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孤本保护与数字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对中医药古籍孤本进行保护和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中医药古籍孤本数字化建设的内容、数据库检索功能的实现以及共建共享等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医药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高素质的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应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对1949-200529种中医疫病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了中医疫病文献研究热点、方向变化以及疫病文献的时空分布特点,疫病的主要治则与方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效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采用Excel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并运用于2008-2010年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效率评价。  相似文献   

5.
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在中医药文献信息利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教学、科研人员应从字词检索、古籍检索、中文期刊文献检索、外文期刊文献检索等方面着手,尽快掌握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的主要方法,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10年来有关慢性肾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文献报道,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供临床治疗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就数据库分类检索途径实际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讨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医类目设置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2009年的164篇中医药博士学位论文的外文引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外文引文的类型、数量、期刊被引年代分布、学科专业分布、语种分布、外文期刊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此了解中医药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需求的特点和规律,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提供指南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服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文献及数据库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服务地方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回顾了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TPI平台,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收集目标文献,建成了《内经》心理医学知识数据库,为教学、科研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专题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中医药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药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以CBMdisc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7-2005年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的总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旨在揭示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科技论文产出现状和分布规律,进而了解全国同类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地位,为领导决策,也为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拓宽思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福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探讨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五个结合的发展原则,提出建设福州市中药材八大药源基地,建设产地市场与批发市场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发展以加工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能力提升为重点的加工体系,完善以科技平台、推广平台、培训平台为主体的科技支撑体系,并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合作交流、智力支撑与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福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的研发可能是中药朝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纳米中药的特点、研究现状、制备、应用及国外药物的纳米化方法中药上应用的可能性,并对中药纳米化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政府一系列大力扶持中医药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春风下,随着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深入和健康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学术传承与创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秉持着开放与包容的原则,中医治未病的学术发展要做到中医学科内部相互融合、中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学术与产业等三方面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医药信息部门研制开发的59个主要科学数据库的特色分析,结合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指出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湖南省各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技术的培训需求。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湖南省4所中医医院851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8项中医护理技术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分别是穴位敷贴(703/851,82.61%)、耳穴贴压(696/851,81.79%)、穴位注射(672/851,78.97%);麦粒灸的开展率最低(102/851,11.16%);16项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开展较多的分别是火疗法(351/851,41.25%)、足底按摩(185/851,21.74%)、梅花针(166/851,19.51%);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培训需求率分别为98.94%(842/851)和97.53%(830/851)。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还有一定局限性,但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继续教育需求迫切、强烈。建立易于护理人员接受、切实可行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模式,对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344例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的问卷调查,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体质分布的特点及其精液质量、睾丸大小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分析常见病因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方法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对344例不育男性进行体质辨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思路。结果 344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平和体质占17.4%,单一偏颇体质(为一种偏颇体质者)占25.6%,混合偏颇体质占57.0%。总体体质类型前10位依次为平和质(17.4%)、湿热痰湿质(14.2%)、阳虚气虚质(9.59%)、湿热质(8.43%)、阳虚痰湿质(6.69%)、痰湿质(5.81%)、气虚湿热质(5.81%)、气虚质(4.94%)、阳虚质(4.36%)、气郁气虚质(3.49%)。结论 从单一体质类型看除平和质外,湿热质和气虚质是不育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复合类型中,虽然各复合型相对分散,但仍然表现以湿热复合类为主要特征,而阳虚、气虚、痰湿复合类次之的分布特征;而总体阴虚质、特禀质、血瘀质及其复合类都很少见;不育症患者不同睾丸体积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湖南省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素之间相关性。方法 对156例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证素分类辨证分析。冠脉病变程度以狭窄程度表示,病变积分以Gensini积分计算,心功能分级采用Killip分级。结果 各证素组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浊 > 阴虚 > 血瘀 > 气虚 > 热蕴,各组间冠脉病变程度与证素无明显相关性,各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各组Gensini积分气虚组病变积分较其他组高。结论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以痰浊为主要证素,但含有气虚证素的早发冠心病一般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长沙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于长沙地区工薪阶层的体检人群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抽样调查。结果 1.NAFLD的中医体质分布如下:(1)第一体质构成比:平和质42.9%、痰湿质17.1%、湿热质10.2%、阳虚质9.9%、气虚质6.2%、阴虚质6.0%、气郁质4.5%、血瘀质1.9%、特禀质1.3%;(2)不同性别、年龄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比不一(P<0.01);2.NAFLD主要中医体质与生活方式存在相关性:(1)痰湿质中保护因素:睡眠较好(Exp(β)=0.432,P=0.023);危险因素:很少运动(Exp(β)=2.524,P<0.01);(2)湿热质中保护因素:偶吸烟(Exp(β)=0.326,P=0.003)、不饮酒(Exp(β)=0.266,P<0.01)、偶饮酒(Exp(β)=0.487,P=0.011)、清淡饮食(Exp(β)=0.105,P=0.002);(3)阳虚质中保护因素:睡眠较好(Exp(β)=0.318,P=0.01);危险因素:很少运动(Exp(β)=4.378,P<0.01)。结论 1.长沙地区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存在兼夹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NAFL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不同。2.NAFLD中医体质与饮食、烟酒、睡眠、运动关系密切,其中很少运动是体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1)痰湿质以偏咸及肉荤饮食、常饮酒、常失眠、很少运动为主;其中睡眠较好为保护因素,很少运动为危险因素;(2)湿热质以辛辣饮食、嗜烟酒、很少运动为主;其中少烟酒、清淡饮食为保护因素;(3)阳虚质以清淡饮食、常失眠为主;其中很少运动为危险因素,睡眠较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