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科技园区年度监测评价数据在线填报与采集,提 高园区监测评价效率。【方法】系统采用 JAVA 语言进行编写设计,使用 Spring、Struts、 Hibernate 3 个框架进行集成开发;开发使用 MVC 的设计模式,可对业务代码进行解耦,便 于后期维护与管理。(1)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以“园 区填报—市级单位审核—自治区级单位审核—专家评分”为构架,实现系统功能;(2)系统 开展了 2017 年和 201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监测评价数据填报,验证系统的实用 性。【结果 / 结论】系统极大减轻了基层科技部门的园区监测评价数据上报工作量,减少了 纸质材料报送导致的浪费;同时通过每年度的监测评价数据分析形成专题报告,为广西壮族 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把握园区发展水平、加强园区建设管理等提供翔实 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甘肃     
<正>甘肃省简化扶贫资金拨付流程今年以来,甘肃省改革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不但建立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而且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项目审批、资金拨付流程,将项目审批权原则下放到县。省级财政对58个片区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对县转移支付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省级和片区县按当年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针对农业老龄化、农户兼业化和粮食自给率低等问题,日本政府对农业转移支付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增加了财政资金中日本公库资金和农业改良资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废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贴息补助项目,将其转化为直接支付项目。虽然在2011年,农业专项补贴之类的转移支付仍然是直接支付项目的主要形式,但2012年实施的农业者户别所得补偿制度对专项农业补助进行了合并,以图提高粮食自给率、培育骨干农业经营者、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等。鉴于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小农国家,日本农业转移支付改革的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背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8年底入侵中国后对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远距离迁飞习性是草地贪夜蛾区域性转移危害的生物学基础,其在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流行的气候环境下,可形成纵贯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迁飞路线。据连续两年全国普查,草地贪夜蛾沿西线迁飞路线逐代北侵的终点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全境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但目前,入侵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的虫源地尚未明确,该害虫在整个中国西部地区的迁飞路径研究也鲜有报道。【目的】阐释驱动草地贪夜蛾迁入中国西北地区的关键气象动力因子,明确该地区首次入侵种群的虫源地所在,精准解析亚洲季风气候背景下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为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和指导区域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9—2020年草地贪夜蛾在西北地区宁夏的成虫种群动态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中尺度气象数值模拟、昆虫迁飞轨迹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分析草地贪夜蛾远距离迁飞的大气动力背景场,模拟计算草地贪夜蛾在中国西北地区连续1—3个夜晚的迁飞路径和回推轨迹落点。【结果】7—9月份出现的偏南夏季风是影响宁夏等西北地区草地贪夜蛾不断迁入的关键气象因子,其虫源主要来自于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其次为陕西西部,此外,重庆西南部、云南东北部和山西西部局部也可为西北地区提供一定的虫源。【结论】在偏南夏季风的主导作用下,草地贪夜蛾经由多个夜晚的连续迁飞可构成其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迁飞路径。该路径源自缅甸,自南向北依次经由中国“云南-四川和重庆-陕西和甘肃-宁夏”,最北可达内蒙古。在7—9月份偏南风盛行期提前和风速偏强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西北部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根据省情、农情有序推进省级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创新,既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也是进一步释放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现实需求。文章以2007年设立的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为例,分析总结10年来该项目在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指出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标高质量管理要求提出了优化省自主创新专项的过程管理、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提升项目稳定支持水平等对策,以推动省自主创新专项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6.
李娥  赵锦  叶清  高继卿  杨晓光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8):3847-3859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降水条件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可能影响,为当地春玉米种植品种熟型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5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7年分为2个时间段(1961—1985年和1986—2017年)。基于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敏感区域内的2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点1981—2007年玉米生育期的观测资料,分析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条件的变化特征,并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降水条件变化对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1)1961—2017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品种熟型调整的敏感地带内实际播种期呈提前趋势,成熟期呈推迟趋势,实际生产中品种熟型的调整导致实际生育期延长。(2)敏感区域内春玉米品种熟型的调整,使生育前期(播种—拔节)和后期(开花—成熟)需水量增加,生育中期(拔节—开花)需水量减少;同时,生育前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生育中期和后期有效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3)品种熟型调整后,春玉米生育中期有效降水量满足率最低。(4)品种熟型调整后,气候生产潜力在中晚熟品种调整为晚熟的区域5南部和西部的宽甸和通榆站点呈减小趋势,波动性增加,在特早熟品种调整为早熟的区域1和早熟品种调整为中熟的区域3北部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且波动性降低。【结论】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敏感区域内有效降水量满足率在生育中期和后期降低,气候生产潜力在研究区域的西部和南部减小、东部增大且不稳定性高。因此,在敏感区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仍要进一步关注品种熟型的选取,同时在春玉米生育中期和后期,及时进行灌溉补充水分,确保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黄淮烟区植烟田由于化肥投入较高、耕作频繁造成的土壤板结、通透性降低、水稳性团聚体数量下降等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问题,探讨通过秸秆颗粒还田与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以旋耕+不施秸秆颗粒(RG0)为对照,设置3种秸秆颗粒用量(G1:2 250 kg·hm-2、G2:4 500 kg·hm-2、G3:6 750 kg·hm-2)与2种耕作方式(旋耕:R、深翻:T)的交互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与RG0相比,3年间RG处理易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6.7%—16.5%,而TG处理易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幅3.0%—9.8%,秸秆颗粒高量还田降低比率最高。(2)RG处理提升0—2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效果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4.9%(2017年);增加秸秆颗粒用量提升20—4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显著,其中RG3较RG0提升18.0%(2018年)。(3)RG3与TG3处理显著提高0—20 cm与2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最高达17.9%与14.6%(2017年),但仅RG2与RG3处理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4)RG处理在还田后期对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显著;>2 mm、小鱼0.106 mm、0.5—1 mm、0.106—0.25 mm与1—2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0—2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66%),而0.5—1 mm与0.106—0.25 mm粒级团聚体是影响2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的主要因子(Exp>48%)。【结论】秸秆颗粒用量6 750 kg·hm-2配合旋耕处理可同时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升持水性能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且聚类分析也表明该处理促使土壤物理特性居于一类水平,是能有效改善当地烟田土壤物理结构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资源型缺水严重制约干旱灌区的农业生产,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投入量大。在极端高温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加剧的情境下,探讨通过免耕地膜重复利用维持较高水分利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8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设置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免耕覆膜,NM)、秋免耕春覆膜(少耕覆膜,RM)与传统耕作每年覆盖新膜(传统覆膜,对照,CM)3种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NM与RM处理较CM处理提高玉米播种时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7.8%与5.1%,这为玉米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玉米播种—拔节期及吐丝—灌浆初期,NM处理较CM处理提高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重量含水量,分别为5.0%与4.7%,弥补了灌浆期玉米植株旺盛生长对土壤水分的大量需求。与CM处理相比,NM处理增加了玉米播种—大喇叭口期的耗水量,降低了玉米吐丝—灌浆初期的耗水量,增大了玉米灌浆初期—收获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关系。虽然NM处理较RM与CM处理提高了玉米吐丝期之前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11.7%与26.0%,提高棵间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分别为13.4%与19.9%,但是NM处理较RM与CM处理降低了玉米吐丝期之后的棵间蒸发量,分别为9.2%与19.4%,降低E/ET,分别为9.7%与20.7%,说明NM处理有利于增强玉米吐丝期之后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因而,在地膜减投与免耕措施下,NM处理获得与RM及CM处理相当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在西北干旱灌区,应用免耕地膜重复利用并没有导致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降低,具有稳定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玉米生产中地膜减投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9.
孟玉环  王洋  王媛  刘同海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10-211,215
介绍了天农青年基金项目申报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从数据库设计,用户登录模块、申请书合同书填报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等方面实现了该系统的运行.该系统可实现用户相关信息管理、项目申请书和项目合同书的在线填报、申请书和合同书的管理等功能,为天农科研项目在线申请提供了一个实用的申报平台,同时也方便项目管理者进行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10.
【背景】快速、准确地估算水稻产量对于肥水精确管理及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高光谱与激光雷达遥感作为2种不同的主被动监测技术,为水稻长势信息获取提供了多样化手段。【目的】对比2种遥感监测手段在不同生态点的独立数据集中的验证精度,寻求可移植性强的产量估算模型,对水稻长势监测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及为精确农业提供科学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实施3年(2016—2018年)包含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与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田间试验,在抽穗后各时期同步获取点云数据和光谱数据,结合线性回归与随机森林回归来估算产量,探究抽穗后点云数据与光谱数据估算水稻产量的差异;同时评估产量模型在不同数据集的时空可移植性,寻求可移植性强的产量估算模型。【结果】利用点云数据估算产量的精度(R2 = 0.64—0.69)优于光谱数据的估算精度(R2 = 0.20—0.58);基于线性回归的产量估算模型,其验证精度明显优于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产量模型;产量模型在同一生态点的可移植性更强(不同生态点:RRMSE 16.69%—17.85%;同一生态点:RRMSE 11.37%—12.41%)。【结论】本研究为抽穗后水稻产量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不同遥感手段的性能比较,为收获前作物产量的实时估算提供重要支撑。激光雷达技术凭借其全天候工作的特点,在长江中下游水稻产量实时监测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构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实现粮油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方法】以粮油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编码、多平台溯源、硬件研发等技术,建立了多层次、多角色的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结果】系统功能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标准管理、生产管理、FMECA模块、溯源管理等,不仅面向企业实现了产地、生产过程、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并以电话、网络和短信、超市触摸屏、移动溯源终端等多种方式向消费者、监管部门提供服务。【结论】本研究为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并给其它农产品追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区域差异,提升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发展共识,发挥新疆在中亚地区重要作用,为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结果](1)吉尔吉斯斯坦农业资源环境总体上优于新疆.(2)新疆在农业经济水平、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单产、农业管理模式、农业技术水平均优于吉尔吉斯斯坦.[结论]建立新疆-吉尔吉斯斯坦技术交流、示范平台,加强两区域科技互补,促进两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Web的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方法]运用已有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成果,基于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国际通用编码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构建与开发.[结果]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空间分散、规模化经营程度低、规范化生产条件差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我国农产品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包括系统设计、运行思路及系统应用等模块.[结论]该系统在充分研究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跟踪和控制等方面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依据网络信息系统设计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流通中的质量跟踪和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决策,有效地加强了对农产品的监管,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信心,同时也为企业与政府的监督管理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面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多维知识服务体系及支撑技术平台,满足农业科研人员多层次知识服务的需求。【方法】综合利用信息采集与数字化整合、大规模数据智能处理、知识组织与知识构建、个性化知识服务等关键技术,并对其进行优化和集成应用。【结果】构建了以面向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公共集成服务为基础,以面向不同研究机构、学科团队、专业领域等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知识服务为创新、以支持在线学术交流和协同科研为拓展的多维知识服务体系,面向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人员开展服务应用。【结论】研究形成的“一站式公共集成服务+个性化深层次知识服务”技术体系已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创新实践中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同时,研究形成的信息服务共性技术、系统和工具在相关领域具有显著的引领、示范和推广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为推进广西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总结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及保障措施。【结果】广西农业信息化构建了强力支撑、多级联动的组织体系,“龙头”带动、纵横交融的基础网络,“进村入户”、结构多元的服务模式,智能互动、高效管理的应用系统,安全稳定、综合运行的应用平台。但仍存在对信息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机构设置不健全、信息专业人才缺乏、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生产指挥及应急调度能力和市场信息应用与服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时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采取试点引路、分期分步实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合作共赢,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以实现广西农业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REST架构和XML的农情数据共享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农情数据在分布广泛、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下实现数据共享的技术、方法和解决方案。【方法】使用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述性状态转移)架构风格解决系统之间松耦合、可扩展等问题。以xml(extensible mark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和AgroXML为基础设计农情数据结构规范实现不同系统对数据的一致理解。通过开发原型系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结果】将农情数据合理抽象为网络资源并设计其标识符,基于.net平台使用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技术构建了RESTful Web 服务,实现了不同系统间的资源获取;通过改进AgroXML的Schema文件制定了农情数据结构规范,初步实现了农情数据表述一致化,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据解析模块;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农业生产管理数据共享为例,设计开发原型系统验证方案的正确性,讨论其优缺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结论】REST架构风格能够充分解耦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尤其适合于农情数据分布广泛、动态变化的特点,避免了传统分布式技术存在的问题,满足了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要求,结合统一的数据结构标准,能够很好地实现农情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7.
基于RFID与WebGIS的阿克苏苹果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基于RFID与WebGIS的苹果质量安全溯源系统,解决目前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以新疆阿克苏苹果为例,将GIS技术、数据库技术、.NET技术和JSP等技术相结合,利用Eclipse开发平台和ArcGIS工具,设计基于RFID与WebGIS技术的新疆特色农产品溯源系统.[结果]该系统利用GIS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集成了阿克苏苹果在种植、供应、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并通过GIS数据分析实现用户对各类信息的检索功能.[结论]系统的建立增强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产品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消费者的农产品安全意识和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目前新疆特色农产品种植、管理及销售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产品溯源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建立基于WebGlS的新疆库尔勒香梨信息管理系统.[方法]以新疆库尔勒香梨为例,采用ArcGIS Server+.NET技术设计研究基于WebGIS的香梨信息管理系统.[结果]该系统利用GIS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集成了库尔勒香梨在种植、供应、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并通过GIS数据分析达到用户对各类信息的检索.[结论]系统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农产品流通中产品信息的透明度,还为新疆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长期来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应保持一种动态互促的良性协同发展趋势,才更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深入考察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的时空演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有助于正确认识各省之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并剖析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弱的潜在原因,探索进一步提高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水平,解决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两张皮”问题的路径。【方法】基于农业科研人员规模、专利授权量、论文发表数量3项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可视化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8年我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产出的时空演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情况。【结果】10年间我国省域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从中东部沿海省份向周围逐渐降低,多数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趋势显著,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整体增长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产出虽然呈现出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但整体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方面,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协同发展程度较好,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程度一般,整个西北、西南及东北大部分省区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程度较弱。据此,从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区域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结论】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从中东部沿海向周围省份逐渐降低,具有空间异质性,未形成规模化的空间集聚效应;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水平与省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协同发展程度整体偏低;需要加快构筑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为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四川省育种攻关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提高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高效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无穷小量C2R和超DEA效率模型,结合四川省农作物育种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对1995~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DEA效率分析。【结果】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一定波动,人员结构调整及信息服务内容、对象和模式对信息服务绩效影响较大。【建议】探索创新服务模式、调整信息资源投入规模,加大科技产出,从而提高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高效性,以信息化推动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