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验证四种不同的水稻绿色施肥方法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以便为大面积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四种不同的水稻绿色施肥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施饼肥、基施商品有机肥、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这4种绿色施肥方法对水稻株高及剑叶长度等营养生长没有影响,对千粒重也没有影响,对水稻总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产量。基施饼肥这种绿色施肥方法增加了总有效穗数、穗粒数多,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获得最高产量,但增产不增收,纯收入略低于常规施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这种绿色施肥方法总有效穗数减少,却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结实率、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拥有最多的穗粒数、最高的结实率、最多的每穗实粒数,取得了较高的产量,纯收入高于常规施肥,经济效益也最佳。基施商品有机肥、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这2种绿色施肥方法最终获得最多和较多的总有效穗数(二者总穗数相近),但穗粒数较少、结实率低,每穗实粒数也少,产量皆低于常规施肥,纯收入比常规施肥减少较多,经济效益最差。本试验结果认为从增产增收兼顾环保角度考虑,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和基施饼肥搭配无机肥这2种绿色施肥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配方施肥在酸化潮土及小麦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研究当地常规施肥+生石灰、施用碱性肥料、当地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对不同深度酸化潮土pH、CEC以及小麦SPAD、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施肥对酸化潮土pH、CEC的影响较为一致,均提高了整个生育期小麦SPAD,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当地常规施肥+生石灰降低了成熟期0~20 cm、20~40 cm土壤pH、CEC,提高了穗数,降低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施用碱性肥料、当地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提高了整个生育期0~20 cm、20~40 cm土壤pH、CEC及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当地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对酸化潮土的调控效果较好,其产量较常规施肥提高8.0%。  相似文献   

3.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绿荣追施宝对水稻品种305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昌平沙河松来堡试验基地喷施绿荣追施宝与清水对照和常规施肥相比,增产均显著,穗粒数分别平均增加5,6粒,千粒质量分别平均增加0.5,0.6 g,分别增产915,1 0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5.6%和19.3%。海淀上庄长乐基地,喷施绿荣追施宝与清水对照和常规施肥相比,增产均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分别平均增加8,9粒,千粒质量分别平均增加0.5,0.7 g,分别增产1 110,1 26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2.6%和16.7%。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生物有机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于2019年在水稻上进行了肥效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料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加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率达7.36%,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参考文献中的数据为材料,进行了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中,常规粳稻表现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杂交水稻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杂交水稻通过稳定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进一步增加产量较为困难;常规粳稻产量相较略低,但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仍有进一步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7.
30a来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1—2012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参加生产试验的数据为分析依据,研究不同冬春发育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包括生育期、株高、产量及要素)的演变规律,为河南省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近30 a内河南省小麦产量大幅提高,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但不同冬春性品种产量要素变化规律不同。对于半冬性品种,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增加,穗数减少,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对于春性品种,穗数大幅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持平或略有增加,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因此,半冬性品种选育上应保持当前穗数,注重提高千粒质量,增加穗粒数,以增加单穗质量;春性品种选育上应以增加穗数为主,协同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8.
以豫麦49、郑麦004、周麦19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以10月13—23日为最佳播期,早播、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应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相对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最高的是穗数,千粒质量次之,穗粒数最低,说明本生态条件下,在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稳定千粒质量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穗粒数来提高小麦产量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搜集10个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粮棉轮作模式下种植,通过调查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经济系数、小麦籽粒产量等性状指标,旨在筛选出适宜粮棉轮作模式下的耐晚播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影响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键因素,穗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呈反比趋势,千粒质量与经济系数差异不大,其中轮选10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分别达到768×10~4穗·hm~(-2)、30.5粒、42.0 g与9 825 kg·hm~(-2),是粮棉轮作模式下耐晚播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厨余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规模化处理与利用,研究了施用以厨余垃圾、秸秆和园林垃圾等制备而成的新型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产上的底肥中,施用新型有机肥替代复合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且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有效磷含量和pH的变化幅度分别降低6.17个百分点和提高3.19个百分点,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降低3.40%和8.34%,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分别增加1.77%和0.89%,最终实际产量减少3.64%,但产量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汕优63的产量表现及其高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为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在信阳15年的产量表现及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3、0.3361、0.2958,且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穗实粒数、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596和0.3596,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千粒质量仅为0.1738。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回归方程的贡献来看,有效穗数为0.1209,穗实粒数为0.5639,千粒质量为0.0514,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明显高于千粒质量。因此,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汕优63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质量为次要因子。在生产上,要充分挖掘汕优63在信阳的生产潜力,关键在于实现大穗和足穗,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2.
收集整理国内外130篇原始论文的试验数据资料,应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评估大气CO2含量升高对水稻和小麦产量形成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本底大气CO2含量相比,大气CO2含量升高导致水稻和小麦产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9.31%(95%置信区间CI:16.87%~21.76%)和17.27%(CI:14.94%~19.60%),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实现,其中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1.9%和13.4%,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2.8%和10.5%,而对稻麦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水稻和小麦总生物量分别增加22.11%和15.86%,其中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加高于地上部分。当大气CO2含量为600~680μmol.mol-1时,稻麦产量及生物量的增加量最大。作物叶片生理学指标对大气CO2含量升高的响应敏感,如水稻光饱和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8.15%和19.39%,小麦光饱和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0.49%和9.40%。大气CO2含量升高对稻麦的施肥效应在气室模拟研究中最为明显,高于开顶气室(OTC)和自由大气CO2富集(FACE)平台研究。大气O3升高、高温、干旱、低N等胁迫因子可削弱大气CO2含量升高对稻麦的施肥效应。  相似文献   

13.
江苏淮北地区13个主导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近10年来江苏省淮北地区主要推广的13个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3要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产量3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矮抗58、连麦6号、淮麦20、济麦22,较低的小麦品种为徐麦33、徐麦30;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的小麦品种为淮麦22、连麦6号、淮麦20、烟农19,较低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矮抗58、淮麦33;穗粒数较高的小麦品种为矮抗58、淮麦33、连麦6号、济麦22、烟农19、烟农5158,最低的小麦品种为徐麦99;千粒质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矮抗58、淮麦20、徐麦99,较低的小麦品种为淮麦33、保麦1号、烟农515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小麦产量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产量3要素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510。通径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吻合,产量3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小麦高质量栽培的合理播种量、施氮量,以扬麦15、宁麦13为材料,研究播种量、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千粒质量下降,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产量均呈增加趋势,赤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也呈增加趋势;2个品种在相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随着播种量增加,千粒质量、每穗实粒数均减小,有效穗数、产量呈增加趋势,赤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扬麦15赤霉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显著增加、宁麦13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生物磷钾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表明,在小麦施肥上,以农民常规施肥水平上每667m2加入生物磷钾肥1kg,能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从而达到增产效果,而且成本低,收益高。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缓释肥应用的效果,2016年在怀宁县石镜乡石镜社区开展了缓释肥在单季水稻上的应用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缓释肥处理的有效穗少于当地常规施肥,穗总粒数、结实率、穗实粒数、千粒重多于或高于当地常规施肥,产量高于当地常规施肥,纯收入也较不施缓释肥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生物有机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于2019年在水稻上进行了肥效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料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加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增产率达7.36%,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可能途径,对水稻产量与其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穗长、穗粒数、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36、0.40;株高是构成生物产量的基础,该试验中株高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生物产量的积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生物产量>结实率>株高>收获指数,认为:在通常保证一定有效穗、提高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主攻大穗并适当兼顾粒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植株高度以增加生物产量,可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穗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艳  李明荣  陈光莉 《农技服务》2011,28(9):1294+1373-1294,1373
比较了总施氮量不变的条件下,施用穗肥与常规施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肥可使成穗率、穗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均明显提高,从而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秸秆还田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农业科学》2016,(5):21-26
为了改善砂姜黑土地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以新麦2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长发育特点、籽粒灌浆速率、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仅利用秸秆还田或单施化肥难以获得高的小麦产量,但秸秆还田和增施肥料同时使用时,可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在施用一定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优化施肥,可降低每穗不孕小穗数,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增加小麦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