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利益两方政府与农户的博弈模型,考虑预期收益倾向对政府策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分析农户在流转与征收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及政府在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策略选择,推导政府执法行为和宏观决策选择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农户的行为建立在自身收益最大化基础上,保证农户合法流转土地的途径就是保障农户的收益,因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亟待规范,为达到政府与农户的利益均衡,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集体土地征收规模越来越大,由土地征收补偿产生的纠纷日益激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让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鲜有涉及土地征收补偿范围的问题。集体土地征收不应再局限于补偿集体土地所有权,要根据集体土地的不同类型确定各自的征收补偿范围,除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补偿之外,农用地征收要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征收需对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进行补偿,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征收需要补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3.
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一)流转周期无保障,不利于土地流转土地的转包周期短且无保障,一般期限为1年。一些行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甚至没有明确具体的流转期,无法保障规模化经营者的长期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村民袁某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同村村民熊某后反悔,双方协商无果,几十年的老邻居对簿公堂。近日,河北省秭归县人民法院郭家坝法庭调解了这起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2002年,袁某将自己承包的荒山经营权转包给同村村民熊某经营,双方签订书面协议,约定转包期限至2028年,  相似文献   

5.
李凤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05-19506
分析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权缺失的主要表现,体现在现行立法在农地征收中未对农地承包经营权设立单独的补偿项目;在征地补偿中缺乏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和间接收益损失的补偿;对流转权利的不合理限制妨碍了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的实现。提出了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权的对策:应当在农地征收中设立农地承包经营权单独补偿项目;在征收补偿中包括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和间接收益损失的补偿;取消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利的不合理限制。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农委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农地流转后土地性质和用途、流转期限、收益、程序等方面,对农村承包地流转做出规定,并针对近年来土地价格日渐上涨的实际情况特别提出,凡是流转期限超过5年的,应当建立价格调整机制,在流转合同中明确约定调整时限和幅度。分时段确定流转价格,避免农民因土地价格的增值而吃亏。  相似文献   

7.
《陕西农业科学》2008,54(4):131-131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6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扣缴。”第58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的,应当退还。”  相似文献   

8.
寻求城市非农建设用地的合理扩张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核心问题。运用马尔柯夫和最优化理论,以柳州市为例,将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的趋势预测与系统优化下的非农建设用地扩张控制(目标预测)比较,探讨在多目标约束下,柳州市及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控制的规模和方向。模型演绎表明: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的趋势预测与目标预测有比较大的差异,为实现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的控制目标应控制耕地和农用地转用,实行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  相似文献   

9.
为贵州省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参考,运用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对贵州省9个县(区、市)进行实地调研,对流转收益的分配现状及农民对收益分配的意愿进行调查,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目前贵州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以规模小、时间短的农户自发流转为主,流转收益主要归土地使用权主体所有;由于缺乏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定价机制,流转价格难以规范,农民权益难以保障,部分地区已有的流转管理办法中村集体和农户直接获得的流转收益少。建议:赋予村集体更多权能,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合理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益分配比例,扩宽流转收益用途范围。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市农委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农地流转后土地性质和用途、流转期限、收益、程序等方面,对农村承包地流转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城市化引发的征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在征地过程中暴露出我国现行征地制度的种种弊端。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从明确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征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长沙市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建成区面积变化总体特征、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以及城市扩展形式3个方面对长沙市2000~2008年用地扩展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是长沙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的房地产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摸清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总体状况,揭示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冗余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徐州市法定耕地内(LF,10.25%)、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BF,7.30%)、两区划定范围内(FF,2.67%)非粮化率呈依次递减态势,城区非粮化率高于远郊;非粮化面积超过500 hm2的乡镇为6个,分布于远郊南部和西北角,但非粮化率则从中心向远郊递减扩散。非粮化率在FF范围内存在2个高-高集聚区,不同于LF和BF,城区周边明显高于其他区域;RDA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变量解释了91.85%的非粮化面积特征向量的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包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非农业收入和农业机械劳动力分别是城区与远郊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率总体不高,以菜地占用为主,但不同范围、不同区位非粮化率差异明显,必须高度重视并谨慎对待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规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管理重要依据。基于1986、2000和2015年3期TM/OLI遥感影像,采用GIS方法分析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阶段差异性显著;(2)于洪区、苏家屯区、浑南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2000年和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具有异速性和区域差异性;(3)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后降,在12 km呈峰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郊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利用多种数据源获取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显示不同的特征:1990—1995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1995—2000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也有所恢复;2000—2006年,建设用地发展重点由建成区转移到远郊区县,建设用地又有所增长。同时从空间角度分析建成区空间分布变化、高速公路周边5 km范围内城市扩张强度变化,揭示了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的空间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探究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运用脱钩分析模型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分析,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1—2015年,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以弱脱钩状态为主,脱钩关系整体较为合理,经济增长对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在空间上,各地市(州)脱钩关系地域差异性显著,主要划分为脱钩理想型城市(辽源市和白山市)、脱钩基本理想型城市(长春市、通化市、松原市、白城市和延边州)和脱钩不理想型城市(吉林市和四平市)。3)基本理想型城市逐渐趋向理想状态,而不理想型城市与理想状态差距较大。最后从加强建设用地供地管理、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理想脱钩,以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变化率突出,分别为1.98%和1.21%。2)网格分析显示,由城镇化推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在1999—2009年间表现突出,在西南部区域呈现集中爆发态势。3)顺义区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由西南向中西部区域推进的空间特征,其城镇化进程带有明显的"摊大饼"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建设扩张与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合肥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以景观指数为基础解析1995—2016年合肥市景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反映建设用地与耕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的景观梯度及其动态度,研究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合肥市城市化进程致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5.68%,超过18.41%耕地流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复杂化,城市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近20年间城区以旧城区为中心持续向四周扩展,2005年之前主要往西南方向扩展,对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之后南部、北部扩展幅度较大,南、北部郊区的快速建设影响着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0年之后外围城镇扩展速度增加,致使城区外围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城市扩张致使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持续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空间转移矩阵、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基于1990和2008年2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对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外,黄淮海平原区的其他地类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分区具有一定规律性,城镇用地的动态度最大,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3)各地类的相互转化中,耕地向其他地类转化是主要的转化方式,快速下降区最为突出。耕地是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来源;4)水田动态度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呈负相关,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动态度与之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扩张对地下水位下降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建议在不同地下水位下降程度区域内,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进行适宜的调整、优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