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采用不同颜色荧光标记方法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选育新品种——“南太湖2号”与非选育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共进行103 d.结果表明:“南太湖2号”两个选育群体间的生长性能及相对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南太湖2号”选育群体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肌肉中RNA/DNA...  相似文献   

2.
张铷  吴昊  黄俊涛  曾宪凯 《现代农业科技》2023,(10):176-178+183
2021年,在上海市某合作社开展了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池塘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温棚标粗,投放经标粗培育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幼虾(放养密度53.7万尾/hm2,平均体长3.0 cm/尾),全程投喂粗蛋白含量35%以上的罗氏沼虾专用配合饲料,采用“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收获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成虾7 266 kg,平均上市规格为75尾/kg,实现销售收入290 230元,扣除生产成本189 489元,获得经济效益100 741元。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池塘养殖成功,对于水产新品种推广、提高养殖效益、调优养殖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方差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研究采用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技术选育出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与引种自缅甸及孟加拉群体的体质量、体长、头胸甲长、尾扇长、体高等11个性状数据及它们之间的比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头胸甲长、体宽和体高为主要变量。雄虾第一主成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雌虾无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雄虾的体质量/体长差异极显著,雌虾的体质量/体长、体高/体长和尾扇长/体长差异极显著,头胸甲长/体长差异显著。建立了3个罗氏沼虾群体判别函数,雄虾综合判别准确率为54.6%,而雌虾综合判别准确率为71.2%。"南太湖2号"体质量和体长分布集中,雄虾更加明显。整体上"南太湖2号"规格较大且整齐,雌虾具有较大的头胸甲,较高的体高和较小的尾扇,这可能表示着该群体潜在的繁育优势,与弱化的运动能力。定向选育是"南太湖2号"规格较大且整齐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正>“南太湖2号”罗氏沼虾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平均每亩(667平方米)产量可达450千克,养殖效益突出。以下介绍“南太湖2号”罗氏沼虾池塘高效养殖技术要点,供养殖户参考。一、选好养殖池塘养殖池塘一般建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地势平坦、开阔,通水、通电且交通方便。进排水设施设备配备齐全,进水口用60目以上、排水口用40目以上筛绢网进行过滤,以防野杂鱼、鱼卵等进入池塘。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4个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A、B、C、D)的抗病性能,对4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和1个非选育群体(E)进行了溶藻弧菌肌肉注射感染试验,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不同罗氏沼虾群体间感染组和对照组肌肉组织中弧菌的变化情况,根据感染成活率的差异性,分析其中3个罗氏沼虾群体(A、C、E)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肌肉组织样品中微生物主要分为6个门,其中厚壁菌门占绝对优势,次优势门为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酸杆菌门的含量相对较低;各感染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的含量都高于对照组,而乳球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组织和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主要分为3个门,分别是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基于不同罗氏沼虾群体肌肉组织中不同时间段内溶藻弧菌的含量,5个群体的抗弧菌感染能力分别为ABEDC,与感染成活率结果一致。综上,罗氏沼虾体内的菌群结构和养殖水环境密切相关,但相对独立;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的含量差异可能是造成A群体和C群体感染成活率差异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温棚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放养密度池塘的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确定最适放养密度, 将暂养后规格为 (0. 61±0. 05) g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苗种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放养密度的池塘, 分别为低密度组 ( LSD, 37. 5 ind. /m2 )、中密度组(MSD, 45. 0 ind. /m2) 和高密度组 (HSD, 60. 0 ind. /m2), 每组设置3个平行, 养殖时间为60 d, 试验结束后测定池塘水质指标 (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态氮、 CODMn ), 以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生化指标(血糖、白蛋白、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甘油三酯).结果表明: 试验末期 (60 d), HSD组池塘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LSD和MSD组 (P<0. 05); HSD组罗氏沼虾的存活率、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头胸甲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LSD和MSD组 ( P<0. 05), 而饵料系数则显著高于LSD和MSD组 (P<0. 05), 但 LSD和 MSD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 MSD和HSD组虾的最终产量显著高于LSD组 (P<0. 05), 且MSD组产值和利润最高; HSD组罗氏沼虾的血糖和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LSD和MSD组 (P<0. 05), 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LSD和MSD组 (P<0. 05).研究表明, 综合考虑池塘水质, 以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 最终确定温棚养殖罗氏沼虾最适放养密度为45. 0 ind. /m2.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分析池养罗氏沼虾的生长状况、主要病原感染情况、遗传多样性、水质以及感染WSSV罗氏沼虾生长存活试验,探讨池养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原因。结果表明:2016年生长正常与生长欠佳两类池塘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介于0.632 2~0.687 2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583 1~0.635 4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两种生长类型池塘罗氏沼虾各遗传参数指标和水质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长正常池塘罗氏沼虾在养殖50、100和150 d,体长、体质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生长欠佳池塘罗氏沼虾(P0.05),EHP、WSSV和IHHNV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低于生长欠佳池塘(P0.05),养殖220 d,两类池塘各生长状况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类池塘沼虾携带上述病原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前3次检疫结果(P0.05),同时生长正常池塘阳性检出率更高,雄虾数量更少,与2014、2015年调查塘干塘起捕前结果类似;人工感染WSSV罗氏沼虾,感染15、30和45 d,各浓度组生长状况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生长状况指标均随着感染浓度的上升逐步降低。据此结合养殖中后期每隔10 d左右捕大留小的生产工艺,认为水质、种质差异或退化引起池塘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可能性很小,而感染特定病原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可能性较大,且感染特定病原对雄虾生长的影响可能大于雌虾。  相似文献   

8.
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健康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罗氏沼虾健康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10年6月,在127.3m3水体中投放2700.00万尾罗氏沼虾幼体进行健康育苗试验,综合育苗幼体PCR病毒检测、控制适中育苗密度、加强水质调控、禁止使用抗生素等主要技术措施,培育23~27d。【结果】90%幼体变态,获得淡化虾苗1721.30万尾,单位水体产量13.50万尾/m3,平均育苗成活率为63.69%,平均运输成活率为86.0%。经检测,虾苗种质量达到罗氏沼虾苗种标准(DB45/T515-2008)的要求。【结论】采用健康育苗技术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苗质量及养殖成活率,其健康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保持育苗水质良好、控制中等的育苗密度(15.00万尾/m2)、禁止使用抗生素、不滥用药物及防治育苗病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池塘精养条件下,比较了杂交日本沼虾太湖1号F1、F2、F3和普通日本沼虾的生长特征差异.结果显示:经90d的养殖,太湖1号各世代体长和体重均高于普通日本沼虾,太湖1号F1和F2增重与普通日本沼虾差异显著(P<0.05);同时,太湖1号各世代肥满度、捕捞产量、产值和效益均高于普通日本沼虾,表明太湖1号具有优良的生长性状,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此外,太湖1号各世代均在养殖70 d时体重和体长等生长指标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回落;太湖1号在自繁自育过程中,随着传代数的增加,优良性状则逐步衰减.因此建议在太湖1号养殖过程中,养殖70 d上下时需要进行清塘起捕,同时注意亲本的及时更新,确保生产实践中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低盐度对不同三疣梭子蟹群体幼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亲蟹繁育的Ⅱ期幼蟹进行低盐度胁迫,发现其120 h的半致死盐度为11.7,并比较了“黄选1号”三疣梭子蟹和低盐适应群体三疣梭子蟹在低盐度(11.7)水中和正常海水(盐度为35.0)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选1号”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比在正常海水中低,低盐适应群体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与在正常海水中差异不明显;在盐度为11.7的水中,两个群体幼蟹的变态率与生长指标均低于在正常海水中.试验结束时,“黄选1号”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0.00%、10.00%、(17.47±1.11) 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52.22%、53.33%、(20.43±1.21)mm;低盐适应群体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32.22%、13.33%、(17.69±0.93) 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7.98%、16.67%、(18.79±1.61) mm.研究表明,低盐适应群体抵抗低盐胁迫的能力较强,在正常海水中“黄选1号”幼蟹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和体质量均高于低盐适应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蒜在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防病效果及应用方法。[方法]采用指数梯度设置法,研究了不同大蒜汁浓度(0、2、4、8、16、32 mg/L)对四角蛤蜊早期生长发育及停用大蒜汁后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D型幼虫的孵化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高点出现在8 mg/L处(P0.05);浮游期间,幼虫的存活率随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呈"S"型变化,以2 mg/L为最适浓度(P0.05)。随着大蒜汁浓度的增加,幼虫的变态率降低、变态延迟、变态规格小型化。长期连续投喂大蒜汁抑制了幼虫及稚贝的生长与存活。停用大蒜汁后72 h,各处理组稚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停用后第15天和第25天,各处理组存活率均大于85%(P0.05),但2 mg/L组和4 mg/L组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对生长优势(P0.05)。[结论]该研究为四角蛤蜊早期抗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微生态制剂产品倍利素添加到断奶仔猪的日粮中,通过测定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健康状况、粪便菌群数、消化酶的活性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等指标,探讨倍利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增重比降低了6.60%,发病率降低了19.4%,腹泻率降低了12.3%;54日龄时,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数比对照组低7.10%(P<0.05),差异显著;61日龄时,试验组的拟杆菌、乳杆菌数分别高出对照组14.5%(P<0.05)、4.80%(P<0.05),试验组的大肠杆菌数比对照组低7.80%(P<0.05),均差异显著;在54、61日龄时,试验组粪便中中性蛋白酶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1.6%(P<0.01)、56.9%(P<0.05),淀粉酶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0.8%、16.9%;在47、54、61日龄,试验组仔猪粪便中sIgA含量高出对照组44.1%(P<0.05)1、6.2%2、7.7%(P<0.05);结果表明,该微生态制剂产品有促进断奶仔猪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采自越南海域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野生群体(Y)及取自湛江海域的九孔鲍(H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养殖群体(z)进行群体间的杂交和群体内自繁,并对子一代F,的育苗及工厂化养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交配组合F,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附着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稚鲍培育期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正交与反交组合F。代的壳长和成活率均显著大于自交组合组(P〈0.05);受精360d后,正、反交组合野生鲍自繁(YY)及养殖鲍自繁(zz)F,代的壳长分别为(51.6±6.8)mm,(49.9±6.7)mm,(44.3±5.4)mm,(41.7±4.6)mm,成活率分别为(87.8±5.0)%,(89.2±4.4)%,(54.5±2.8)%,(73.1±2.4)%;野生鲍自繁(YY)F,代的壳长显著大于养殖鲍自繁(ZZ)组(P〈0.05),但成活率显著低于养殖鲍自繁(ZZ)组。杂交组合所显示出的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表明,群体间的杂交将可能是养殖杂色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南美白对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5%、1.0%和1.5%的裂殖壶藻发酵粉,研究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在30个网箱(1m×2 m×1 m)中进行,每个网箱放虾180尾,实验时间为60d。结果表明:0.5%裂殖壶藻发酵粉能有效提高个体增重和降低饲料系数,但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南美白对虾增重率、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南美白对虾肌肉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能显著影响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粗脂肪中DHA的含量(P0.05),1.0%组蛋白质含量最高,0.5%组粗脂肪中DHA的含量最高。实验条件下,裂殖壶藻发酵粉能改善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肌肉的营养品质,推荐添加量为0.5%。  相似文献   

16.
从福建龙岩蛋鸭原种场选择7个蛋鸭品种(品系)S,、S2、S3、J、P、F、K,组建5组不同的三系杂交配套组合:Jδ×(Fδ×S1δ)、Pδ×(Fδ×S3辛)、Fδ×(Pδ×S2δ)、Fδ×(KδXS2δ)、Fδ×(PδXS3δ).5个配套系商品代经500日饲养试验测定,筛选出生产性能最优的2个配套系为青壳蛋系Jδ×(FδXS1δ)、白壳蛋系Fδ×(PδχS3δ).青壳蛋系的产蛋率达50%时,平均日龄(118±2.45)d,平均体重(1595.6±22.5)g,500日龄的产蛋数、总蛋重、蛋重、料蛋比分别为(330.6±4.29)枚、(22.694-0.21)kg、(72.50±0.20)g、(2.864±0.03):1;自壳蛋系的产蛋率达50%时,平均日龄(114.7±1.25)d,平均体重(1526.6±12.31)g,500日龄的产蛋数、总蛋重、蛋重、料蛋比分别为(335.29土1.8)枚、(23.224±0.17)kg、(71.364±O.05)g、(2.77±0.01):1.可见,2个配套系的生产性能均达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崖城居群、万宁居群、东方居群为母本,以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品种B2为父本,人工杂交得到转bar基因栽野杂交F1代种子(简称"Bar野后代")。从种子活力、农艺性状、结实能力和再生能力等方面,对Bar野后代和普通野生稻的生存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ar野后代种子的发芽能力总体上高于野生稻;农艺性状方面,单作时Bar野后代与野生稻的分蘖数、剑叶面积相差不大,混作时Bar野后代总体上明显优于野生稻,且Bar野后代的相对竞争力(RCA)强于野生稻;结实性方面,Bar野后代稻穗的结实能力总体上强于野生稻;大部分野生稻的稻茬再生率均高于Bar野后代植株。  相似文献   

19.
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15%、30%、45%、60%的饲料酵母替代饲料中0、17%、34%、51%、68%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Ⅰ(对照组)、Ⅱ、Ⅲ、Ⅳ和Ⅴ组。将195尾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9.02 g±0.15 g)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养13尾鱼。将试验鱼饲养于设有循环流水系统的水族箱(60 cm×40 cm×50 cm)中,用5种饲料投喂,每天投喂3次,投饲率为鱼体质量的3%~4%,以生长及免疫指标来评价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经过56 d的饲养,结果表明:Ⅱ组的增重率(275.30%)和特定生长率(1.91%/d)最高,但与对照组(235.66%、1.82%/d)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的饲料系数(1.34)最低,但与对照组(1.53)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97.44%)和Ⅳ组(94.87%)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P〈0.05),而Ⅴ组的成活率(74.36%)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的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酵母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粗灰分则逐渐升高(P〈0.05);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浆中蛋白的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减少,且当饲料酵母替代比例超过51%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考虑大菱鲆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鱼体成分和免疫机能等因素,要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大菱鲆幼鱼饲料中用饲料酵母替代鱼粉的比例以17%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及适宜生长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群体进行盐度胁迫试验,结果表明:24、48、72 h低盐海水对三疣梭子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和8.56;24、48、72 h高盐海水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和52.21;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安全存活盐度为13.7 ~47.7.在三疣梭子蟹安全存活盐度范围内设置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8.7、23.7、28.7、33.7(自然海水对照组)、38.7和43.7,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80日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进行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盐度组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分别为60%、59%、63%、49%、48%和38%;低盐组(18.7、23.7、28.7)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蜕皮速度均比高盐组(33.7、38.7和43.7)好且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表明,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