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茄子ER300抗青枯病遗传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茄子品系ER300的抗青枯病遗传机理,加速茄子抗青枯病育种进程,以抗青枯病茄子品系ER300和感青枯病品系064(北京六叶茄)杂交,F1代群体表现抗病,F2代群体出现抗性分离,经卡方测验,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规律.用感病品系064作轮回亲本的BC-P2代群体出现抗性分离,经卡方测验,抗感分离比例符合1:1规律,说明其抗性遗传为完全显性遗传,且符合1对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利用其与其他品系配组选育出了中国第一个F1代抗病砧木金刚茄砧.  相似文献   

2.
曾莉  刘颖圣  徐小万 《农学学报》2023,13(11):55-59
为研究赏食兼用型辣椒花瓣和果实紫色性状遗传机制,以白辣观赏椒F7和紫辣观赏椒F8作亲本,构建6个世代群体(P1、P2、F1、F2、BC1、BC2),采用目测法分析6个世代群体的花色、青熟期果色性状,研究辣椒花瓣和果实紫色性状遗传规律。结果显示,F1代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均表现为紫色,说明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的紫色对白色均为显性,F2代分离群体紫色和白色都符合孟德尔3:1的分离比例,表明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紫色花瓣性状各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BC1代分离群体紫色和白色都符合1:1的分离比例;BC2代辣椒花色和果色均表现为紫色,但有颜色深浅的区别,表明控制辣椒花瓣和青熟期果实紫色的基因具有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黑粒小麦种皮颜色的遗传特性,以普通小麦苏2051与郑麦9023杂交组合中筛选获得的种皮颜色为深紫色的突变体小麦品系宁0726为材料,分别与3个红粒小麦和2个白粒小麦配制了10个正反交组合,观察F1、F2及F2∶3代种皮颜色,并分析其遗传。结果显示,小麦种皮紫色性状表现为母性影响,由细胞核基因所决定,紫色对红色和白色呈显性。宁0726与红粒及白粒小麦杂交的F2∶3代种皮颜色,均符合9(紫):7(红或白)分离规律,说明紫色种皮受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同一组合的F2∶3代各紫粒单株间紫色有深浅之分,说明这2对显性互补基因还具有剂量效应。利用黑粒小麦与红粒或白粒小麦品种间杂交,可以创制黑粒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对比铁线莲Clematis杂交亲本与杂交一代(F1)之间表型性状的差异,探究铁线莲杂交的遗传变异规律。  方法  以6个铁线莲品种为亲本,开展了4个杂交组合试验,对F1代的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F1代的花期与双亲相比出现分离,但多介于亲本之间。②F1代花色发生广泛分离,紫罗兰色的遗传力高于红紫色以及复色紫罗兰色和紫色,白色相对于红紫色为相对隐性性状;F1代的花药颜色未发生分离,黄色花药对于粉红色和红色花药为相对显性性状。③F1代的萼片宽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表现出超亲性状,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111%、114%和119%;F1代的花梗长度、花直径、萼片长宽比及叶片长宽比均小于双亲,后代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85%、89%、91%和82%;F1代的萼片长度和节间距变化不明显,总平均值分别为中亲值的98%和102%。④花部5个数量性状和叶片4个数量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最高为0.940,趋于连锁遗传。  结论  F1代的大部分表型性状(除花药颜色外)都发生了变异,仅有萼片长度和节间距表现出偏母性遗传的特点,萼片宽度表现为偏父性遗传,花期、花色、花药颜色、花梗长度、花直径、萼片长宽比、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长宽比等9个性状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倾向。图1表7参24  相似文献   

5.
在油菜育种过程中往往会应用到一些指示性状,旨在研究甘蓝型油菜心叶颜色遗传规律、筛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通过遗传分析可知:甘蓝型油菜的紫色心叶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心叶紫色对心叶绿色呈显性。用心叶紫色甘蓝型油菜、心叶绿色甘蓝型油菜构建F2、BC1分离群体,通过AFLP、BSA相结合的方法共从512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到6个与心叶紫色连锁的AFLP标记。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薏苡总苞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为薏苡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经多年单株提纯的6个薏苡品系为亲本共配制6个杂交组合,观测其F1代和F2代群体总苞的颜色、质地、喙和纵长条纹等4个性状,并通过χ2检验揭示4个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结果]黄白色(♀)×黑(褐)色(♂)的5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总苞颜色均为黑(褐)色,与父本相同;分别以总苞有喙、甲壳质、有纵长条纹的品系为母本,总苞无喙、珐琅质、无纵长条纹(CL91)为父本的5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均表现为总苞有喙、珐琅质、无纵长条纹;1个双亲均为总苞有喙、甲壳质、有纵长条纹组合F1代植株总苞表现为有喙、甲壳质、有纵长条纹.说明有喙相对于无喙为显性,珐琅质相对于甲壳质为显性,有纵长条纹相对于无纵长条纹为隐性.在F2代植株中,总苞颜色黑(褐)色和黄白色的分离比为15:1或3:1,说明薏苡总苞颜色在不同遗传背景 中的遗传方式不尽相同,表现为2对等位基因的显性重叠效应遗传和单基因显性遗传2种方式;有喙和无喙的的分离比为3:1或9:7,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和2对显性互补基因遗传2种方式;"无"或"有"总苞纵长条纹与总苞质地的珐琅质和甲壳质的分离表现一致,且纵长条纹总是伴随着甲壳质总苞而出现,总苞珐琅质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纵长条纹表现为单基因隐性遗传.薏苡总苞质地、喙和纵长条纹在不同遗传背景 下均表现出偏分离现象.[结论]薏苡总苞颜色、质地、喙和纵长条纹的遗传受1~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具有基因互作、基因重叠及偏分离遗传特点,可作为薏苡遗传改良的重要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7.
对以朱顶红‘蒙特布朗’为母本的4个杂交组合和1个自交组合产生的F1代的花冠、花葶高度、花色、花形和抗性5个性状进行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朱顶红F1代的花冠和花葶高的平均值,均较中亲值明显下降;朱顶红F1代花色遗传特点表明,白色和粉/白色等浅色品种遗传能力较强,红色为亲本的F1代花色分离广泛;朱顶红花形重瓣对单瓣表现为显性遗传;朱顶红F1代抗性表现出杂种优势,其抗性普遍较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萝卜裂叶性状的遗传特点,开发与裂叶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以萝卜“武 青一号”作为母本,“新洲花叶”作为父本杂交得到 F1,将 F1 分别套袋自交和回交,产生 F2 和 BC1,探讨裂 叶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F1 植株叶型表现为裂叶,BC1(F1ד武青一号”)和 F2 中叶全裂与叶浅裂的植 株分离比分别符合 1∶1 和 3∶1,说明萝卜叶缘裂刻的表型符合显性基因遗传模式,萝卜叶缘缺裂受单个遗传位 点控制。利用 BSA 与 AFLP 技术相结合筛选与萝卜叶缘裂刻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制备的 SCAR 标记引物 HY-18 与萝卜叶缘裂刻基因紧密连锁,其遗传距离为 3.32 cM。【结论】上述标记的获得为萝卜裂叶性状的分 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裂叶基因的克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窄叶桃与普通叶片桃杂交子代(F1)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以窄叶桃品系BYDOP7029、普通叶片桃金霞油蟠和湖景蜜露及BYDOP7029×金霞油蟠和湖景蜜露×BYDOP7029 2个组合的F1代幼苗为试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F,代群体叶片性状分离比例符合1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2个组合单株间叶片性状有广...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显性紫色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色稻与“84-15”、显性矮秆、A67、高梁稻及HDAR001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紫色性状在5个杂交F1代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显性,且HDAR001×紫色稻F1代出现0-40%的绿苗,经去雄结实和胚胎学观察发现低频率的早发胚类型;F2代苗期与抽穗期叶片紫绿分离比例明显不同,说明紫色性状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阶段发育特点;F2代抽穗期叶片紫色基因的遗传服紫9(紫):7(绿)的两对互补基因的分离模式,且F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地区越冬露地栽培条件下,对6个观赏型羽衣甘蓝新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及其主要园艺性状进行观察评价。结果表明:6个羽衣甘蓝新品系间的自交不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OK-2、OK-5和OK-6的自交亲和性较高,而OK-1、OK-3和OK-4的自交不亲和性较高。尤其OK-4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仅为1.87,而蕾期自交亲和指数高达35.14,是羽衣甘蓝优良自交不亲和新品系;其次,OK-1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为2.82,自交不亲和性也较突出。6个新品系的株型、叶型及叶色各具特色,且抗寒性和综合抗病性较强,均能在上海地区安全越冬。其中,OK-1和OK-4的综合抗逆性最强,叶色也最为鲜艳独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新品系。  相似文献   

12.
"志远"是以东方百合杂交系品种索邦为母本、西伯利亚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百合新品种。株高约105 cm,茎绿色,茎粗0.7 cm;单株叶片数39枚,叶片长约13 cm,宽约7 cm;花朵向上开放,花径约24 cm,花粉色,花瓣上有红色斑点和乳突,花瓣边缘波浪状,具香味;蒴果长椭圆形;鳞茎粉白色;瓶插期18 d。生育期102 d。植株生长健壮,抗逆性强,耐弱光,观赏性好,适于保护地栽培,应用前景广阔。2011年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办公室备案。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盐胁迫对羽衣甘蓝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明确种子萌发期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本试验以羽衣甘蓝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0、40、80、120、160、200mmol/l)和NaHCO(3 0、20、30、40、50、60mmol/l)对种子萌发胁迫的作用。结果表明:1、2 种盐胁迫处理下,羽衣甘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指标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2、高浓度的NaHCO3盐溶液对羽衣甘蓝种子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较NaCL 盐溶液显著;3、2 种盐  相似文献   

14.
 对大麦突变品系 2 98113的白化颖壳和旗叶紫耳 2个色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化颖壳性状和旗叶紫耳性状都属细胞核遗传 ,前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后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 ,而且两者是独立遗传的。此外 ,试验中还发现分离群体中所有白壳植株的叶鞘基部都为白色 ,绿壳植株的叶鞘基部均为淡绿色 ,未出现重组类型。由此推知 ,白色叶鞘基部性状可能是白化颖壳基因一因多效的表现 ,也可能这 2个性状是紧密连锁的。  相似文献   

15.
以8个T7代的棉花35SP-rolB转基因系为材料,通过提取转基因株系及对照植株叶片总DNA和总RNA,对各个转基因株系分别进行PCR检测和Northern杂交,研究转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和转录稳定性.结果表明,35SP-rolB目的基因和NPT Ⅱ选择标记基因在经过对转基因系的连续多代定向选择后,在各个转基因系基因组中都...  相似文献   

16.
巨麦6号抗叶锈病基因的推导和分子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麦6号在田间表现出很好的抗叶锈性,鉴定其抗叶锈病基因对小麦抗叶锈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麦苗期对36个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对照品种和巨麦6号接种15个中国小麦叶锈菌小种进行抗叶锈病鉴定,推导巨麦6号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以巨麦6号为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郑州5389进行杂交、自交获得F1、F2代群体,苗期利用叶锈菌小种FHBQ接种F2代群体进行抗叶锈病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巨麦6号中可能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Lr1,其抗叶锈性由1对显性的抗病基因控制。利用与Lr1共分离的STS标记WR003进一步检测F2单株DNA,结果显示,该标记与抗叶锈病基因共分离,进一步证实巨麦6号携带已知抗叶锈病基因Lr1。  相似文献   

17.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acephala)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克隆得到羽衣甘蓝β-胡萝卜素羟化酶的cDNA全长,命名为BoBCH(GenBank登录号为MH016242)。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长906 bp,编码301个氨基酸,分子量33.8 ku,理论等电点为9.67。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BoBCH属于FA_hydroxylase蛋白超家族。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羽衣甘蓝与结球甘蓝处于同一分支,其亲缘关系最近。TMHMM和Wolf-Psort进行跨膜区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oBCH蛋白有4个跨膜区域,可能定位于叶绿体中发挥作用。qRT-PCR检测结果表明,BoBCH在紫叶羽衣甘蓝DH系D07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茎次之,根中表达量最低;不同发育时期的检测结果表明,BoBCH在观赏期叶片中表达最高,在幼苗期和莲座期表达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美化城市及开发利用北京地区乡土观赏植物,在调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园林观赏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共有13属22种,其中黄芩属(Scutellaria L)、青兰属(Dracoce phalum L.)的观赏价值较高。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形独特,花期从春天至秋天皆有,花色有白色、粉红色、淡紫色及紫色等,株型有高有低,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都很高,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两系杂交稻稻曲病抗性遗传特征。[方法]该研究选用中感稻曲病两系不育系33s和30个感病恢复系及23个抗病恢复系配组,分别鉴定了杂交组合和对应亲本的抗性水平。[结果]30个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均感病:23个抗病恢复系所配组合抗性遗传有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其中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占8730%。杂种F1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单穗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对应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两系杂交水稻抗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Chinese wheat line Yu 356-9 exhibits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order to decipher the genetic base of resistance in Yu 356-9, gene postulation, inheritance analyses, and chromosome linkage mapping were carried out. Gene postulation completed using 15 leaf rust pathotypes and 36 isogenic lines indicated that Yu 356-9 was resistant to all pathotypes tested. F1 and F2 plants from the cross Yu 356-9(resistant)/Zhengzhou 5389(susceptible) were tested with leaf rust pathotype "FHNQ" in the greenhouse. Results indicated a 3:1 segregation ratio, indicative of the presence of a single dominant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 in Yu 356-9 which was temporarily designated as Lr Yu. Bulk segregant analysis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ays were used to map Lr Yu. Five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markers on chromosome 2BS were found closely linked to Lr Yu. Among these markers, Xwmc770 is the most closely linked, with a genetic distance of 5.7 c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