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汉南湖褶纹冠蚌性腺发育与繁殖周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2月至1990年1月研究了武汉南褶纹冠蚌的性腺发育和繁殖周期。性腺发育分5期:(1)增殖期,(2)形成期,(3)成熟期,(4)产卵期,(5)休止期或吸收期。繁殖期从秋季9月延续至次年4月,秋季、春季产卵个体各约占60×10~(-2)、30×10~(-2);产卵水温10—27℃,成熟个体产卵3—4次。该蚌体长5cm时开始性别分化,体长约10cm时性成熟,雌雄性比为1.03:1,在研究的446只样本中发现1只雌雄同体个体。  相似文献   

2.
武昌南湖圆背角无齿蚌食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武昌南湖圆背角无齿蚌的食性与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该蚌主要摄食绿藻、蓝藻、硅藻、有机碎屑;对食物大小有一定选择性,其主要食物大小为(长×宽):2~30μm×1~7μm;除1月份外,几乎全年都摄食,以夏季为旺;4+龄以前生长较快,其中1+~2+龄生长最快,4+龄以后生长减慢,5~8月份为壳长生长盛期;体重和软体部以3~4月和6~9月生长为旺,软体部分除5月不增重外,其它时间都增重;体重与壳长、壳高、壳宽呈指数相关,体重与软体重、壳长与壳高、壳宽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背角无齿蚌稚蚌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可分为贝壳增厚期、壳顶突出期、两翼形成期和背角生长期4个阶段.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42.57 μm,在水温为29.0~33.0 ℃的条件下,经过40 d 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12.07 mm,其形态特征与成体相似.背角无齿蚌稚蚌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壳顶位置的变化.在稚蚌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贝壳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贝壳增厚期的壳长日增长率最高;壳高/壳长比例从稚蚌刚脱落时逐渐减小,到晚期又逐步增加;壳顶前端壳长/壳长的比值在贝壳增厚期逐渐增加,随后又减小,并逐渐与成体的比例接近.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壳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 = 370.11-32.66t+14.27t2-0.15t3(r= 0.976).  相似文献   

4.
供片贝内壳色显著影响所育珍珠颜色,成为珍珠贝重要遗传改良性状,但内壳色度量难度较大,严重限制了选育效率。选用4~8月龄紫色品系和白色品系三角帆蚌幼蚌为实验材料,评价三角帆蚌幼蚌内壳色与外壳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紫色品系三角帆蚌同时期内外壳颜色参数a*最大相关系数为0.537(P<0.01),出现在6月龄,颜色参数b*最大相关系数为0.724(P<0.01),出现在5月龄;紫色品系三角帆蚌5月龄外壳颜色参数a*和4月龄外壳颜色参数b*分别与8月龄内壳颜色参数呈现最大相关性,分别为0.414(P<0.01)和0.327(P<0.01);白色品系三角帆蚌5月龄外壳颜色参数a*和b*与8月龄内壳颜色参数a*和b*均呈现最大相关性,分别为0.424(P<0.01)和0.326(P<0.05)。综合上述结果,5月龄是通过三角帆蚌外壳色间接评价内壳色的最佳时期。揭示了三角帆蚌幼蚌外壳色与内壳色具有相关性,对指导三角帆蚌内壳色早期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浮筏栽培的Costaria costata成熟种藻为材料,采用阴干刺激方法获得大量孢子并采集在维尼纶绳苗帘上,研究了孢子萌发、配子体生长发育和幼孢子体生长与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胚孢子在水温16℃下24 h后开始萌发形成配子体;16~22℃是配子体生长的适宜温度,经过近1个月培育,雌雄配子体藻团直径分别可达50μm和45μm;雌雄配子体在水温达到22℃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超过23℃后生长停止进入休眠期;当水温降至23℃以下时配子体恢复生长,22℃时雌雄配子体开始发育,形成卵囊和精子囊,21.5~20.5℃是雌雄配子体成熟高峰期,其间雌雄配子体大量排出卵和放出精子,其卵囊和精子囊形成率分别达到70%和62%;卵受精后形成的幼孢子体在21.5~20℃间生长很快,受精20 d时测定藻体长度达到200μm以上,经过1个月海区暂养培育成藻体长度为0.3 cm的幼苗,经海区栽培后生长成为长为3 m、宽为35 cm的C.costata成体。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温条件下重金属对三角帆蚌幼蚌的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重金属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对双壳贝类的毒性效应。[方法]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21、25和29 ℃条件下水体中不同浓度的Hg^2+、Cd^2+、Zn^2+ 对三角帆蚌幼蚌存活的影响。[结果] 在3种水温条件下,3种重金属离子对三角帆蚌幼蚌的毒性大小依次为:Hg^2+〉Cd^2+〉Zn^2+〉。水温在21、25和29 ℃条件下,3种重金属对三角帆蚌幼蚌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Hg^2+分别是3.435 9、 0.129 2 和 0.108 7 mg/L;Cd^2+分别是6.345 9、1.003 7 和0.387 9 mg/L;Zn^2+分别是116.928 8、4.951 5 和 2.849 7 mg/L。当水温从21 ℃升至25 ℃时,Hg^2+、Cd^2+和Zn^2+对幼蚌的毒性分别增强了26.6、6.3 和23.6倍;水温从25 ℃升至29 ℃时,Hg^2+、Cd^2+和Zn^2+的毒性分别增强了1.2、2.6和1.7倍。[结论] 水温是重金属急性毒性效应的影响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重金属的毒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圆尾斗鱼为分批产卵鱼类。性比1:1,繁殖年龄1^+~2^+龄;产卵的最适水温是23-27.5℃,最低水温19℃,最高水温30.5℃,每批的平均产卵量为911.06粒,平均孵化率为78.3%。在本实验中,配对亲鱼最多可产4批卵,两批之间的间隔时间为6-32d不等;在卵化过程中,受精卵浮于气泡巢中,并有雄鱼护巢。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是一种优良的育珠蚌,其人工繁殖技术早已成功,幼蚌加速培育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为了推广这一技术,现将技术基本关键,简介如下: 一、三角帆蚌的雌雄鉴别与亲蚌选择 雌雄蚌的性腺都处在肠管周围,埋藏在斧足上方的内脏囊里。成熟的雄蚌,性腺呈白色,用针穿刺性腺后,有乳白色浆液流出(精液)。雌蚌性腺呈黄色,用针穿刺后有颗粒状东西流出(卵粒)。 亲蚌一般选雄蚌3~4龄,雌蚌4~5龄。贝壳完整无缺,蚌体健壮丰满,外鳃瓣无伤。人工繁殖,雌雄比例以1:1或1:2为好。亲蚌按比例放入笼中或吊养(吊养蚌相互间隔以3寸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初步研究了黄鲷(Dentex tumifrons)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诱导产卵。根据养殖记录并辅以鳞片的年轮鉴定,可催产的初次性成熟最小雌性黄鲷为2龄,体长14 cm,体重110 g。按体长区分,20 cm以下的黄鲷雌雄比为1∶0.15;20 cm以上的黄鲷雌雄比为1∶0.45。每年有二个产卵期分别在3~5月和11月。黄鲷属卵巢发育不同步、分批产卵类型鱼类。黄鲷每个产卵季节的个体怀卵量为5 400-27 000粒,平均15 000粒左右。经催产后产出的黄鲷受精卵平均卵径886μm,平均油球径184μm。受精后围卵周隙约16μm。在水温20.0~22.0℃、盐度34的条件下,历时36 h 40 min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出仔鱼。在养殖条件下,对3龄以上的黄鲷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比较适宜,诱导产卵的成功率较高。用15μg 5 mg/kg的LHRH-A2 DOM能有效地催产Ⅵ期性腺黄鲷产卵。水温等环境因子的改变能使黄鲷春季产卵比自然海区的黄鲷提前1~2个月。  相似文献   

11.
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浒苔(Ulva prolifera)人工育苗技术全过程。首先研究了室内育苗浒苔藻体孢子放散的最适温度及藻体密度,孢子附着及萌发的最适温度与光照强度,浒苔苗网下海养殖小苗最适长度。结果显示:浒苔在温度25℃、藻体密度为0.8 g/L时藻体放散孢子量最大,温度为20℃、晴天[光照强度300μmol/(m2·s)]时浒苔孢子附着及萌发效果最好,浒苔幼苗海区养殖的适宜藻体长度为1~3 cm。根据以上育苗技术参数,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1月26日,在浙江象山港河伯所村奉化益珍海藻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并初步建立了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本次规模化育苗共用6.6 kg新鲜藻体,共放散了17.82×1010个孢子,平均每克藻体放散孢子量高达2.7×107个;共采苗2 000张苗帘(规格16 m×1 m),平均每张网帘附有8.64×107个孢子;网苗经20℃室内培育,7 d萌发达到最高峰,平均20棵苗/cm,小苗长度最长可达3 cm,达到出海养殖要求。育苗全过程共为45 d。该研究为浒苔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梁引库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88+10954
[目的]建立测定地奥司明中吡啶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和DB-WAX色谱柱(30.00 m×0.25mm,0.25μm),在分流比30∶1、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50℃、柱温采用程序升温、载气氮气总流量55.50 ml/min、进样量1μl的条件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地奥司明中的吡啶残留。[结果]吡啶在1.965~23.586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698.4X+51.853,相关系数为0.999,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5μg/ml,定量限为0.25μg/ml,回收率在95.08%~100.05%。[结论]该方法精密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可用于地奥司明中吡啶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魏岚  颜振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693+13728
[目的]建立HPLC测定小麦中阿魏酸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clone BDS C18柱(150 mm×4.60 mm×5μm,phe-nomenex);流动相为甲醇酸性水溶液(V甲醇∶V水∶V冰乙酸=25∶75∶0.75);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为30℃。[结果]阿魏酸进样浓度在80.8~242.4μg/ml范围内;在选定色谱条件下阿魏酸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样品出峰时间较其他方法快,可应用于小麦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八眉猪种质资源现状与繁育体系建设。[方法]在调查青海省互助八眉猪的数量和分布、体型外貌和体尺指标基础上,测定了高原八眉猪及其杂种猪的肥育性能,并探讨了高原八眉猪繁育体系的建设。[结果]青海省共有八眉猪470余头(公猪34头),二元杂种母猪2 700余头;经过近30年的保种选育,八眉猪的体尺指标显著提高(P0.05);肥育期长×(约×八)、约×(长×八)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八眉猪(P0.01),而(约×八)和(长×八)显著高于八眉猪(P0.05);对互助八眉猪保种场现有的155头八眉猪,将基础群公、母比例确定为1∶10,其中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的比例为1∶3∶6。最后,建立了高原八眉猪的二元和三元杂交繁育体系。[结论]该研究为建立高原八眉猪的合理纯种繁育和杂交利用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立鳗鲡各组织中乙酰甲喹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为:采用SunFireTM C_(18)柱(4.6mm×150mm,3.5μm),柱温35℃;以甲醇∶水(40∶60,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1);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239nm。结果表明:在0.05~2.5μg·mL~(-1)范围内,乙酰甲喹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含量与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99以上;乙酰甲喹在鳗鲡肌肉、肾、肝和血浆中的检出限分别为3μg·kg~(-1)、15μg·kg~(-1)、15μg·kg~(-1)、15μg·L~(-1),鳗鲡各组织中乙酰甲喹回收率在76%~9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n=6)。本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满足鳗鲡各组织基质内乙酰甲喹残留量的快速定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鹿角海萝Gloiopeltis tenax藻体生育期内,观察了大连沿海鹿角海萝的自然生态及藻体生长过程;在繁殖期内定期采集种藻进行孢子放散,测定了藻体生长、孢子放散量与水温的关系;使用培养皿、贝壳等附着基采集四分孢子和果孢子并在室内进行培养。结果表明:1)鹿角海萝在大连沿海的生育期为10月至翌年7月,藻体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生长最快,此阶段水温为6~9℃。2)鹿角海萝的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水温6~12℃),其中果孢子体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水温6~10℃)放散,放散高峰为5月上旬,最高放散量为0.9×10^6个/g;5月上旬至6月下旬(水温9~12℃)四分孢子体开始放散,高峰期为6月上旬,最高放散量为1.65×10^6个/g。3)四分孢子和果孢子附着后均可萌发形成盘状体,盘状体直径达250um左右时形成直立枝,盘状体和直立枝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干露2h条件下,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直立枝经在室内培养成为鹿角海萝幼苗。  相似文献   

17.
王怀生  赵雪娇  孙玉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55-12856
[目的]测定忍冬藤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无水甲醇-浓度0.3%磷酸水溶液(47∶53,V/V);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为350 nm。[结果]木犀草素的线性范围为0.5~2.5μg/ml,相关系数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100.71%,RSD为1.9%;3批药材中木犀草素的平均含量为24.05μg/g。[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适用于忍冬藤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长柄石杉中石杉碱甲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长柄石杉中石杉碱甲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ZORBAX Extend-C18(150 mm×4.6 mm,4.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02 mol/L磷酸二氢钾(8∶92,V/V),检测波长为310 nm,柱温为25℃,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0μl。[结果]石杉碱甲在0.046~0.46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7.45%,RSD为2.70%,平均含量为0.025%。[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长柄石杉中石杉碱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提高虾壳废弃物中虾青素的提取率,以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及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浸提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3种虾壳中虾青素的提取效果,并对南极磷虾虾壳中虾青素提取工艺参数进行正交优化;利用红外光谱比较虾青素标准品与3种虾壳制得的样品,对样品中虾青素进行定性分析;以VC作为对照,探索3种虾壳中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南极磷虾及凡纳滨对虾在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液,提取温度为30℃,提取时间为2 h条件下可得到最大提取率,南极磷虾虾壳中的虾青素的提取率显著高于凡纳滨对虾及罗氏沼虾虾壳中的虾青素。而料液比对三者中虾青素的提取率的影响效果不同,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在1∶30 g/mL料液比条件下的提取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4.72μg/g和172.21μg/g,而罗氏沼虾在料液比为1∶20 g/mL条件下最大提取率为88.69μg/g。南极磷虾虾壳中提取虾青素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2.5 h,此条件下虾青素的提取率明显提高,达到245.01μg/g。红外光谱证明实验所得虾青素与虾青素标准品具有极为相似的官能团振动吸收峰。通过抗氧化实验研究发现,3种虾壳中的虾青素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以罗氏沼虾虾壳中虾青素抗氧化活性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