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石漠化是制约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技术探析有助于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系统回顾了近30年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阶段、植被群落特征、恢复治理模式及监测评估等研究现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在1985年以前为抑制发展阶段,1985-2001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模式构建、监测评价3方面。最后提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植被修复与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心江 《农技服务》2010,27(6):788-788,791
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土层脊薄、保水保肥固土持能力差,植被恢复较为困难的特点,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造林地清理、整地、点播、植苗和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中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开展对石漠化的治理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试验以重庆市岩溶石漠化山地为研究对象,依据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结合石漠化生态恢复治理中环境造林的原则与要求,选择生物学特性表现为适应性强、阳性速生、耐旱、耐贫瘠、适合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生态恢复治理中种植的先锋植物山桐子为造林树种,具体介绍了山桐子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造林技术,从而为岩溶石漠化山地的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提供造林经验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度石漠化是石漠化类型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为探求中度石漠化植被恢复的自然障碍因子,以喀斯特中度石漠化的典型分布地——贵州省毕节市鸭池镇和梨树镇作为研究地点,以不同小生境及生境因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个生境因子进行多元相关分析及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进行重要性分析,综合探讨中度石漠化植被恢复的自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小生境中的各障碍因子及作用机理不同,影响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在不同的小生境中的主导程度不同。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容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及氮、磷素含量表现为显著相关,植株的高度主要与土壤容量、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植被恢复的主要自然障碍因子为土壤容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有机质含量、有效氮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其中土壤容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是中度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自然障碍因子,土壤容量因子是喀斯特中度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自然障碍因子。研究结果对探索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机制、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龙本楼  张继辉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5-277,286
黄平县地处我国三大生态脆弱区的西南岩溶地区的东南部,岩溶地区严重缺土、缺水,石漠化治理已迫在眉睫。该文论述了黄平县石漠化现状、形成原因,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石漠化生态治理措施,为保证岩溶地区植被顺向演替、生态逐步恢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于很多地区不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导致很多树木和植被遭受破坏,使岩溶的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使很多地方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也使石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石漠化会严重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石漠化问题,可以采取规模化的林业建设作为治理措施来有效控制石漠化,从而恢复林草植被,保护岩溶免遭破坏,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品质变化的影响,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13种不同植被典型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纤维素分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及无机磷转化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土壤的生化作用强度有明显的差异,以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通常高于外来树种为优势种的样地,青檀、鞍叶羊蹄甲、圆果化香、侧柏、青冈、任豆、阴香、吊丝竹等乡土树种可作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除植被覆盖度低的类芦样地外,以湿地松、小叶桉为优势种的样地土壤生化作用强度较低。从生态恢复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重视不同树种的优化配置及生态恢复技术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石漠化地区不同尺度立地情况下植被恢复的潜力,在立地分类基础上,依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立地类型区中,对植被恢复潜力的评价等级都存在,不能反映其差别;立地类型小区中,白云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强水平,石灰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弱水平,白云岩类型小区植被恢复潜力强于石灰岩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中,上坡位类型组处于弱水平较多,中坡位类型组处于中等水平较多,下坡位类型组处于强水平较多,植被恢复潜力上坡位最弱,下坡位最强;立地类型中,顺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强水平较多,逆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弱较多,顺向坡类型植被恢复潜力强于逆向坡类型。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该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向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用土壤脲酶活性来说明石漠化地区土壤生态恢复的状况。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植被恢复年限、植被类型、坡向有密切的关系,土壤脲酶活性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混交模式的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一植被的土壤,同一采样地点南坡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北坡。  相似文献   

10.
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群落生态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植被的群落学特征,从生活型谱、叶型谱、光照生态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谱和优势植物等群落特征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水湿条件有所改善,群落正向地带性植被—半湿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从物种多样性来看,封山育林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有很大的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稳定性增强,且破坏后修复能力增强。结果说明封山育林措施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很好措施之一。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李品荣等滇东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前后群落生态学特征比较  相似文献   

11.
贵州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且呈加剧趋势,前人研究论证植被恢复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但由于贵州自然地理属性的复杂性、生境的异质性及经济落后等原因,植被的恢复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实际提出具体对策及方法,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经营等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及植被恢复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人的干预下,喀斯特地区植被和土壤退化导致的结果。通过回顾国内外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情况,在分析喀斯特植被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基础上,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应该选择合适的树种、合适的造林方式和治理模式,分阶段人为促进封山育林,转移剩余劳动力,用可持续理论引导当地居民逐渐改变古老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修复一直是脆弱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典型代表,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为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大量典型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梯度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石漠化的14个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因子和土壤环境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4.53%和29.28%,是影响石漠化的内在主导因子.植被因子与石漠化的阶段和过程显著相关表征了石漠化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土壤环境因子表征了石漠化在空间上岩性的差异特征,是石漠化类型的表现指标.图6表2参9  相似文献   

15.
16.
菌根桑能与石漠化地区贫瘠、干旱等主要生态障碍相耦合,有利于减轻贫瘠干旱胁迫,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的一种新的有效措施。在综述丛枝菌根真菌的结构、生理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石漠化恢复过程中菌根桑的可利用性以及在调查桑树根系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筛选优良抗性菌株、丛枝菌根真菌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桑树的共生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前期研究工作,旨在从全新的角度探讨菌根桑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对策以及为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奠定基础,从而保证菌根桑在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为基础,介绍了广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综述了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程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变化原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石漠化防治的林业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成果,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不合理干扰活动和喀斯特山区特有的脆弱生态环境所致。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并提出了现有条件下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治理石漠化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