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退化雷竹林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位调查方法研究林地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退化雷竹林林分结构不合理,立竹密度过大,立竹平均胸径偏小;退化雷竹林各年龄立竹的器官平均含水率较生长正常雷竹林的高;退化雷竹林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比例最高,枝、叶生物量比例分别是秆生物量比例的23.10%、27.32%,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加,秆生物量比例下降,枝、叶生物量比例提高;退化雷竹林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下降,是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9.49%;退化雷竹林秆、枝、叶和地上部分总的相对生物量显著降低,分别为生长正常雷竹林的67.53%、55.26%、58.62%、63.7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采伐强度时毛竹林分质量的影响。[方法]在赤水河下游选择经营制度、立地条件与林分质量相对一致的毛竹林,分别按重度和生产性采伐毛竹林设置固定样地,调查分析2种采伐强度对毛竹林分质量的影响。[结果]2种采伐强度下,毛竹林平均胸径、平均立竹度、年龄结构、立竹整齐度、立竹均匀度差异显著,生产性采伐林平均年龄、平均胸径、立竹全高、枝下高、秆重、枝叶重分别高出重度采伐林48.27%、19.12%、18.30%、26.35%、45.31%、19.56%,2种采伐强度下毛竹林不同径级与高度段株数、不同年龄的平均胸径与株数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不同采伐强度对毛竹林分质量影响显著,生产性采伐的毛竹林材质量优于重度采伐林,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天然林自然整枝规律,确定表征自然整枝指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为森林抚育、优化林分结构、促进自然整枝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中幼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为对象,利用32块样地共1 279株立木实测数据,以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作为自然整枝指标同林木和林分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结构林分自然整枝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自然整枝的主要因子。  结果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平均值分别为4.8 m、46.4%、2.8 m、25.2%、1.4 m。不同密度和聚集系数的林分自然整枝差异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林木胸径、林木树高、林木冠幅、林木年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树高、林分密度、聚集系数等因子影响自然整枝。除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以外,其他4个自然整枝指标均受多个因子的影响,但各因子所影响的指标不完全一致。其中,林分密度和聚集系数同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等3个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他因子同自然整枝指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木树高、林木年龄、林分平均树高和林分平均胸径是影响自然整枝的主要因子。其中,活枝下高主要受林木树高和年龄影响,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主要受林木年龄影响,死枝下高主要受林分平均树高影响,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主要受林分平均胸径和林木树高影响。  结论  林木树高和年龄、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4个因子为自然整枝的主要影响因子。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等4个指标能较好地表征自然整枝。其中,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主要受林木因子影响,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死枝下高主要受林分因子影响。林分生长越好,越能促进自然整枝,但对死枝脱落速度无促进作用。林分密度和聚集系数的增加,不仅促进自然整枝,而且能够加速死枝的脱落。表5参26  相似文献   

4.
黄大勇  徐振国  李立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08-15309,15326
[目的]预测麻竹林分结构特征与产量。[方法]通过充分调查麻竹林分结构,对麻竹的产量预测,探讨不同留竹量对麻竹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优的留竹方式。[结果]麻竹林中胸径整齐度差异显著,立竹密度与立竹胸径差异不显著;同一林分内的不同样地立竹胸径差异不显著;不同麻竹林分类型立竹整齐度差异性显著,立竹均匀度差异不显著。[结论]麻竹产量与胸径之间最优的方程为:y=0.14x2.32,相关系数0.98;麻竹在留2株母竹时,获得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茶秆竹林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生物量、密度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D和 N单独作用时 ,林分的最佳密度为 1 843 5株 /hm2 ,平均胸径为 5.73 cm.生产弹性系数 EP<0 ,说明现存竹林密度 N=1 981 5株 /hm2偏大 .立竹密度与胸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N和 D分别介于 1 5750~ 2 0 2 50株 /hm2 和 4.5~ 6 .5cm时 ,茶秆竹的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  相似文献   

6.
退化低丘红壤新造毛竹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的促进生长提供科学依据为目标,在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和生态构件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采用定位调查方法研究立竹年龄、径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和生物量各组分间关系及其特征生态构件因子,结果表明:立竹胸径与竹林其它生态构件因子间呈极显著相关,与立竹度是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竹龄对竹林地上各器官含水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龄立竹竹秆、竹枝含水率较1龄立竹分别下降10.3%、9.4%,3龄始趋于相对稳定。2龄叶含水率较1龄叶含水率降低24.6%,相同叶龄竹叶含水率差异不显著。低丘红壤区新造毛竹林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径级呈一致性增长趋势,各组分生物量构成比例随径级无显著变化,大小顺序与其它土壤类型的毛竹林趋于一致,为竹材>竹枝>竹叶,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竹林立竹平均胸径的差异。易于测量的立竹胸径与全竹干质量、竹材干质量显著相关,可作为毛竹林地上生物量分析的特征生态构件因子。  相似文献   

7.
毛竹林分密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本文研究了福建毛竹最适宜区,一般经营不钩梢的竹林立竹密度对毛竹林平均胸径、竹高、枝下高、单株杆重,重量蓄积以及新竹产量等所产生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立竹密度与上述竹林结构因子存在非线性函数关系。在一般经营管理条件下,立竹密度2700~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广西国有博白林场14年生湿加松进行采脂密度试验,分析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对湿加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不同密度之间生长和产脂量存在较大差异,立地条件对生长及产脂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不同的保留密度试验中,胸径和枝下高的密度效应最明显,树高次之;林分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与树高则是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保留密度为1 125株/hm2林分蓄积最大;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产脂量的差异显著,单株产脂量随胸径增加而增加,林分产脂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900株/hm2密度产脂量最大;综合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松脂产量,林分密度900~1 12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夏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145-146
研究经营茶秆竹笋竹两用林合理的经营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9000~13500株/hm2密度范围内,新竹平均胸径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在7500~12000株/hm2密度下,新竹平均竹高随着密度增大而增高。产材量受到平均胸径大小与立竹数量多寡的双重影响。从培育茶秆竹笋竹两用林经营目的综合分析,茶秆竹以笋竹两用林为经营方向,合理经营密度以9000~10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江西毛竹表型特征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研究江西省17个天然毛竹林种群(Ⅲ度竹)的胸径、全株杆鲜重、全株枝叶鲜重、杆长、全杆节数、枝下节数、枝盘数、枝下高、叶长和叶宽、叶片长宽比、胸径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竹材含水率等表型特征.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株秆鲜重、秆长、枝下节数、枝下高、胸径处壁厚、竹腔径呈现随经度而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纬度、海拔无关;胸径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枝盘数呈现随海拔而变化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笋用雷竹林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规律与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雷竹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母竹引种后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与母竹距离有随着母竹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新立竹数目与新立竹年龄(相对母竹而言)之间及新立竹与母竹平均距离之间均存在函数关系。雷竹引种后各年间新立竹数目、胸径、树高、枝下高及新立竹与母竹距离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年龄对雷竹林分平均单株枝重、枝长、叶数/枝、叶重/枝、叶面积的影响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钩梢处理对平均均叶数/枝、平均叶重/枝及平均单株枝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或极显著性水平。雷竹株数按径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雷竹冠幅、胸径、树高及枝下高等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根据雷竹鞭侧芽分化为岔鞭规律以及新立竹年龄与母竹距离的关系可以确定雷竹初植密度,由树冠重叠系数及其平均径阶决定笋用雷竹林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人工幼林密度与个体生长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孟家岗的樟予松密度试验样地定期观测和集中调查材料为基础,对林分密度与林木个体生长和形质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a以下的幼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林分密度越大,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小,轮枝内枝数越少;林分密度越小,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冠长、冠幅、枝直径、枝长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越大,轮枝内枝数越多。但是林分密度与不同生长级林木平均直径、平均高、冠长、冠幅、轮枝内枝数、枝直径、枝长和平均单株材积的关系比较复杂。总的来看,密度对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因林木生长级的增大而减少,因林木生长级的降低而增大。密度对上层木的树高、冠长、冠幅、树冠上层枝直径和枝长等的影响比较小;而对林木直径和单株材积,即使是上层木,影响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测定福建明溪县不同密度观赏型南方红豆杉人工林幼树的生长指标和形态指标,研究其生长及形态学特征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林分的幼树在冠长、冠幅、地径、枝下高、侧枝数量等树冠特征性状和圆满度、枝叶浓密度等观赏性状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树高及叶色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分布格局有着显著影响,对不同器官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比等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单株不同器官生物量和叶枝干等器官生物量分配比,根生物量分配比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均随林分密度增加而降低。林分密度对1级侧枝分枝角、1级侧枝数量、1级侧枝密度及平均长度有着显著影响,且随着林分密度增加而下降,幼树树冠对林分密度有着显著可塑性响应,表现出强烈的可塑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林早期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京山县太子山林场管理局马尾松无性系嫁接种子园半同胞8年生子代林为研究对象,在对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材积等生长因子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半同胞家系林木各生长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显示马尾松半同胞家系林木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8年生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力分别为0.7436、0.6055和0.6500;采用20%的入选率时,筛选出5个优良半同胞家系且入选半同胞家系的材积、树高和胸径遗传增益分别为51.34%、17.45%和22.19%.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永寿县马莲滩林场22年生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林分密度具有明显差异的2组侧柏人工林的树冠二维特征,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的合理修枝抚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平均冠幅和平均活枝下高均以密度较小林分(2 080~2 120株·hm-2)大于密度较大林分(3 560~3 760株·hm-2),而平均冠长和平均冠长率均以密度较大林分较大;2) 不同密度的侧柏人工林中,相同径阶和相同树高组林木的活枝下高、冠长和冠长率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冠幅只在3 m树高组具有显著差异。表明林分密度对林木冠幅、活枝下高、冠长和冠长率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对于不同密度的侧柏人工林应采取不同的修枝强度进行人工抚育。  相似文献   

16.
以赣县3种不同施肥处理及不施肥对照的硬头黄竹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和测定其单丛分株数、立竹年龄结构和生物量,研究施肥对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提高硬头黄竹林的立竹数量和地上部分群体生物量。与对照相比,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处理立竹数分别增加了26.33、20.50株·丛-1和8.5株·丛-1,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9.24、22.92 g·株-1和162.63 g·株-1;不同处理单丛生物量表现为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复合肥>CK。矿渣肥肥效时间较长,1 a竹所占比例比CK提高了5.31%,而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对竹林年龄组成的调节作用较弱。复合肥处理分别对3 a秆、2 a枝和1 a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矿渣肥分别对2 a秆和3 a枝、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年龄和不同构件间差异均显著(P<0.05)。随着年龄和竹高的增加,秆生物量的增加速率最大,其次分别为叶和枝。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中,秆生物量占的比例最大,叶的生物量次之,略大于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因此,在硬头黄竹林的经营管理中,除了进行施肥外,还应合理采伐,使竹林保持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预测黄竹人工林林分结构与产量。[方法]以广西田东县黄竹人工林为调查对象,通过采伐老竹、每竹检尺、单株称重,分析单株竹秆鲜重与胸径、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5年生林分立竹量9 779株/hm2,竹材鲜重18.1~32.7 t/hm2,平均23.5 t/hm2,立竹平均胸径3.9 cm,平均高度7.7 m。单株竹秆鲜重(W)与胸径(D)、高度(H)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135DH+0.001(DH)2,R2=0.969;单株鲜重与胸径的最优回归方程为W=-0.153D+0.325D2,R2=0.955。[结论]在竹林生产经营中可利用胸径、高度及采伐株数进行竹林产量预测,在竹子高度测定困难时,也可利用胸径和采伐株数进行测产。  相似文献   

18.
陈培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20-5421
[目的]探讨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方法]采用成对对比设计,研究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的生长效果。[结果]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依次为26.05 cm、19.12 m、0.444 7 m3、6.49 m,分别是纯林的130.4%、111.6%、180.5%、119.1%。10年生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分别为6.86 cm、6.57 m、0.013 3m3、2.73 m。混交林林分蓄积是纯林的96.8%,但马尾松已到成熟期,细柄阿丁枫将进入速生期,混交林的林分蓄积将超过纯林。[结论]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改善了林分结构,种间关系协调,使马尾松纯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林遗传增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京山县太子山林场管理局马尾松实生种子园子代半同胞家系16年生林分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材积等生长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半同胞家系林木各生长因子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马尾松林木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具选育潜力。16年生半同胞家系马尾松林分树高、胸径及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843 5,0.740 5及0.750 6。根据性状遗传力的大小,以树高、胸径和材积作为优良马尾松半同胞家系选择指标。采用10%入选率进行选优时,可选出9个优良半同胞家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增益分别可达13.37%、25.57%和51.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