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阶段,舞蹈艺术表演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很多院校造课程教学中都设置了这类课程,致力于为文化艺术事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舞蹈表演人才。现代舞蹈表演,讲究以情动人,舞蹈的感染力更多的是发自于舞者内在的情感,将复杂多变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让人震撼。本文主要介绍的舞蹈表演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优势和特点,分析舞蹈表演教学现状,并探究舞蹈表演中情境营造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舞蹈表演和其他的表演形式,存在的最大差异就是它拥有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舞蹈艺术来进行抒情,舞蹈演员在表演中的表情、动作、情绪都是都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这首舞蹈蕴含的情感。我们需要重视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通过准确的方式来让舞蹈充满情感性和生命力,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更好的打动观众,让观众记忆犹新。本文旨在探究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其中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广大农村舞者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舞者充分融合了节奏性的身体动作和内在的情感,以完成舞台表演。为了更好的繁荣农村表演市场,为舞蹈表演艺术的展现灌注了新的活力,这就需要了解农村舞蹈表演特点和规律,尊重农村的风俗习惯,发挥农村舞蹈表演的特点。而内在的情感变化不仅是舞蹈表演的本质,还是感染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舞者的内在和外在表现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的有效结合,以将灵魂带入农村舞蹈表演。  相似文献   

4.
舞蹈是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知音,同时舞蹈文化是舞蹈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在舞蹈表演中,舞通常会采用特色服饰、动作与道具将舞蹈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使更多人能够了解舞蹈文化。文章研究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时,首先阐述舞蹈动作中舞蹈文化特质,继而分析舞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阐述舞蹈文化表现形式,最后阐述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到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了解舞蹈意境的"虚"与"实"结合,物象与心灵的交融,舞蹈的意境之美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所在。舞蹈的题材和主题是艺术家对生活现象,加以观察、分析、研究,进行概括提炼而凝成的观点,舞蹈艺象通过舞蹈语言和整体的舞蹈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而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6.
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情感的艺术。通过舞蹈的情感体验能达到舞蹈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在舞蹈中,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教师要充分利用舞蹈课及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自信中舞蹈.在舞蹈中成长。  相似文献   

7.
针对舞蹈教学和表演中音乐的重要作用,从音乐节奏美、旋律美、韵味美和情感美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其重要性,并强调了在舞蹈教学与表演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结合音乐,跳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8.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极其古老的艺术形式,自古便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就可通过呐喊、敲打等多种方式为舞蹈伴奏,使舞蹈更具观赏性;随着社会发展,舞蹈逐渐演变为戏曲、歌剧等多种形式,也使音乐与舞蹈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就现阶段发展状况而言,二者间也不单单是简单的合作关系,音乐艺术也成为舞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而音乐素养则是指人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可以帮助舞者更加深入理解、传递情感,进一步加深舞蹈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9.
舞蹈在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舞蹈的起源应当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原始的肢体语言交流的需要,是为了人类自娱自乐,是为了祭天娱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舞蹈在文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而戏曲的萌发时期一般认为是宋元两朝。戏曲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随后戏曲艺术与舞蹈逐渐走向大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舞蹈。到明清时期,戏曲与舞蹈早已密不可分,舞蹈已成为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戏曲舞蹈日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流传至今。而到了19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舞蹈又从戏曲艺术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种表演形式——中国古典舞。古典舞堪称为古代舞蹈与戏曲舞蹈的精华,尤其是吸收了诸多戏曲舞蹈的精华,在身段与动作上都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是互相融合,互相联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进而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形式,能够准确的向听众传递情感至关重要,而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情感处理与情感把握对情感的传递作用不可或缺,演唱者只有通过准确的情感处理与情感把握才能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内涵,才能使声乐表演引起听众的心灵共鸣,本文选择声乐表演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探讨声乐表演中如何准确的对情感进行处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1.
汤加丽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毕业,国家级歌舞团教员兼演员。参加过多部舞蹈作品和影视作品表演,艺术造诣深厚。  相似文献   

12.
舞蹈是肢体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动"的艺术。"动"形成统一属性后,并以韵律的方式呈现,就形成了--动律。动律元素对舞蹈风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作品创作中,如何利用"元素"来进行舞蹈编创,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舞蹈艺术在给观众带来舞者形体之美和高超舞艺的感官体验之时,营造情景氛围,升华至灵魂高度的精神境界,表达出人文情感和社会风貌,洗涤心灵、发人深省,体现社会价值和文化涵养。现如今,大众的审美欣赏水平有所提高,要想舞蹈有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必须打破舞蹈创作的雷同化。舞蹈编导需要具有更高的艺术素养与技能,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舞蹈编导应具备的能力展开论述,并对独特创作思想和编创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心理能力对体育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及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彬 《河南农业》2014,(18):16-16
体育舞蹈表现力是指在体育舞蹈表演或者比赛中,运动员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抒发内在情感,是一个优秀舞者气质修养、技术水平和情感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其外在动作与精神气质表现的统一。在比赛、表演、训练中,扎实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精湛的运动技术是核心,而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发挥最好水平的保证。通过舞伴的配合、情感交流、"引带"与"跟随"、呼吸把握等能力的训练将有助于逐渐提高体育舞蹈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拉丁舞蹈伦巴是与舞蹈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边缘舞种,它的节奏舒缓,动作优美,被称为"爱情之舞",其现在的发展也开始遵循我国的国情,开始注重艺术的发挥,技巧为内容服务,但是很多的拉丁舞蹈的工作在编舞上还只是停留在技巧的运用上,忽略了舞蹈的情感性,本文通过对伦巴"技"与"艺"的发展趋势的阐述,希望对舞蹈教育工作者作出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最早期现身于隋唐时期的茶艺文化已经流传已久,其在元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又在明清走到了鼎盛时期,茶艺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成功将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众多艺术形式结合进来,也因而能够在欣赏茶艺主体艺术美感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形体、环境等多方面带来的美学体验。然而实际表演中依然存在部分茶艺表演人员的艺术素质不到位、对表演中涉及到的文化、经济等不能切实领会等问题,因此撰文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以现代动物行为学和条件反射理论为指导,在对丹顶鹤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行为学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雏、幼鸟开始根据动物"印记"行为特点,建立驯养人员和驯化对象的"亲和力",进行丹顶鹤的定向"表演"驯化。经长期的"表演"驯化,丹顶鹤可具有鸣叫、舞蹈、飞翔、伏卧等4种"表演"技能。"非条件反射"的生物学特性和本能行为与驯养人员的"条件反射"技术是丹顶鹤"表演"驯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条件,"人工驯化"不过是使其经人工长期驯化的"本能"行为在观众(人类)需要欣赏时,在驯养人员的诱发下即时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同步"表演"。野生动物的"表演"驯化用于人类的商业、娱乐、文化目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应做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8.
舞蹈是通过形体运动表达人的情感的一门视觉艺术.舞蹈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科目.舞蹈作为专业能力,又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而中国民间舞蹈又是舞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掌握并继承和弘扬祖国民族舞蹈艺术,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积累舞蹈素材,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壮族碗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舞蹈形态不仅融合了曲靖壮族当地的风俗文化,也是当地壮族人民生活情感与智慧结晶的体现,为当今的舞蹈艺术添上浓厚的一笔。因此通过对曲靖壮族碗舞艺术特征与传承策略的探讨,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将壮族碗舞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不断地进行传承与创新,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20.
王珊珊 《河南农业》2016,(18):57-58
简单介绍了太极"气韵"的概念及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通过太极"气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具体应用的论述,从而得出结论:太极的"气韵观"在中国古典舞的应用上是广泛的,太极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基于这种影响,中国古典舞蹈得以形成独特的魅力和舞蹈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