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对于协调区域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域,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口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TOPSIS模型对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4年承载力水平较低、增长缓慢,贴近度在0.35~0.45之间;2014—2017年上升较快,贴近度达到0.671 6,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经济规模和社会人口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大,贴近度达到最优水平,表明这二者系统是影响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较为波动,总体变化幅度小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表明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应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粮关系为切入点,根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土地承载力(LCC)模型、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定量评价了广西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变化情况,并运用GM(1,1)模型对结果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广西全省粮食产量、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略有增强,全省人口基数过大且逐年呈增长趋势,粮食盈余率呈现负增长状态。(2)2005~2015年间,广西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值均大于1.125,并呈增长趋势,说明广西区域粮食总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粮食严重不足,人口呈超载状态。(3)2016~2025年,土地承载力指数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6年的1.55上升到2025年的1.75,10年间上升12.90%,按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广西人口将会严重超载,人地矛盾日趋严峻,对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该研究可为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粮关系为切入点,根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土地承载力(LCC)模型、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定量评价了广西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变化情况,并运用GM(1,1)模型对结果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广西全省粮食产量、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略有增强,全省人口基数过大且逐年呈增长趋势,粮食盈余率呈现负增长状态。(2)2005~2015年间,广西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值均大于1.125,并呈增长趋势,说明广西区域粮食总量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粮食严重不足,人口呈超载状态。(3)2016~2025年,土地承载力指数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16年的1.55上升到2025年的1.75,10年间上升12.90%,按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广西人口将会严重超载,人地矛盾日趋严峻,对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该研究可为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加快其新型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承载力指标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水平较低且具有分级现象;各要素承载力年际变化趋势差异和空间差异明显。提出从整体上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保护资源环境和增强科技创新,同时根据各市制约因素的不同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吉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阐释人地关系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均方差权值决策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吉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大体呈上升趋势,且处于较高或高承载状态;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波动不大,基本处于中级承载状态。总体而言,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类是否在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合理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及综合指数法,计算了中俄两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环境承载力指数,并借助响应指数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中俄两国城镇化的环境承载力响应状况。研究发现:(1)中俄城镇化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俄罗斯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经济城镇化指数和社会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而中国社会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俄罗斯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由2000年的0.359上升至2016年的0.621,年均增长4.56%;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由2000年的0.298上升至2016年的0.444,年均增长3.06%。(2)俄罗斯和中国响应指数由负数转向正数,表明研究初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后期则呈上升趋势。就目前来看,中俄两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有望持续扩大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地的有序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以湖北省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优势、自然基底、生态服务、特殊生境5个维度选取17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熵权法确定权重,以ArcGIS为技术支撑平台,对2011—2016年湖北省各市土地利用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在西部和南部上升明显,东部黄冈市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并无明显变化;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土地社会经济利用水平呈较快发展趋势,土地自然利用水平变化不明显;2011—2016年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且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发展不协调。此外,为促进湖北省各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疆地区2006—2016年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演化趋势,本研究选取2007—201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6—2016年,新疆地区城镇化人口—经济、人口—土地、经济—土地等二系统以及人口—经济—土地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二系统耦合度较三系统高,其中二系统处于"颉顽"向"磨合优化"的过渡阶段,三系统则处于"颉顽"初水平阶段;系统间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由最初的严重失调过渡到初级或中级协调。综合而言,新疆地区2006—2016年城镇化发展较慢,系统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水平均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粮关系的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粮关系角度出发,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对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都市发达经济区人口超载,人粮关系紧张;渝西地区人粮平衡,土地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人粮关系总体表现为平衡有余,土地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2006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表现为人口超载,人粮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2.
为宝鸡市粮食安全及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陕西省2001—2017年统计年鉴中宝鸡市的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人口数量等指标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LCC)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模型定量分析宝鸡市2000—2016年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并预测其耕地资源的未来人口承载能力。结果表明:2000—2016年,宝鸡市的耕地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人口呈不断升高趋势,并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16年宝鸡市的耕地资源可承载364.23万人,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054,人粮关系处于临界超载边缘。预测宝鸡市耕地资源到2020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64.08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31万人,超载率为8.43%;到2025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44.57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58万人,超载率为16.77%;到2030年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为328.61万人,与预测人口数相比,超载81万人,超载率为24.75%;人口数量均超过耕地资源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出现超负荷现象。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发展为粮食安全提供动力。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以2005—2015年为研究区间,构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性模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测算、聚类分析、耕地压力指数、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LCC)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利用Arc GIS 10.1空间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探讨中原经济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中心-外围延伸型的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但区域内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极差为26.54,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耕地有明显压力的地区整体上呈波动减少趋势,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其中,无明显耕地压力的地区由2005年的7个增加到2015年的13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南北对称,东西非均衡"趋势,且人口超载区呈向西靠拢的格局;研究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态由西北向东南地区呈现由"调和协调类"向"轻度不协调类"的恶化趋势,且城镇化综合评价值(u1)始终高于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值(u2)。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在发展中城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土地承载力状况为提高发展中城市土地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济南为例,济南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依据济南市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从土地资源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生态承载力4个方面中选取20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2007—2017年11年的变化状况,通过熵值法计算济南市各指标权重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运用灰度模型预测法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济南市在11年期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生态承载力较快速提升,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稳步提升,但社会承载力增长较慢,仍需不断加强,且未来6年,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上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对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社会承载力是制约济南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须调整济南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5.
土地生态安全是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以银川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P-S-R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构建3个准则层15个指标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银川市2011—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2016—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银川市土地生态安全呈总体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从2011年的0.346 5增长到2015年的0.699 4,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从不安全转变为较安全状态,表明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状况有所改善;压力和响应子系统呈总体上升趋势,状态子系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预测模型表明,2016—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2019年时间序列数据,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云南省近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9年云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水平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资源减化量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资源与环境安全水平呈稳定且缓慢上升的趋势.资源减化量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已成为制约云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借助遥感技术,通过对郑州市2004、2009、2013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处理,获取相关土地利用数据,并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郑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和多因素加权求和法,对郑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3年,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逐年提高;2009—2013年,由于郑州市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的使用和人口资源配置不均,土地使用强度较低;2004—2013年,郑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明显升高;郑州市2013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接近于理想状态,说明在该时期郑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好,但对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方面,仍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水土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芜湖市2008—2017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芜湖市2008—2017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经济承载力水平的增长对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制约芜湖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需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芜湖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PS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引入协调度指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估;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指数由0.393上升到0.693,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的发展过程。压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1.59%,状态指数急剧上升后又略微下降最后呈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3.93%,响应指数呈稳步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1.80%。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协调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协调度指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大致呈"同增同减"态势。系统压力的障碍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3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呈先升后降态势;系统响应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复种指数、投肥水平、地均GDP、森林覆盖率等。为了促进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同时,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从而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城市土地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案例区,采用TOPSIS模型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2001—2018年城市土地承载力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土地承载力均值为0.268,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属于高土地承载力城市,其他城市土地承载力水平偏低;研究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的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的0.377上升至2018年的0.606。其中,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年均增幅分别为3.15%和7.57%;2)城市土地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性逐年增强,双变量莫兰指数从2001年的0.061上升至2018年的0.327;3)脱钩模型测度的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土地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协同关系呈现持续协同上升趋势,协同状态由最初的"协同下降1级"上升至"协同上升3级"。尽管"十三五"期间,"呼包鄂"地区协同状态有所调整,但并非城市发展质量的降低;相反,城市土地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权衡关系或将带动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