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种淡水鱼的肌肉及肝脏营养成分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常见淡水鱼优质鱼肉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及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配合饲料养殖的鲢、鳙、鲫、草鱼和团头鲂等5种淡水鱼肌肉、肝脏的常规营养成分及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鱼肉中水分含量鳙最高,为80.5%,鲫最低,为78.06%;粗蛋白含量鲫最高,为17.54%,鳙最低,为15.57%;粗脂肪含量鲢最高,为4.40%,团头鲂最低,为1.53%;粗灰分含量草鱼最高,为1.26%,鳙最低,为1.01%;无氮浸出物含量团头鲂最高,为0.46%,鲢最低,为0.25%。鲫肌肉中K、Mg、Na、Zn、Cu、Ca、Mn等7种矿物质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47%、0.94%、0.66%、7.78mg/g、5.01mg/g、27.83mg/g和5.16mg/g;团头鲂肌肉中Fe含量最高,为19.96mg/g。鱼体肝脏中粗脂肪与Zn、Cu、Fe等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肌肉。鲫、团头鲂尤其是鲫肌肉和肝脏的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湖1973-2002年连续30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研究了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2004-2005年的食性调查初步结果对相互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和其它鱼类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和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有一致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均表明,太湖银鱼和和鲚鱼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太湖银鱼渔获量的变化除受捕捞强度及环境理化等因素影响外,鲌鱼通过捕食调节,可能降低了鲚鱼和银鱼的食物竞争强度,从而有利银鱼增加;鲢、鳙鱼通过和鲚鱼的食物竞争,从而间接促进了银鱼种群数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鲤鱼、鳙鱼、武昌鱼这3种常见淡水鱼类的亲缘关系。[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鲤鱼、鳙鱼、武昌鱼种群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武昌鱼与鳙鱼、武昌鱼与鲤鱼的遗传距离相近,分别为0.654 70、.652 2,而鲤鱼与鳙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5873。[结论]鲤鱼、鳙鱼间的亲缘关系比武昌鱼、鳙鱼,武昌鱼、鲤鱼之间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4.
从池养鲤为主到四大家鱼的形成,是我国渔业史与我国渔业科技史上的重要突破。对于突破的原因,从本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唐代禁捕、禁食鲤的法律,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养殖种类,从而草、青、鲢、鳙养殖业逐渐兴起与形成。本文从历史文献记载,从大量史料分析与科学论证,否定了上述论断,认为这一重大突破是我国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我国渔业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推动的结果,唐代一度颁布的禁捕、禁食鲤律并非这一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用流水、活性炭和施入光合细菌去除养殖鱼类的异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腥味感官检测评分方法,研究了用流水、活性炭和施入光合细菌去除养殖鱼类异味(MIB)的效果。结果表明,用流水处理15h和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12h,均可有效地去除鲤Cyprinus carpio的异味,施用光合细菌4周后,可降低或消除鲂、草鱼和淡水白鲨的异味。  相似文献   

6.
以鲢鱼、鲤鱼、鲫鱼为原料制作调味鱼片干 ,结果表明 ,经同一工序处理 ,鲢鱼的脱水速率最快 ,其次为鲫鱼 ,最后是鲤鱼。最佳工艺条件为 :鲢鱼肉片 ( 4cm× 4cm× 1cm)先经过干腌 ,再经过湿腌直到肉中含盐量达 2g/1 0 0 g ,接着在水煮香辛料中浸泡 1 0min ,最后在肉面上撒粉状香辛料经微波烘烤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种不同药物处理方式对台湾棘带吸虫引起的鲤鱼幼鱼急性鱼鳃传染病(开放性鳃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在试验初期,将1620条鲤鱼幼鱼(70日龄)鱼鳃自然感染台湾棘带吸虫,随后分成4组,分别采用CuSO4、福尔马林和吡喹酮不同方式处理6周,与对照(自然喂食、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比较防治鲤鱼幼鱼急性鳃传染病的效果.[结果]感染台湾棘带吸虫的幼鱼生长缓慢,其身长和体重增长均较慢.施药后,幼鱼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感染强度减少.在每千克饲料中分别添加50和75 mg吡喹酮喂食幼鱼5d,可以杀死鱼鳃中所有的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且鱼鳃恢复正常;面使用25 mg吡喹酮,仅有35%的后期囊幼虫死亡.所有不同浓度CuSO4处理(0.3、0.4和0.5mg/kg冲洗浸泡24 h及以3.0、4.0和5.0 mg/kg冲洗浸泡10m)和福尔马林处理(20、25和30 mg/kg冲洗浸泡及200、250和300 mg/kg短时间冲洗浸泡)均不能杀死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结论]经普通化学药剂CuSO4或福尔马林冲洗浸泡,不能防治由台湾棘带吸虫后期囊幼虫引起的鲤鱼开放性鳃病,但50~75 mg吡喹酮/kg饲料可以在5d内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8.
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对天嘉湖水化学、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天嘉湖水质良好,适合鱼类生长;鱼类天然饵料生物量相对较低,不适合鲢鳙生长;主要渔获物为人工放养的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今后应依据其自然条件以放养异育银鲫为主,少放鲢鳙;放养12cm以上的大规格的鱼种,提高成活率和回捕率;控制凶猛鱼类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9.
2010年5月-2011年4月逐月对陈行水库悬浮物进行采样并分析其结构特征,根据水库悬浮物含量评估了水体的渔产潜力以及相应的鲢鳙合理放养量,并基于该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渔产潜力和鲢鳙放养量进行了比较,以期达到有效控制水库浮游植物数量的目的。结果显示,悬浮物年均总量(干重)为(29.4±7.3)mg/L,其中有机物占34.4%,灰分占65.6%。悬浮物总量表现为冬、夏季高,春、秋季低,悬浮物中有机物所占比例春、夏季高(分别占42.20%和41.70%),冬季低;相反,灰分所占比例冬季最高(达77.06%),夏季低。悬浮物干重的水平变动表现为St4采样点最高,出水口St1最低;悬浮物含量总体表现为沿水流方向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悬浮物干重的垂直水层变化表现为:4 m水层>表层>2 m水层>1 m水层>透明度0.4 m水层。采用悬浮物含量估算陈行水库滤食性鱼类的渔产潜力为37.32 t,可投放鲢15 400 kg,鳙560 kg。基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陈行水库滤食性鱼类的渔产潜力为25.14 t,可投放鲢9 660 kg,鳙420 kg。  相似文献   

10.
红雁池鱼场利用电场冷却电机回流水饲养非洲鲫鱼。1982~1983年分3批从北京小唐山温泉鱼场引进非洲鲫鱼,进场不久即大批死亡,死亡率由18.37%到几乎全群覆灭,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经采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并对菌株作药敏试验,同时将病鱼组织磨碎,匀浆后进行差速离心和梯度离心沉淀,点样用磷钨酸和醋酸氧铀分别染色作电镜观察。其结果为;电镜检查未发现病毒,细菌学检查分离出8株细菌。分离出的细菌以气单胞菌属菌为主(8株菌中、气单胞属菌占6株),因此定名为气单胞菌感染复合症(AeromonadMixedInfective Complex)。分离上述菌株对小白鼠有较强致病力,鉴于国外文献报道气单胞菌属偶能引起人传染性胃肠炎,故本病可能为人鱼共患病,特此报道.警惕注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太湖1983~2002年连续20年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偏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鱼类组成、数量变化的连续变化规律,并结合鱼类食物组成调查对主要鱼类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青、草鱼和其余主要鱼类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外,建立的6个多元线性最优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统计学意义上的可靠性很高,较好地反映了近20年太湖主要鱼类组成和数量变化的比例关系。分析认为,其中鲚鱼模型W1=12803-5.5246W3+2.3736W4-3.8909W5、银鱼模型(W2=186.7576+1.5174W3+0.0919W7)、鲢、鳙鱼模型(W5=1633.5789-0.0837W1+0.2553W4)和其他鱼类模型(W7=7652.7351-0.4232W1-5.3439W3+2.2624W4)可能还反映了太湖主要鱼类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兴淮鲫(白鲫■×散鳞镜锂■)及其双亲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法,研究了3种鱼的晶体、脑、肌肉、心脏、肝脏及肾脏等6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和超氧物歧化酶(SOD)等4种同工酶酶谱表达上的异同点及遗传倾向。结果表明,兴淮鲫的LDH同工酶有偏父的表达倾向;它的s-MDH和EST2种同工酶则表现出偏母表达的倾向;在SOD同工酶的表达上,与双亲相比,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同时,3种鱼的4种同工酶并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此外,在兴淮鲫的4种同工酶酶带中出现双亲没有的“新杂种酶带”及双亲的“互补酶带”,且F_1代的有些酶带的活性比双亲相应酶带的活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3.
兴淮鲫(白鲫■×散鳞镜鲤■)及其双亲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兴淮鲫(白鲫■×散鳞镜锂■)及其双亲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法,研究了3种鱼的晶体、脑、肌肉、心脏、肝脏及肾脏等6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和超氧物歧化酶(SOD)等4种同工酶酶谱表达上的异同点及遗传倾向。结果表明,兴淮鲫的LDH同工酶有偏父的表达倾向;它的s-MDH和EST2种同工酶则表现出偏母表达的倾向;在SOD同工酶的表达上,与双亲相比,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同时,3种鱼的4种同工酶并显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此外,在兴淮鲫的4种同工酶酶带中出现双亲没有的“新杂种酶带”及双亲的“互补酶带”,且F_1代的有些酶带的活性比双亲相应酶带的活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省岳阳洞庭黄龙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养殖基地的鱼池中,分别投喂桂牧1号草、美国矮象草、苎麻3种饲草,研究草鱼主养池塘中鱼类的生长及效益。1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桂牧1号草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 <0.05),其中苎麻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 <0.05);各试验组中,鲢鱼和青鱼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美国矮象草组中的鳙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05);桂牧1号草组鲢鱼成活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 <0.05),其中苎麻组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 <0.05),各试验组中的草鱼、鳙鱼、青鱼成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投喂桂牧1号池塘中的鱼类总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为934.25 g/m2、26 967.75元/hm2。综合分析,投喂桂牧1号池塘中的鱼类生长良好,且养殖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池养鲢.鳙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池养鲢、鳙鱼的食物组成,消化利用和摄食强度。结果表明:鲢、鱅鱼食物种类多数相同,但鲢滤食小型浮游生物较多,鳙滤食大型浮游生物较多。鲢食物中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数量比为552:1,是鳙的3.6倍;生物量比值为1.17:1,是鳙的7.3倍。故鲢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鳙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但宜通称为食浮游生物的鱼类。鲢、鳙对硅藻、金藻、隐藻、裸藻中大部分种类消化良好,对甲藻、蓝藻和绿藻中部分种类可以消化,大部分难以消化。鲢、鳙摄食强度具明显昼夜节律性变化。摄食低谷在清晨2—6时,高峰在14时左右。摄食强度随溶氧、水温升降和食物丰歉波动。  相似文献   

16.
马红  叶元土  蔡春芳  宋亮  李宾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247-5250,5440
[目的]研究猪血球粉与鱼粉组合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探讨以饲料原料优化组合实现猪血球粉对鱼粉的替代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初始体重为(18.40±1.07)g的270尾鲫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以不添加猪血球粉的饲料为对照组,其他饲料组猪血球粉含量分别为2.5%、5.0%、7.5%、10.0%、11.5%;对应的鱼粉用量分别为13.8%、10.7%、7.8%、4.8%、1.8%、0。[结果]经过83 d的养殖试验,与对照相比,当饲料中猪血球粉添加量为7.5%时,异育银鲫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添加量大于7.5%时,异育银鲫肝脏GPT酶活力低于对照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大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T-SOD、LSZ、血红蛋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猪血球粉替代鱼粉对鲫鱼健康无明显不良影响,但猪血球粉添加量大于7.5%时可能会对鲫鱼肝脏造成负担,影响健康。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及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种类和资源量进行调查,基本掌握了贵州省主要经济鱼类有34种.其中,鲤科鱼类22种,占64.7%;鲿科鱼类5种,占14.7%;鲶科、鮨旨科及鳢科鱼类各2种,各占5.9%;长臀鮠科鱼类1种,占2.9% .主要分布于乌江、赤水河、沅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等水系.主要土著名特优经济鱼类资源年产量1 977t.目前,国内对翘嘴鲌、鲤、鲫、大口鲇、鲇、黄颡鱼、瓦氏黄颡鱼、长吻鮠、斑鳜、乌鳢和月鳢11种鱼类的研究已较成熟;对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瓣结鱼、华鲮、唇鲮、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岩原鲤、鲤、鲫、斑鳠、长臀鮠和大鳍鳠13种鱼类开展了养殖和繁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适宜进行开发的鱼类有中华倒刺鲃、白甲鱼、华鲮、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岩原鲤、斑鳠、长臀鮠和长吻鮠等.  相似文献   

18.
草鱼、鲤、鲢、鳙和尼罗非鲫脂肪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和鲤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明显比肠道的高(P<0.025);鲢和鳙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明显低于肠道的(P<0.025);尼罗非鲫肝胰脏和肠的脂肪酶活性几乎相等(P>0.05),而胃脂肪酶活性明显比肝胰脏和肠道的低(P<0.005)。五种鱼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草鱼>尼罗非鲫>鲤>鳙>鲢;肠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鲢>鳙>尼罗非鲫>草鱼>鲤。结果表明:鱼类的食性与脂肪酶活性无明显相关。草鱼、鲢和鳙的肠脂肪酶活性,中肠略高于前肠和后肠;尼罗非鲫和鲤的肠脂肪酶活性由前往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对长江重庆江段渔获物统计分析表明,上层性鱼类继续减少,鲤鱼产量下降,底层性鱼类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白鲟保持了一定种群数量,铜鱼年龄结构变化不大,长吻(?)资源减弱,小型个体种类数量上升,一些珍稀鱼类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0.
鲤(Cyprinus carpio L.)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随着养殖密度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养殖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各类疾病频繁暴发,其中又以病毒性疾病的影响范围最广、死亡率最高,已成为制约鲤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文章通过综述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aemia of carp,SVC)、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鲤病毒性浮肿病(Viral edema of carp disease,VEC)和鲤痘疮病毒病(Carp pox disease,CPD)等病毒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发生机理、流行特点及其防控策略,发现鲤病毒性疾病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包括KHV可感染多种鲤科近缘鱼类,但为何只发展成为病毒携带者而不发病;养殖水温是否是决定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病毒可通过哪些途径逃避免疫监视而进入鱼体;在不同感染阶段病毒的传播方式是否存在差异等。此外,由于目前尚缺乏高效的防控方法,加强检疫和免疫防控仍是防控鲤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今后要继续加强对病毒致病机理和传染途径的研究,研发新型口服疫苗载体及传送系统,并基于RNAi技术研制能有效防治病毒性疾病的药物,以确保我国鲤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