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F型小麦不育系育性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19-1224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山西省选育的新型小麦不育系。为研究F型不育系的生态适应性和选育强恢复系,采用分期播种和花粉粒染色方法研究了育性表现,同时利用380个小麦品种(系)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测定其育性恢复性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受品系、播期影响,即使是相同的品系单株之间、相同单株不同分蘖间育性也有一定差异。F型不育系恢复源广,具有易恢复性。以晋麦47、临汾615,太5293、晋太182、晋太170、太629-8、扬麦12、太113、小凡12、普冰701、轮选1697、航麦247、济南17、太712以及14F54921-38,4522,15品43和V89作亲本配制的18个组合表现育性恢复度高,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异源2号为父本与115个品种(系)组配杂交组合,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异源2号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优势普遍存在,利用异源2子筛选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杂交组合是可能的。杂交组合F1的抽穗期、株高、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等性状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母本值进行推测,而亲本及杂交组合F1中,均以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二者的协调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异源2号杂交组合F1穗粒数容易达到较高水平(70粒/穗以上)的情况下,更应注重F1千粒重的提商,以使二者协调,共同提高穗粒重,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黑麦、硬粒小麦、小黑麦、普通小麦(中国春和豫麦18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F1及其与亲本间株高、穗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芒的形状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F1间各个性状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以中国春×黑麦的F1株高最高(152.0cm),分蘖数最多(49个);以小黑麦×豫麦18号的F1植株穗长最长(13.3cm)、小穗数和穗粒数最多(分别为34.4和76.4);以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千粒重最高(43.3g)。3个组合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而硬粒小麦×小黑麦的F1各个性状表现为负向杂种优势,说明小麦不同杂交组合F1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化杀杂种小麦优势表现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化学杂交剂SC2053 诱导的小麦不育系为母本,与4 个品质优良的丰产品种配制组合108 个,研究了29 个组合各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主穗长> 千粒重> 主穗粒数> 主穗结实小穗数> 公顷穗数> 株高。通过试验,筛选出6 个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这一科技园区的启动,是基于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成功育成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育出比最好的常规小麦品种增产15%左右的杂交种,其产业化推广,将有望为中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已分别进展到小面积试种和小规模推广阶段,但仍存在几个问题。主要是:1、小麦杂种优势虽然确实存在,但单株优势高于群体优势。因此,冬性和弱冬性组合一般每亩播种量在10—14万粒左右效果较好。提型不育胞质带来种子瘪瘦、发芽力低、有效穗数优势较低等不良付作用。选择适当的保持系基因型和使恢复源多样化有助于减轻这种不良效应;2、恢复源多样化和恢复基因累加是当前国际上培育恢复系的共同趋向。我国当前已育成的恢复系恢复源过于单一,不利于充分发挥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大花药的恢复系一般具有较高的恢复力。恢复系的恢复力可能要分离到 F_(10)才能稳定;3、培育优良不育系的关键是轮回亲本的选择。为了克服杂交小麦倒伏问题,不育系株高最好在60公分左右(或略高),恢复系在75公分左右(或略高)。抗病性一般表现为显性,所以对杂交小麦育种是一个有利的因素。培育优良新三系是比较彻底解决提型不育系最大弱点恢复系难找和难于培育的途径。有人建议在普通小麦中寻找不育胞质。据报导,山东正在培育密普型新三系;4、当前我国组合选配工作因配合力研究贫乏而常有较大的盲目性。B 系和 R 系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是当前测定配合力比较简易可行的方法。若干生理指标也可作为组合选配的参考。杂交小麦的繁种与制种问题不大,但应注意亲本花期配合适宜。  相似文献   

7.
抗性种质"N9659"携带来自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对陕西关中地区白粉病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辉县红、阿勃、陕160和阿勃21个缺(单)体系分别与N9659进行杂交,并在苗期对F1和F2进行接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辉县红×N9659、阿勃×N9659、陕160×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1。阿勃21个单(缺)体系和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比例除组合"阿勃5BM×N9659"偏离3∶1外,其它组合均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杂交小麦主要产量性状优势及亲本选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1个小麦杂交组合中14个增产幅度较大的超标优势组合F1代的产量性状、株高和抗病性等进行分析,发现各超标优势组合的产量三因素均具有较高水平.在产量三因素中,有效穗数的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每穗粒数,千粒重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小.此外还发现,湖北麦区生态条件下,杂种F1代株高为88~97 cm、父本比...  相似文献   

9.
选用产量和品质水平差异大的小麦品种配制杂交组合 ,分析其在产量、SDS沉降值方面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 :高产×强面筋型组合F1 产量高 ,但品质难达到优质品种的水平 ;强筋×强筋型组合可以使F1 品质好、产量高 ,但可能高产而不稳产 ;弱筋高产×强筋高产组合F1 产量高品质差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的是化学杀雄、三系和二系三种杂交技术.其中"二系杂交小麦"为中国首创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其他两种杂交技术相比."二系杂交小麦"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制种成本低,较易获得优势组合.随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设立及中央"1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赵昌平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科研和资源的强大优势,在小麦新品种研发、推广上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矮败小麦材料选育超级小麦品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矮败小麦材料在育种中的作用、价值及其育成的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介绍了利用矮败小麦材料进行轮回选择的一般程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小麦配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与糯小麦渝L-2按10.0∶0、9.0∶1.0、8.5∶1.5、8.0∶2.0、7.5∶2.5、7.0∶3.0、6.0∶4.0和0∶10.0不同的比例配麦,测定其蛋白质、淀粉特性及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渝麦12号与渝L-2按不同比例配麦后,9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均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渝麦12号的面条加工品质较好,随着渝L-2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适口性、韧性、光滑性得分显著提高,总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渝L-2添加超过一定比例后,继续提高渝L-2添加比例,面条的适口性和韧性得分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最适宜的配麦比例为8.5∶1.5,即85%的渝麦12号搭配15%的渝L-2,可显著改善面条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相似文献   

13.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抗 2号”(原名“宁 94316 2”)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育成。1 选育经过  1991年配置杂交组合“Alondra”/“繁 6 0 0 96” ,获得杂种F0 种子 ,当年秋播获F1植株。 1992年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获得一批单倍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4.
小麦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选取1997年有代表性的2个组合97(1),97(2),以C17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加小麦幼穗提取液0,10,20,30,50mg.L^-1,以比较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幼穗提取液质量浓度增加,小麦花药愈伤诱导率,愈伤分化率及绿 产量的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并且在加入30mg.L^-1幼穗提取液时,三项指标在两组合中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5.
杨赞林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72-574,577
论述了小麦抗( 耐) 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育种策略及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6.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秉华研究员领导的科研组研制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小麦育种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从健康小麦植株内共获得98株内生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初筛出6株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离体和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系统研究该6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JY2001-4和JY2001-10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穗部活体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3.33%和86.67%,治疗效果分别为73.33%和78.33%;田间药效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0.49%和67.34%,治疗效果分别为53.01%和55.33%。  相似文献   

18.
糯小麦与普通小麦糖化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斌  徐智斌  冯波  王涛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760-2767
 【目的】探索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的物质动态变化规律并确定最佳糖化工艺。【方法】以糯小麦和普通小麦为原料,以根霉麸曲为糖化剂,进行糖化试验,比较两种小麦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糖化前后可发酵性糖的变化;同时以糯小麦为原料,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糯小麦的糖化工艺。【结果】糯小麦与普通小麦在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还原糖含量均为先升后降,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糖化酶活力均在32 h达到最大值,后有小幅上升;pH先降低,后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总酸与之相反。不同之处在于糯小麦淀粉的消耗速度大于普通小麦;糖化结束时糯小麦的还原糖含量高于普通小麦;糯小麦糖化过程中糖化酶活力略低于普通小麦。糖化醪的液相色谱分析表明,糖化后可发酵性糖与多糖比例增加,一些多糖水解为小分子的短链多糖。糯小麦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糖化工艺是糖化时间36 h,糖化温度35℃,接种量1%。【结论】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淀粉消耗速度快,糖化醪还原糖含量高,表明糯小麦的糖化效果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不同品系白粉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清  陈凯  徐关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1-1151,1183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3年从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有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20.
小麦微卫星标记及其在小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SSR标记的原理以及在小麦遗传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