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解决京白梨园由于树冠郁闭造成的内膛光照不足,树体结果部位外移,果实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农民传统修剪方法为对照,研究郁闭京白梨园经提干、疏除主枝、回缩等树体结构改造对冠层光照分布、枝类组成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京白梨郁闭园进行树体结构改造后,树冠内部由上而下、由内及外光照条件显著改善,树冠无效光区体积较改造前降低23.0%,而适宜光区提高16.0%。改造后的京白梨树枝梢比例与结构组成变化明显,其中短枝比例较改造前提高32.7%,长枝比例则降低29.2%;同时,由于树冠内部光照条件改善,促进了树冠下层与内膛形成更多短枝。改造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分别比改造前提高0.5%、3.8%,糖酸比提高了3.7。果实硬度比郁闭树果实降低1.4 kg/cm2,可滴定酸含量也降低0.07%,显著提高了果实品质。因此,京白梨郁闭园进行提干、疏枝、回缩等树体结构改造措施,可显著改善树体光照条件、促进中短枝形成、提升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
研究柑橘植株冠层相对光照强度、叶片营养及果实品质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植株的合理整形修剪、结构调整、功能叶片培育以及优质果产出率的提升.以10年生枳橙砧鲍威尔脐橙植株为试材,从冠层不同区域进行采样,研究相对光照、叶片叶绿素和N,P,K营养以及果实品质等的冠层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鲍威尔脐橙植株树冠下层平均相对光照(22.32%)显著低于上层(88.79%)和中层(39.97%),内膛平均相对光照(9.45%)明显低于外围(63.87%);叶绿素质量分数呈下层(2.36mg/g)中层(2.05mg/g)上层(1.62mg/g),内膛(2.48mg/g)外围(1.84mg/g)的趋势,不同部位N,P,K营养的分布与叶绿素质量分数的分布基本一致;冠层不同部位果实的外观、内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树冠光照较强的外围、中层和上层区域的果实品质显著优于下层和内膛果实.研究表明有必要对鲍威尔脐橙进行合理整形修剪,以改善树冠内膛和下层的光照条件,增加树冠有效光合营养空间,进而改善果实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为优质丰产提供良好的树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南疆盆地盛果期新新2号(Juglans regia‘Xinxin2’)核桃生产园,疏散分层形树形冠内坚果产量及其物理品质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上的分布,了解冠内坚果产量与物理品质的格局状况,以期为南疆盆地盛果期核桃的整形修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等体积(50cm×50 cm×50cm)树冠立体分隔法,在果实成熟期采集并测定树冠上层、中层、下层和内膛、中部、外围的坚果产量和物理品质.[结果]树冠单位体积坚果产量为上层>中层>下层,且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坚果的三径平均值、单果重、仁重为上层>中层>下层,且上层与下层之间坚果的三径平均值、单果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果形指数为下层>上层>中层、内膛>中部=外围,且下层与中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内膛与中部和外围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出仁率为外围极显著高于中部和内膛(P<0.01);不饱满果率为上层显著高于中、下层(P<0.05),内膛与中部和外围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南疆盆地新新2号核桃疏散分层形树形树冠上层单位体积坚果产量最高,其饱满坚果的物理品质最好,不饱满果率树冠内膛最高,其次是树冠上层.南疆盆地核桃整形修剪中应通过采取开角、疏枝等措施来改善树冠内光照条件以达到提质增产.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新疆主干形梨树的推广应用,以库尔勒香梨、玉露香梨和新梨7号树冠内膛遮荫果实及光照良好外部果实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树冠内膛遮荫果实相比,外部光照良好的库尔勒香梨、玉露香梨和新梨7号果实亮度值(L*)分别显著提高了12.87%、7.24%和6.02%;红绿色度值(a*)值分别显著提高了62.88%、46.02%和18.88%,果面色泽好,颜色红;单果重、纵横径有一定提高,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及咀嚼性显著提高,果实的蔗糖、果糖、VC、硬度和有机酸等品质指标有一定改善,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树体外部光照条件良好的果实品质优于内膛遮荫果实,在生产中,应当加强修剪,改善果实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5.
探讨密闭成龄‘立冬本’果园的龙眼树矮化回缩修剪后,果实成熟阶段的叶片光合特性、环境因子及品质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矮化修剪整体提高了龙眼树冠内部的光照和温度,相对湿度稍下降;极显著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显著提高了树冠上层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了树冠內膛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株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果园铺设反光膜对桃树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能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量了铺设反光膜后不同时期桃树树体不同冠层叶片的最大光合能力,并对不同冠层内果实的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铺设反光膜能有效地改善树体内膛的光照情况,特别是树冠中下部的内膛区域,显著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含量,但对上部区域的叶片影响并不显著。铺设反光膜显著地提高了中下部内膛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果实的硬度和含酸量,并显著提高了果实背阴面的花青苷含量。试验表明,反光膜应用于桃树生产栽培能提高中下层叶片的光合能力,改善果实风味和外观品质,促进全红果的形成,有利于桃树的优质栽培。  相似文献   

7.
对7年生乔化苹果内膛光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膛光照随距树冠顶点或外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基部与中心干处最低,适当提高上层骨干枝枝型指数,对改善内膛光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层骨干枝枝型指数对乔化苹果内膛光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年生乔化苹果内膛光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膛光照随距树冠顶点或外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基部与中心干处最低,适当提高上层骨干枝枝型指数,对改善内膛光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产量水平分别为300004、5000和60000 kg/hm2的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树冠不同区位产量分布和品质特征及其与微域光照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分布在树冠第2层和第3层的次外层区位;着色指数基本呈上层区位>下层区位、外围区位>中部区位>内膛区位的变化规律;产量30000 kg/hm2的树冠第1层、第2层和第3层各区位从外围向内膛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减小;产量60000 kg/hm2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树冠垂直方向上,随树冠高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光照强度呈上层区位>下层区位、外围区位>中部区位>内膛区位的变化规律;果实数量和产量与枝量和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30000 kg/hm2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枝量和叶量呈显著正相关;光照强度与着色指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沃柑树冠内膛遮阴果实和树冠外围光照充足果实为试材,对比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对果实外观色泽及内在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与光照充足的沃柑果实相比,遮阴的沃柑果实呈现更深的橙红色,其果皮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2.87倍,其中主要呈色色素β-柠乌素(红色)和9-顺式紫黄质(橙黄色)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6.93倍和6.47倍;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发现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主要结构基因均在遮阴果实中显著上调表达,其中β-柠乌素合成关键基因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4b)的表达量增加了11.78倍。结果表明,遮阴可以通过诱导沃柑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果皮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最终使沃柑果皮呈现深橙红色;与光照充足的沃柑果实相比,遮阴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以及有机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降低,表明光照条件影响了果实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1.
树形改造对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乔化密植苹果园树冠郁闭、光照差、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于2000—2003年在商丘市张集镇对定植的乔化红富士苹果进行树形改造试验,将小冠疏层形逐年改造成自由纺锤形。经过3年的改造,主枝数由7~8个增加至8~10个,第1层和第2层的层间距由60~80cm减少至50~60cm,主枝角度由60°~70°增加至80°~90°。树形改造后改善了苹果树光照条件,提高了叶片质量,促进了内膛枝花芽的形成,苹果增产25%,优质果率增加44%。  相似文献   

12.
灰枣主干形和小冠疏层形产量及品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灰枣简约化 主干形与常规小冠疏层形树形的对比,分析主干形简约化栽培模式的示范推广,为机械化生产和统一标准化栽培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计数统计法,从2017年起连续两年分别对5~6年生两种灰枣树形的产量构成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果实品质的测定采用常规检测。【结果】产量构成方面:主干形树形的枝组数、二次枝数以及二次枝枣吊数和枣果数均极显著低于小冠疏层形树形,且单株产量主干形4.71 kg/株显著低于小冠疏层形5.74 kg/株。灰枣小冠疏层形树冠上、中、下3个层次的果实单果重、果肉厚度和果实硬度值均小于主干形树形,且树冠层次越高,其该位置的果实性状表现越优良,主干形果形指数为1.45、小冠疏层形为1.54;两种树形的单果重、果核重、果实纵横径、果核纵横径、果肉厚度以及果实硬度值均以枣吊中部最大,枣吊基部次之,枣吊尾部值最小,且枣吊不同部位间主干形果实性状较优于小冠疏层形。主干形树形不同层次间果实可溶性糖、还原糖、V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小冠疏层形;果实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为枣吊中部>枣吊基部>枣吊尾部,而VC含量表现为枣吊中部>枣吊尾部>枣吊基部,可滴定酸含量表现为枣吊基部>枣吊中部>枣吊尾部,且枣吊不同部位间的果实营养品质均以主干形较优 。两种树形的果实还原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均表现为干枣>吊干枣>鲜枣,VC含量表现为鲜枣>吊干枣>干枣。【结论】灰枣小冠疏层形树冠枝量较大,产量较高,但其果实品质较差,而简约化‘主干形’树形树冠结构简单,枝量较少,便于机械化操作,且果实品质较优,商品性较好,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临海市13年生东魁杨梅为试材,研究不同修剪方式对杨梅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枝修剪树冠高度下降最明显,为3.02米,显著低于对照4.78米;株产最高,为41.67公斤,显著高于对照株产量的15.67公斤;果实贮藏性最好,贮藏3天腐烂率40%,显著低于对照的100%,其它树冠冠径、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单果重、硬度、色泽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楸树生长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选择古楸树无性繁殖材料,对不同年龄及部位的楸树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随楸树年龄增加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SOD活性及POD活性随年龄增加不断上升。300年生冠部较3年生冠部叶绿素减少了23.89%,可溶性蛋白减少了72.81%,可溶性糖减少了58.71%,SOD活性增加了26.82%,POD活性增加了139.69% 。2)位置效应方面,根萌条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及POD活性低于冠部叶片,而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则高于冠部。其中,叶绿素在300年生叶片根、冠部差异最大,冠部是根部的1.99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SOD活性均在3年生楸树叶片根、冠部差异最大,根部较冠部分别增加了12.11%、21.28%、28.51%。POD活性则在15年生处差异最大,冠部是根部的1.71倍。综上所述,300年生楸树叶片抗性较高,且具有明晰的遗传背景,是培育优良楸树较佳的无性繁殖材料。根部枝条相对于冠部枝条生理年龄较小,且300年生根部和冠部叶片可溶性蛋白和SOD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根部枝条是无性繁殖材料选择的较佳位置。  相似文献   

15.
甜柿树冠光能分布对光合效应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甜柿树冠内不同部位光能分布差异显著。光照对光合效应、树体生长结果和果实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重庆地区 11:00-11:30时,相对光照率南部>东部>西部>北部;16:00~16:30时则南部>西部>北部>东部。全天光照度 均为叶幕外层>内层>树冠中心,叶幕上层>中层>下层。净光合速率、光合产物输出率及产量与光照有相似的变 化趋势。相同方位不同高度叶幕层的着果率与相对光照率呈极显著相关。树冠各部位果实品质由于光照分布不同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扬州古运河风光带营建的生态保健型、生态环保型林地模式的环境效益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栽培模式在改变光照度、降低噪音、吸滞粉尘等环境效应上差异显著。林分内不同高度的光照度由林冠上层逐步向林地表面递减,林地模式的减噪功能与林冠的枝叶构成相关,林地树木的滞尘作用与叶幕的组成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套袋红富士苹果果面斑点的发生及其与果实钙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明确苹果果面斑点病的发生与果实钙含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田间调查与仪器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套袋果实果面斑点病发生情况,包括发病果实在树估上的部位、病斑在果实上的部位、发生时间以及与果实钙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类型斑点即黑点、红点、黑斑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上旬开始出现,其中黑点的发生率最高,为8.6%;斑点主要发生在树冠下层和果实的胴部;墨斑果实钙含量低于正常套袋果实钙含量10.4%,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元江县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印度和缅甸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的连续观测,比较实生苗株高、地径、枝下高、冠幅、开花数和结实量等指标,研究多油辣木苗期生长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播种到1年生期间两种源多油辣木的株高、地径、枝下高和开花数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各个时期的生长速率略微不同。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有较大的差别,印度种源1年生实生苗的冠幅东西向、南北向分别比缅甸种源高12.5%、16.9%,结实量是缅甸种源的5倍,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病斑处进行微生物培养、纯化、回接,发现从病班处分离的链格孢菌回接冬枣上不会主动侵染,刺孔培养后也不会形成青斑。所以冬枣青斑病不是真菌等微生物直接侵染引起的。通过观察病斑在树冠和果实上的位置,发现青斑在树冠内堂发病率最高,为22.23%;青斑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背阴面,占所采病果的51.73%;主要发生在果实的中部,占所采病果的41.38%,由此可初步断定冬枣青斑病可能是缺钙引起的;架设防虫网架并喷杀虫剂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而杀菌、喷钙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对照,说明冬枣青斑病也不是昆虫叮咬引起的,而是由于冬枣缺钙等微量元素导致冬枣抵御真菌侵染的能力下降,链格孢菌通过机械损伤或昆虫叮咬的伤口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