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 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2n=43)。选用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育成了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13份矮败蓝粒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蓝粒矮败不育株占22.1%,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7%.可能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与硬粒小麦品种吉拉多杂交并连续回交,在回交的F1群体中,我们发现不育株的株高明显高于不可育则可育株的株高近似于回交父本。对1996年的考种资料经统计分析及交换值的测定,初步确定此材料是太核不育基因Tal与高秆基因连锁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以种子颜色为标记的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沿用1989年选育的硬粒小麦蓝粒标记显性不育基因单体附加臂间易位系“89-2343”(2n=29,AABB 4D^ /4E)作母本,以普通小麦4E二体附加系“小偃蓝粒”(2n=44,AABBDD 4E Ⅱ)和“7739-3”蓝粒可育株(2n=42)为父本不断回交。接着又用普通小麦白粒可育株与回交后代的蓝粒不育株杂交,测定蓝粒和白粒的育性。在10268个穗行的田间鉴定中,1997年育成普通小麦矮败蓝标型不育系“97-866”。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97-866”的遗传基础是Tal`Rht10和蓝粒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单体附加系。蓝粒不育株传递率为19.1%,白粒可育株占80.9%。据此,对蓝标型不育系的利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种间杂交培育抗干热风新种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T·aestivum)与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杂交后代进行了连续7a的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小麦、硬粒小麦间具有一定的可杂交性。正交(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结实率为24·35%,反交(硬粒小麦/普通小麦)结实率为33·33%,与品种间杂交结实率80·2%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发芽率分别为19·64%和22·06%,大部分杂交种因种子瘪瘦或败育无发芽力。(2)无论正交及反交,F1表现较大的生长繁茂性和100%不育。小孢子发育可通过四分体阶段,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细胞期,分别占82·37%和88·62%,其余为二核期败育的圆败花粉细胞。(3)普通小麦/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回交F1群体82株,育性全部恢复,后代无不育株出现。硬粒小麦/普通小麦//普通小麦回交BC1群体52株,8株表现不育,继续回交,BC2育性全部恢复。(4)对可育自交后代进行选择,获得株高45~120cm、穗长5~12·5cm、主茎穗粒数60~105粒、千粒重33~61·22g,矮秆、大穗、多小花、高千粒重的优质变异株系370个。(5)对变异后代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在自然干热风条件下进行选择,培育出319个籽粒饱满度1级、千粒重40~61·22g、高抗干热风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Ms2易位后被重新定位于4BS染色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纪凤高等 (1989)以六倍体小黑麦“鉴 4 5”(AABBRR)对4 DS携带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的“中国春”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杂交 ,经幼胚培养获杂种植株 ,并以“鉴 4 5”作轮回父本对杂交后代的不育株回交 ,育成了太谷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后又以硬粒小麦 (AABB)作轮回父本对上述太谷核不育六倍体小黑麦杂交、回交 ,育成了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由于六倍体小黑麦以及硬粒小麦无 D染色体组 ,表明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已由原所在 4 D染色体短臂易位到了 A或 B染色体组中一条未知的染色体上。Ms2易位后 ,经长期研究 ,目前尚未被正式指定到 A、B…  相似文献   

6.
小麦显性核不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出的7603A核不育类型,主要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非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间存在抑制互作效应。可产生多种特有的育性分离比例。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广泛存在着恢复系和“一次保持系”。人工制造持系无效。不育株有纯合和杂合两种基因型。纯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可获得100%的不育株;杂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产生1:1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7.
棉花核不育保持系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具有早熟遗传背景的棉花“洞A”隐性雄性不育后代中,看到部分不育株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和散粉现象。通过对散粉不育株及杂交后代散粉指数的鉴定,选育成自身有很高可育水平,其散粉指数达76%,杂交后代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的核雄性不育保持系M#-B-159。利用这种保持系繁殖的新不育系M#-A,仍具备隐性核不育的特点,所有陆地棉和海岛棉品种均是其恢复系。  相似文献   

8.
以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 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98-266.利用97-866为基础,转育成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蓝标矮败小麦,并对这8个蓝标矮败小麦的粒色和育性分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粒不育株变幅为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他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而同一轮回亲本在年份间的蓝粒不育株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同时,对蓝标型矮败小麦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用已育成的显著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10.
用8个品种(系)作轮回亲本,分别与太谷核不育(Ta_1)杂交,并各自与后代中的不育株连续回交至8代,然后分别用其中的可育株与宁82109进行正反交,得到8对同核异质的材料。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播于田间,并对19个性状进行研究。方差分析和细胞质分化指数分析细胞质效应的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细胞质在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高温条件下表现部分可育的特性,在南昌夏季以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杂合不育株作父本,与具有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HR—195、85—02、中鉴100、9311、原早7号、超丰早、R402)杂交,各杂交组合及后代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出现的不育株育性没有中间类型,败育彻底;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不会对转育后代Ms—p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转育的不育株系育性能稳定遗传。转育成功的5个不同细胞质源的显性核不育株系在株高、分蘖力、上三叶长度和角度等农艺性状都与原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用已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Tal)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13.
由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出的7603A核不育类型,主要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非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间存在抑制互作效应,可产生多种持有的育性分离比例。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广泛存在着恢复系和“一次保持系”。人工制造保持系无效。不育株有纯合和杂合两种基因型。纯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可获得100%的不育株;杂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产生1:1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14.
从具节节麦胞质的日本异质小麦“タゥネユムキ”与四川小麦品种的杂交后代中,获得了雄性全不育株。研究表明,其雄不育特性受一个显性雄不育基因和一对(或一个)部分显性雄不育基因控制。少数小麦品种能恢复其育性,但不育性还不能完全保持。  相似文献   

15.
“MS~(ch)”显性核不育基因,是内蒙古、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胡洪凯等同志发现的。原不育材料系号为“78182”,它来自“澳大利亚×吐鲁番”组合之 F_3代,雄性不育株自交结实率0.6%左右,自由授粉结实率可达70~80%。花药黄色,内含圆形饱满可染三核花粉,但花药一般不开裂、不散粉。在赤峰市农科所用此材料和400多个普通谷子品种杂交,回交后代育性分离表现为1(不育):1(可育),经多代选育育性稳定,同时筛选出一个“181~5”同型系,它本身可育,不分离,它和携带“MS~(ch)”显性基因不育株杂交,F_1育性全部是可育的。谷子花器小,手工杂交困难。在谷子三系选育中可利用“MS~(ch)”显性核不育株作为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芥菜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K121S"与多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种间杂交正反交结实性的分析,筛选可交配性较高的甘蓝型油菜亲本用于温敏核不育性的种间杂交转育研究.结果表明,正交(芥×甘)芥菜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K121S"的可交配性非常高,每杂交一朵花平均可获得8.93粒饱满种子,甘蓝型油菜则以花油8号(H8)的可交配性最好,平均每花结籽数达到10.71粒.反交(甘×芥)可交配性均较低,每杂交一朵花平均仅获得0.74粒种子;常规品种以花油6号(H6)的可交配性最好,平均每花结籽数为0.22粒;核不育系以5755A最好,平均每花结籽数为3.4粒.花油8号可作为芥×甘亲本使用,甘×芥亲本以花油6号和5755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矮败”小麦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矮变1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从小麦品种矮秆早中选出的矮秆天然突变体,是小麦重要的矮源之一。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已广泛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实践、为更有效地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我们以本院品资所贾继曾提供的矮变一号小麦为父本、核不育有北京13号等为母本进行杂交,F_1代选择矮秆不育株授以北京837等的花粉。在测交后代的5216株群体中,高秆不育的2632株,矮秆可育的2538株,高秆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农业》2008,(1):F0004-F0004
选育过程 核优1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抗逆轮回群体中分离出的优良不育株为母本,经复合杂交,后代分离出的可育株经系圃选育而成。杂交组合:太不/CA8646//CA8695/3/8131-1。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2份4E—ms小麦雄性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2003—2004年度在四川绵阳的表现。分析认为,这2份4E-ms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在四川绵阳还未达到应用程度的价值。在穗部性状及条锈病的抗性方面,都需要加以改造。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更是应该重视的改造重点。另外,如何将保持系自交后代分离产生的3种粒色籽粒(白粒、浅蓝粒、深蓝粒)进行有效分开,是其在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