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的工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运用实例分析探索了侵蚀环境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的可拓学方法.生态系统恢复具有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扼性的特点,结果表明,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的可拓工程方法是可行的,从而为拓展生态健康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湖南西部大开发是该地区脱贫的重要措施.过去在湖南西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毁林开荒,毁草开荒,森林资源经营不当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可通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加强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与管护,进行生态农业和生态村镇建设,开展山区景观生态建设等生态学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退化红壤恢复过程中灌木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闽西退化红壤采取种植乔木(P2)、牧草(P3)、灌木(P4)3种治理措施,以及对侵蚀对照地(P1)、次生林对照地(P5)的灌木层种群数量、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治理措施不同程度提高了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黄栀子、梅叶冬青、木蜡树、马尾松等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B(sw)i)超过0.5;多数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小,其中60.38%的种群仅占据1个资源(B(sw)i=0),多数仅分布于次生林,表明侵蚀地与治理林地资源状态与次生林有较大差距,未能满足演替中后期植物生长的需要.种群Pianka生态位重叠值(NOik)与种对的生态位宽度、占据的资源位及相遇几率、重要值及其分布格局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广生态位种对的重叠值普遍较高(NOik>0.5),狭生态位种对重叠值普遍较小(NOik<0.3),其余类型生态位种对重叠值为0-1.  相似文献   

4.
以巢湖典型易侵蚀湖滨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原位生态修复条件,包括物理基质、水文和生物的修复条件,提出易侵蚀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基质修复、水文修复与生物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湖滨带的原生态结构和景观。依据示范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易侵蚀湖滨带修复提供技术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力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更加有效地防治黑土区水力侵蚀,保护当地生态安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黑土区水力侵蚀发生机理、影响因素、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水力侵蚀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水力侵蚀效应系统评价研究、黑土区水力侵蚀预测预报研究和黑土区水力侵蚀综合防治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汤原农场耕地面积0.93万hm2,坡耕地面积占农场耕地面积的60%以上。由于地形坡度大,过度开荒种植,又没有预防和治理措施,导致农场坡耕地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130余条较大的侵蚀沟纵横交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耕地支离破碎;土壤肥力减退,产量下  相似文献   

7.
嫩江县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地貌类型多属漫川漫岗,地形波状起伏,坡耕地多,又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加之近年来毁林、毁草盲目开荒,造成自然植被破坏,土壤侵蚀(包括风蚀和水蚀)加重.受侵蚀最重的是暗棕壤和黑土两个土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某生态河道示范工程为例,主要阐述的对象时生态护坡关键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三种生态护坡技术,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护坡和复合式生态稳定护坡技术,通过对这三种技术的使用,还对工程的进行了三年的生态监测,同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工程护坡植物生长比较好,起到比较好的护坡作用,该护坡工程减少了河岸土壤的侵蚀,提高了河岸的稳定性,而且对提高河岸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加强了生物多样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预处理秸秆对岩石边坡生态防护喷播客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在岩石边坡生态防护中的改土效应,该文利用模拟工程试验,研究了预处理秸秆用量与客土孔隙度、侵蚀产沙量、抗剪强度及收缩率之间的关系,并与原始秸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预处理秸秆,可提高岩石边坡生态防护喷播客土的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同时减少降雨侵蚀、增强喷播客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客土的收缩率,从而增强喷播客土的稳定性,并且随预处理秸秆用量的增加,改良效果增强;而原始秸秆用量达到3 kg/m2后,会增加客土的降雨侵蚀量及收缩率,同时,客土的抗剪强度降低,不利于客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植物种子的保存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农业生产使用的良种短期保存,另一种是作为植物遗传资源,较长时间的保存。这两种类型的保存原理都一样,即降低保存的温度和湿度能延长种子寿命。但是由于保存的目的不同,故保存的形式和方法也不一样。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荒扩耕,推广和使用良种,使得许多作物的农家种、野生种逐渐消失或丧失。然而正是这些农家种及其近缘野生植物常常具有栽培品种所不具备的抗病虫特性和优良品质,而又能与栽培种杂交,是改良品种的宝贵材料。例如美国人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都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展开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探索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与联系,避免二者被混淆使用。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在于:目的、范围和实施的手段不同;二者的联系在于:土地整治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整治统率着土地整理的发展,二者的作用都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平衡土地利用中数量、质量与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矿山复垦种植这一系统工程中;首先应提高造地质量,使所造土地下垫层平稳紧实,复垦层才容易熟化培肥,并具良好的抗洪防冲之效果。在优化种植的情况下,可在较短时间使土壤理化性状,肥力条件得以改善,达到当地在一般耕种措施下,复垦地十几年方可达到的水平,打破当地新造地需撂荒几年方可种植的传统作法。  相似文献   

13.
薛燕琴  冯婉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361-11362,11451
针对目前孝义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耕地沦陷的现状,以孝义矿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孝义矿区复垦区土壤理化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复垦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均呈递增趋势,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经过复垦处理后土壤在长期的自然、人为及耕作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壤再次开始熟化,适于耕作。  相似文献   

14.
阴山北麓广大农牧交错区由于人口增加,草原低洼地已被开垦殆尽,近年来,草原上大量坡地被开垦为坡耕地。由此带来的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腮吾素嘎查为例,研究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草原坡地开垦对土壤侵蚀、植被数量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原坡地开垦后,土壤侵蚀严重,春季以风蚀为主,夏季以水蚀为主;②草原坡地开垦造成植被发生明显变化,猪毛菜、刺藜、黄花蒿、绳虫实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据主导地位,而多年生优良牧草克氏针茅、羊草和冰草等相对较少;③草原坡地开垦使土壤肥力大幅下降,并且逐渐粗质化。草原坡地开垦第1年,土壤侵蚀量增加5倍以上,肥力下降30%,植物组成明显变化,开垦第4年,土壤肥力下降约50%,植被稀疏,此时已经不适合继续耕种,被大量摞荒。这些被摞荒的坡耕地由于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剧烈,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而且成为沙尘暴源地,给北方的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保护基本草原必须严控草原开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阐述了三峡库区岩溶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大,人地矛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水污染大,旱涝灾害频繁,植被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进而提出了节水型、经济林型、草场改良为主畜牧业型、生态观光农业型、庭院型、小流域治理型六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historic success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in particular in the Loess Plateau, by means of a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of ecology, agro-geohistory, and agronom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undamental causes responsible for th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signed by the poor agro-productivity and serious soil erosion, had been the extensive cropping system by ever-increasing reclamation on semi-drought slope land, where initiated a natural vegetation of brushy grasses with sparse trees, thus suitable only for animal husbandry. Based on an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actual status of China,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of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o get breakthrough first in the transection area by means of the rational use of resources and the raising of agro-system productivity, to promoting “water conservancy-typ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radical shift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attern, and the adoption of a policy of proper degree of grain self-reliance,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livestock industry base in North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merges from and aims to contribute to conversations on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loss, value, and renewal. Standard international responses to the crisis of agrobiodiversity erosion focus mostly on ex situ preservation of germplasm, with little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support for in situ cultivation. Yet, one agrarian collective in the Peruvian Andes—the Parque de la Papa (Parque)—has repatriated a thousand native potatoes from the gene bank in Lima so as to catalyze in situ regeneration of lost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in the region. Drawing on participant action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this paper engages with the projects underway at the Parque—as well as “indigenous biocultural heritage” (IBCH), the original action-framework guiding the Parque’s work. IBCH grounds the ecology of successful crop diversity within the Andean cosmovisión, or worldview—which is included, but marginalized, in mainstream agro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olicies. The IBCH concept counters apolitical renderings of agrobiodiversity erosion, arguing that this disregard of biocultural heritage perpetuates colonialist devaluations of efficaciou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epistemologies. Accordingly, this paper discerns here an on-site, or in situ, political ecology of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8.
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划分为8个基本景观类型,包括耕地、草地、草灌混交、灌木混交、乔草混交、乔灌混交、新造复垦地和退化地,总计496个斑块。利用3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景观特性及其变化的分形性质。结果表明:分维数的大小反映了景观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排土场内景观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和复杂程度;乔灌混交地和灌木混交地保持着较高的分维数,新造复垦地和草地的分维数较低,其它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则差别不大;植被景观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在南排土场、西排土场受地表物质组成和地形的影响为主,其多样性指数较高,在内排土场、西排扩大区受植被类型的影响为主;草灌混交地的景观多样性远高于其它现有的复垦植被区,但其景观优势度则保持在较低水平上。南排、西排及西排扩大区的景观过程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为主,内排则着重发展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原因,认为:持续干旱、植被退化、暴雨集中、土质疏松为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滥垦、滥牧、乱砍、林草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人工植被建设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协调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结合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以植被快速恢复为突破口,根据立地类型特点,总结出了退化荒山生态系统恢复模式、退化农田林草建设模式和侵蚀沟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土壤侵蚀特性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特性指标,定量研究其生态恢复中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土壤稳定入渗率、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土壤有机质、土壤抗冲性,及土壤侵蚀模数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出较好的协同效应,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能改变土壤抗蚀能力。其中,林地对土壤抗蚀能力的提高最显著,农地则降低土壤抗蚀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