ淀粉含量均为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个组合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均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组合Ⅱ淀粉含量为D-2模型(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B1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B2和F2代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F2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爆裂玉米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爆裂玉米淀粉含量的遗传方式,为爆裂玉米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淀粉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爆裂玉米淀粉含量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该杂交组合的B1∶2、B2∶2和F2∶3群体淀粉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为13.86%~82.55%,多基因遗传率为2.91%~70.51%。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0.0643,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8.6371,显性效应为-5.1797。【结论】爆裂玉米在早代可以加强淀粉含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478×CML312和丹340×CML322等两个组合的6个世代(P1 ,P2,F1,F2,B1,B2)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重新研究了玉米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长度的遗传.结果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长度在2个不同的组合中都表现为一对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等两种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4.
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 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蛋白质含量受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存在显性效应,显性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三叶叶面积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玉米组合PH6WC/7873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穗三叶叶面积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旨在为玉米株型、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三叶叶面积均检测到主基因,穗三叶叶面积在春播环境下符合D-2模型,夏播环境下符合E-1模型。春播环境下,穗三叶叶面积的多基因遗传率在B1、B2、F2世代分别为87.22%、83.64%、49.38%,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夏播环境下,穗三叶叶面积在F2世代存在较大的主基因遗传率(75.82%),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由此可见,叶面积在夏播和春播环境下,受主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表现并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不同的方法对叶面积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玉米穗上叶间距进行遗传改良,以玉米PH6WC与7873杂交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穗上叶间距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在春播条件下,玉米穗上叶间距的最适模型为E-0模型,检测到2对主基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在夏播条件下,玉米穗上叶间距的最适模型为E-1模型,检测到2对主基因,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因此,可以采用轮回选择和聚合回交的方法积累微效基因,对玉米穗上叶间距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7.
爆裂玉米膨胀倍数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爆裂玉米膨胀倍数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膨胀倍数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存在加性效应,加性效应为负值(h=-0.2868)。该组合的膨胀倍数不存在杂种优势,多基因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为负,多基因效应使F1代的膨胀倍数减少。该杂交组合的B1:2、B2:2、F2:3群体的膨胀倍数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27.5%、2.6%、19.0%。  相似文献   

8.
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玉米叶夹角、叶向值的遗传规律,以7873/PH6WC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田间分穗上、穗下调查叶夹角和叶向值,对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上叶夹角和穗上叶向值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存在2对主基因。穗下叶向值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中都符合D-2模型,存在1对主基因。穗下叶夹角在春播环境中符合D-2模型,但在夏播环境中没有检测到主基因,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0模型)。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叶向值、穗下叶夹角均检测到较高的主基因贡献率。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5.60%,穗上叶向值主基因遗传率在B2和F2世代分别为88.92%、88.69%,穗下叶向值在B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43%。但春播环境中,只有穗上叶向值在F2世代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90.27%)。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存在较大的主基因遗传率,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9.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雄穗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雄穗长度由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雄穗分枝数由多基因控制遗传。B1:2、B2:2、F2:3三个家系世代雄穗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01%、58.88%、58.62%,雄穗分枝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6.82%、85.28%、84.82%。  相似文献   

10.
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玉米杂交组合济533/PH6 WC (组合Ⅰ)、济533/H5818(组合Ⅱ)和2394/ PH6WC (组合Ⅲ)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研究了玉米穗轴粗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穗轴粗符合E-5模型,由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影响;组合Ⅱ符合A-4模型,即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在B1世代的选择效率最高;组合Ⅲ符合D-4模型,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B2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的存在。组合Ⅰ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42.5%、75.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4%、37.5%、5.0%。组合Ⅱ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3.0%、54.6%、54.2%。组合Ⅲ的玉米穗轴粗3个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0%、40.5%、17.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5%、0、50.4%。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耐低磷玉米自交系T(P1)和低磷敏感玉米自交系S(P2)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F1、F2、B1、B2等6个世代苗期总根长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B1世代选择效率最高;对于B1、B2和F2世代,其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99%、52.65%和45.51%;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55.72%,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44.28%。可见,环境对玉米总根长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野生甜瓜‘云甜-930’抗白粉病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以充分合理利用抗源,为抗病基因的选择及甜瓜抗白粉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野生甜瓜‘云甜930'(P1)与栽培甜瓜‘华莱士'(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特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甜瓜‘云甜-930'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0)控制.在2008年大棚中,该组合B1、B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31%,69.15%和97.6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8.83%、25.86%和0,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2.39%-7.86%;在 2009年温室中,该组合B1、B2和F1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8%、58.58%和 90.8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8.93%、31.47%和3.2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5.89%-9.94%.[结论]野生甜瓜种质资源‘云甜-930'的抗白粉病遗传规律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同时还受到环境变异的影响.在抗白粉病育种中,F2主基因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耐低钾玉米自交系主要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低钾玉米自交系90-21-3和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D937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天然低钾大田种植,对玉米耐低钾的主要根系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总根长和根表面积的遗传率较高,其狭义遗传力分别为63.05%和44.47%,两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鼍性状.存在主效基因作用.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千重和根含钾量的遗传率均较低,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玉米杂交种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玉米杂交种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指标,进一步筛选出苗期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方法]以河北省主推和新审定的20个玉米杂交种为材料,通过苗期沙培试验,测量苗期根条数、根长、根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总生物量、鲜重根冠比、干重根冠比8个根系性状。[结果]干旱胁迫对苗期8个根系性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根长、根表面积和干重根冠比在不同品种间和不同处理间均表现显著差异,可作为抗旱指标。综合3个抗旱指标的分类结果,认为农单08-5为强抗旱品种,伟科702和郑单958为中度抗旱品种,先玉335为弱抗旱品种。[结论]该研究筛选出苗期抗旱性玉米品种,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刚  吴子恺  王兵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096-5098,5134
以2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组合的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了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对2个不同组合的研究结果表明:组合I株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位高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27.27%、37.36%和58.59%。组合II株高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18.41%、1.03%和12.61%;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选用吉林农业大学特用玉米研究室育成的糯玉米自交系JN1和JN8组配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性状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85.35%、53.06%和62.30%,微效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3.77%,3个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玉米籽粒含油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高油玉米品种的选育,以高油玉米自交系GY237和普通玉米自交系OH43杂交组合的6世代P1,P2,F1,B1,B2,F2为试验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籽粒含油量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籽粒含油量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D-0),B1,B2,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665 8%、0.763 4%和42.742 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556 2%、77.373 7%和42.742 4%,说明主基因和多基因在同一组合不同世代间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6个群体P1、P2、F1、B1、B2、F2为材料,研究了春播和夏播条件下玉米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显示,组合Ⅰ的茎粗在2种环境下均受D-2模型控制。组合Ⅱ的茎粗在春播环境下符合E-1模型,在夏播环境下符合D-2模型。在春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茎粗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来提高育种的效率。在夏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茎粗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来累积微效基因,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9.
玉米行粒数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以PH6WC/7873(组合Ⅰ)和MX002/MS001(组合Ⅱ)的6个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行粒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的行粒数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C-0模型)。组合Ⅱ的行粒数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3模型)。组合Ⅰ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13%、74.51%、82.59%。组合Ⅱ3个分离世代的行粒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50%、73.20%、72.40%;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0%、8.90%、9.10%。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应采用轮回选择和聚合回交的方法积累微效基因,对玉米行粒数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20.
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玉米穗位高的遗传规律,以玉米杂交组合PH4CV×昌7-2(组合I)和PH6WC×7873(组合Ⅱ)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研究了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组合Ⅰ的穗位高符合E-3模型,组合Ⅱ符合E-1模型;夏播环境下,组合I的穗位高符合D-3模型,组合Ⅱ符合C-0模型。结论:春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方法进行改良;夏播环境下,组合Ⅰ和组合Ⅱ的穗位高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可以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方法来累积增效基因,提高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