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为了减少网箱养鱼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探寻环保型网箱,实现网箱养鱼的可持续发展,以筛选得到的漂浮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和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金鱼藻-大薸混养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进行对比,考察其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网箱氮和磷的回收率分别为49.86%±0.94%、38.07%±0.62%,传统网箱氮和磷的回收率分别为44.60%±0.85%、33.17%±0.58%,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氮磷的回收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态网箱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8.13%±1.48%和16.95%±1.09%,传统网箱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6.40%±1.89%和15.64%±1.47%,生态网箱氮磷利用率稍高于传统网箱,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分析网箱养鱼系统中氮和磷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及其总量,当网箱面积与大薸和金鱼藻种植面积为1∶17.00左右时,养殖长吻网箱的氮和磷为零排放。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网箱养鱼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探寻环保型网箱,实现网箱养鱼的可持续发展,以筛选得到的漂浮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和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金鱼藻-大薸混养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进行对比,考察其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网箱氮和磷的回收率分别为49.86%±0.94%、38.07%±0.62%,传统网箱氮和磷的回收率分别为44.60%±0.85%、33.17%±0.58%,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氮磷的回收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态网箱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8.13%±1.48%和16.95%±1.09%,传统网箱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6.40%±1.89%和15.64%±1.47%,生态网箱氮磷利用率稍高于传统网箱,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分析网箱养鱼系统中氮和磷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及其总量,当网箱面积与大薸和金鱼藻种植面积为1∶17.00左右时,养殖长吻网箱的氮和磷为零排放。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网箱养殖长吻鮠对水体的污染,探究环保型生态网箱,在网箱内种植了漂浮植物大薸。为探讨合理的收获策略,比较了几种不同收获方式对大薸生物量的影响。在收获频率分别为5 d、10 d、15 d和20 d,收获面积分别为20%、40%、60%和80%的条件下,以收获频率为5 d,收获面积为20%,收获的生物量最多,60d共收获大薸13655.2 g。不同收获方式对大薸的氮和磷含量以及干湿重均无显著性影响。移除氮和磷量最多的是收获频率5 d,收获面积20%的收获策略,60 d共收获氮和磷量分别为28.13 g和5.50 g,移除氮和磷量分别为26.62 g和5.06 g。移除氮和磷量最少的是收获频率10 d,收获面积80%的收获策略,60 d共收获氮和磷量分别为8.88 g和1.80 g,移除氮和磷量分别为7.37 g和1.37 g。收获频率5 d,收获面积20%的收获策略的氮和磷的移除量是收获频率10 d,收获面积80%的收获策略的3.61倍和3.69倍。  相似文献   

4.
为缓解网箱养鱼对承载水体造成的污染,以漂浮植物大藻(Pistia stratiotes L.)和满江红[Azolla imbircata(Roxb.)Nakai]为研究对象,设置满江红、大藻及混养三组生态网箱以及传统网箱,探究种植水生植物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组生态网箱(满江红、大藻、混养)和传统网箱氮的回收率分别为38.43%、36.20%、36.14%和34.18%,磷的回收率分别为30.09%、29.01%、28.18%和27.00%,三组生态网箱的氮磷回收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而大藻生态网箱的氮磷回收率与混养生态网箱无显著性差异,满江红生态网箱的氮回收率与大藻及混养生态网箱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三组生态网箱间磷的回收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四组网箱之间的氮磷利用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比较,满江红对氮磷移除效果优于大藻和混养,当网箱面积与满江红种植面积为1:24.64左右时,养殖长吻(?)网箱的氮和磷为零排放。  相似文献   

5.
按照Cornell法设计常量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日粮中的不同水平配比,以研究初始体质量为(2.0±0.1)g的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c Gunther幼鱼日粮中常量营养物质的适宜需求量.日粮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设置为33%~51%、3% ~18%和24%~33%(干质量,质量分数).将1920尾试验长吻鮠幼鱼养殖于室内水泥池中的64个网箱内,每个网箱随机放30尾鱼.试验共设计21种试验日粮,其中20种日粮(每种日粮设3个平行)分别随机投喂60个网箱中的试验鱼;1种中心组日粮设4个平行,投喂4个网箱中的试验鱼,试验共进行60d.结果表明:除日粮蛋白质水平为33%的组长吻鮠幼鱼的成活率明显下降外(P<0.05),其余日粮中3种常量营养物质的含量对幼鱼的成活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日粮蛋白质水平≤48%时,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上升而明显增加,当日粮蛋白质水平为33%~36%时,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除日粮脂肪水平为6%的组外,日粮脂肪水平为9%的组幼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日粮脂肪水平组(P<0.05),但当日粮脂肪水平≥15%后,鱼体和肝脏的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日粮中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对长吻鮠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当日粮碳水化合物水平为33%时,鱼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肝脏糖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表明,长吻鮠幼鱼日粮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3种常量营养物质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45%、9%和≤30%,日粮总能为20.0 MJ/kg.  相似文献   

6.
不同投喂频率对网箱养殖长吻能幼鱼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投喂频率范围内,随着投喂频率的提高,投喂频率显著地影响长吻鮠幼鱼生长率和摄食率。饱食投喂条件下,长吻鮠鱼幼鱼的养殖中。每天投喂3次为适宜的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常规网箱、生态网箱(设有养殖鳙、罗非鱼的外箱)、加装集污装置的生态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鲴)的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生态网箱斑点叉尾(鲴)的生长性能明显优于常规网箱(P<0.05),加装集污装置对斑点叉尾(鲴)生长性能、饲料系数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生态网箱外箱养殖鳙、罗非鱼生长明显优于敞水区域架设网箱(P<0.05),外箱养殖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减少网箱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作用较小.集污装置可以收集粪便中40%~50%的干物质和50%~80%的磷,分别减少排放31.3%的干物质和35.9%的磷,减少网箱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效果远高于外箱养殖.集污装置成本很低,仅占总成本的0.6%,比种植水草更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长吻鮠人工高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萍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17-317,319
介绍了长吻鮠的生物学特点,总结了长吻鮠的人工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养殖条件、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长吻鮠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红莹  黄文清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146-148,160
为了对长江中长吻鮠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为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鱼类资源保护提供有效的遗传背景资料,选用8对长吻鮠微卫星引物对长江上游及长江中下游的长吻鮠4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对长吻鮠微卫星引物在长吻鮠4个群体共86个样本中扩增出清晰稳定的条带,且个体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长吻鮠4个群体(重庆、石首、武汉、九江)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3、5.6、4.8、3.3,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32、0.312、0.681、0.877。同时基于遗传距离所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长江中下游的石首、武汉和九江群体关系较近,而长江上游的重庆群体与中下游的3个群体关系较远。综合来看,长江水系中长吻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贫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水平(即每日投喂量占试验鱼体重的比例,2%、4%、6%、8%、10%)对长吻鮠幼鱼消化酶和肝胰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为长吻鮠的人工养殖提供更健康的养殖模式。【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后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显著水平为0.05。【结果】(1)当每日投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6%时,长吻鮠幼鱼消化酶中的肠道蛋白酶、肠道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最高,显著高于每日投喂频率为2次、投喂水平为10%的试验组以及每日投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2%和10%的试验组(P0.05)。(2)当每日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6%时,肝胰脏脂肪代谢酶中的肉毒碱脂酰转移酶(CACT)、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的活性最高,显著高于每日投喂频率为2次、投喂水平为2%的试验组以及每日投喂频率为3次、投喂水平为8%和10%的试验组(P0.05)。【结论】最适宜投喂频率和水平分别是3次/d和6%,更适合长吻鮠幼鱼的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静态水培的方法测试了5种高等水生植物对人工配置污水的净化能力,旨在筛选适宜的湿地植物。结果表明:有植物处理系统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无植物对照,植物本身的氮、磷累积作用对氮的去除贡献为23%~81%,磷的去除贡献为56%~88%。多数测试植物对氮、磷的富集量以茎叶高于根系。不同植物的净化能力具较大差异,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千屈菜>菖蒲>雨久花>泽泻>慈姑。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C对花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饲料中维生素C(VC)的含量对花Hemibarbus maculates鱼种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在水温为(25.0±3.0)℃的条件下,将14.84 g的花鱼种放养在12个网箱(60 cm×60 cm×120 cm)中,网箱放在室外2个水泥池(6.0 m×2.0 m×1.2 m)中。试验设F0(对照)、F1、F2、F3 4组,分别投喂按0、1 000、2 000和3 000 mg/kg(饲料)剂量添加含量为95%的包膜VC的试验饲料(粗蛋白37.0%、粗脂肪11.0%)。125 d的饲养结果表明:花的成活率为93.33%-98.67%,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花鱼种的特殊增重率先上升后降低,摄食含973.00 mg/kg VC的饲料时(F1组),鱼的特殊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饲料系数极显著低于其它组(P〈0.01),蛋白质利用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根据二次曲线拟合计算得出,花特殊增重率最高和饲料系数最低时,饲料中VC的含量为1 415.78-1 451.74 mg/kg;花鱼种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随着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VC含量为973.00 mg/kg时达最高值,该组极显著地高于其它组(P〈0.01);花鱼种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中VC含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在VC含量为2 857.00、1 882.00 mg/kg(F3、F2组)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3±5℃下,将体重14.38g的花鲭(Hemibarbus maculates)鱼种放养在18个60cm×60cm×120cm的网箱中,网箱放在室外2个6.0m×2.0m×1.2m的流水池中,投喂以鱼粉、玉米蛋白、豆粕和棉粕为蛋白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成脂肪含量为5.20%、7.21%、9.23%、11.18%,13.21%和15.20%的6种等氮半纯化饲料,每种饲料3个重复。100d的饲养试验表明,饲料脂肪水平低于11.18%时,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各组间肌肉和肝胰脏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高于11.18%时,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与饲料脂肪水平呈负相关,各组间肌肉和肝胰脏的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鲭摄食脂肪含量为11.18%的饲料时,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与饲料脂肪水平为5.20%和15.20%的试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肌肉渗出性损失和肝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综合各项指标,推荐1龄花鲭鱼种饲料脂肪水平为9.20%-11.18%。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7±2.0℃的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199±0.089 g的日本沼虾进行了56 d的室内水循环系统饲养试验,探讨了添加植酸酶对日本沼虾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的影响。试验设7个组,其中试验组1-6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50、500、1 000、1 500和2 000 U/kg的植酸酶,试验组7不加植酸酶,加1.2%的磷酸二氢钙。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对日本沼虾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WGR和SGR以添加500 U/kg植酸酶的试验组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5);植酸酶添加各组与对照组虾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与正对照组相比,日本沼虾肝胰脏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提高显著(P〈0.05)。结果说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日本沼虾的WGR、SGR有显著影响(P〈0.05),对日本沼虾体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富钾土壤中氮、磷肥不同水平对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研究了氮肥、磷肥不同水平对甘薯生长发育动态、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试验中,氮水平为75 kg/hm2处理的薯块鲜质量和茎叶鲜质量都达到最大,鲜薯产量达51 519.25 kg/hm2,单株结薯数达5.0个,商品薯率为89.43%,平均单株薯质量为1084.71g;氮水平小于等于75 kg/hm2处理的薯块鲜质量和茎叶鲜质量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氮水平大于等于75 kg/hm2处理薯块鲜质量和茎叶鲜质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急剧下降。在磷肥试验中,磷用量为135 kg/hm2时,鲜薯产量最大,为46 802.35 kg/hm2,单株结薯数为4.65个,商品薯率为91.0%,平均单株薯质量为978.0 g;磷水平低于135 kg/hm2时,随着磷用量的提高产量逐渐增大,磷水平高于135 kg/hm2时,随着磷用量的提高产量降低。合理施肥是甘薯增产增收栽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0、0.1、0.4、0.8、1.0、1.2 g/L)、磷(0、0.015、0.025、0.030、0.045、0.060 g/L)浓度下杜氏盐藻生长增殖的关系和特征,以及氮磷比(c(N)/c(P))变化等对该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杜氏盐藻对氮、磷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浓度增大藻增长率增大,浓度继续增大反而抑制藻的增长,属于营养依赖型藻类。不同氮质量浓度梯度对杜氏盐藻生长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杜氏盐藻生长率K的影响不显著(P〉0.05),最适宜的氮浓度为1.0 g/L;不同磷质量浓度梯度对杜氏盐藻的生长和生长率K具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最适宜的磷浓度为0.025 g/L。当c(N)/c(P)为40时,最适合杜氏盐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研究能使核桃采穗圃产出更多的优质穗条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模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因素(A),株行距分别为1.0 m×2.5 m、2.0 m×2.5 m、3.0 m×2.5 m 3个不同密度定植,施肥量为副区因素(B),并将氮、磷、钾不同比例进行搭配。主区为随机区组排列,副区为完全随机区组排列。[结果]种植密度对产穗量的影响在0.01水平显著;施肥配比产穗量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的交互作用对产穗量在0.01水平显著;当定植密度为3.0 m×2.5 m与施肥量N(100 g)+P(30 g)+K(40 g)组合时,其单株产穗量最高;当定植密度为2.0 m×2.5 m,其平均1 hm2产穗量最高。[结论]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适当的追肥配比,能有效提高采穗圃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番石榴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番石榴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质容器栽培的方法,设置3组不同氮磷钾配比的营养液,即处理A(高氮低磷中钾,10∶6∶13)、处理B(低氮中磷高钾,6∶7∶16)和处理C(低氮低磷高钾,8∶4∶15),以复合肥为对照,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  相似文献   

19.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和成虾的胃及肠道内的食物组成和食物充塞度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在水族箱(60 cm×40 cm×40 cm)中先后进行了两试验期克氏原螯虾(规格为3~5 g/尾)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小浮萍Lemna minor、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摄食与生长试验,每个水族箱中投放克氏原螯虾20尾;另外,在稻田的环沟内对不同投饲模式(分别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0%的克氏原螯虾专用颗粒饲料及水草和小杂鱼)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幼虾肠道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成虾对食物的选择性降低,水域中所能得到的水生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均可成为其维持生存的食物,而分布广、生物量大且最易摄取的水草是其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8:00—10:00和19:00—22:00分别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摄食时段,其它时段摄食强度较弱;投喂伊乐藻、小浮萍和苦草饲养克氏原螯虾的效果优于水花生和水葫芦,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小浮萍的饲养效果略好于伊乐藻和苦草,但3种水草间的饲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规格的虾苗投喂小浮萍、伊乐藻、苦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的平均日增重率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稻田环沟内不同投饲模式下,投喂小杂鱼的克氏原螯虾生长情况优于投喂颗粒饲料组和颗粒饲料+水草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