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伴随我国内陆文明的不断演进,海洋文明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发展。早期人们形成的海洋观念影响到中国先秦哲学体系的建构。先秦诸子通过以海譬道、以海譬人、以海譬政来阐释其哲学观点的不乏其例。以海譬道表现为海洋成为探索天道的平台,进而成为抽象哲学之道的重要物象。以海譬人主要是通过海与陆的空间存在图景的不同来区分人的认知和境界的差异,以及用海洋喻道德的培养。以海譬政是以水譬政的延伸,表现出规范统治者谦下、仁爱的政治诉求,彰显了先秦政治哲学的特色。先秦哲学中的海洋观体现了先秦海洋文化中呈现出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化表现形式。中国先秦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以审美的方式去认知海洋,这一点区别于西方文明源头中把海洋当成征服的对象,彰显了人与海洋的和谐以及中国早期海洋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海洋以她的博大孕育着自然界的生机,传承着人类的历史文明,犹如母亲般宽容与厚爱。可以说,有海的地方,就有生命。海洋作为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为人类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越来越成熟。近30年来,我国海洋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海洋食品也以蓬勃、健康的发展态势,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寻求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 ,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需求。而中国人对此终极依据的思考而形成道论。所以 ,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哲学中 ,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是中国人建构文化知识的逻辑起点 ,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坚实根基。与其他文化体系中的终极依据不同的是 ,中国哲学之道具有天人一体、体用一源、古今一贯的思想特色。总之道论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4.
道家文化由于其形而上的哲学式论述一直以来就很受西方人的推捧,道家文化中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对于宇宙、社会与人关系的存在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影响至深,道家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无为观念、道法自然等人生与政治的思想同社会工作的一些价值观、理论、方法与知识有着很多的契合点,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能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特色的文化。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壮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秦以来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萌生以及发展过程,奠定了黄河文化发展的基础,并对后世中国文化的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代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政治哲学建构,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发展目前面临着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新形态。为此,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国情与实际发展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指导,转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智慧,批判吸收西方政治哲学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位处珠江口河海交汇点的广州市南沙地区,现存大量海洋文化历史景观,无论是围海造田、以海为田,还是妈祖文化、炮台文化,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农耕文明特征,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诠释。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先秦诸子哲学中,公孙龙哲学具有与其他诸子思想迥异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这就是研究内容上的"专决于名",立论方式上的超越常识,论说方法上的"假物取譬"。准确把握公孙龙哲学的这三个特征,对于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公孙龙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洋意识在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灵魂作用,是我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历史要求、战略需要和核心动力。海洋意识是人类海洋事业发展、构建海洋策略、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海洋生态文明则是海洋意识发展程度的具体体现,是海洋意识在客观实践领域对认知的基本反映,是海洋意识优化与提升的基础。文章对高校海洋意识培养教育现状及优势进行分析,认为高校在对海洋意识培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涉海高校应充当海洋意识培育的主力军。针对当前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情况,高校应从海洋自然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政治意识等方面研究海洋意识培养与教育策略。因此,建立完善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体系并服务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深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扶贫工作的创新,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下扶贫开发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可行的策略,以及意义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先秦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挖掘先秦儒家和谐的思想精髓,对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产物,是人类发展观念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的生态文明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分析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内容。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为推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改革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是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源自于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新时代农民丰收节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新时代农民丰收节对促进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深化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紧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弘扬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开拓创新精神;二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时代人们对“道法自然”思想的认识;三是紧紧抓住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升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诠释学应从根本上理解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以中国古典诠释学即传统的诠释之道为基础,充分吸收与借鉴西方现代诠释学,同时包含存在论、实践智慧和方法论等多个层面,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又具有普遍性和现代性。我们应当开始尝试中国现代诠释学的理论建构,自觉地从诠释学角度回应我国当前的“中西之争”和“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围绕"道"而展开的,其教育目标就是教以为"道",而"道"的具体展开就构成了老子教育思想的"器"。老子教育的核心是"知常",恪守柔弱,知足不争;要"守正",做到复归于朴,持守三宝。其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老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活动的辩证法原则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原则,这对当今的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晋陶渊明打破了诗坛的沉寂 ,“独起众类”地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成果而声名于后 ,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诗文领域 ,实现了他的“以诗文传世”的创作理想。《陶渊明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理念强凋的是人与自然间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社会、生态、经济的协同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探讨分析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生态文明问题,并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绿色游;保持民族文化,防止城市化;优化内部分工,延伸产业链;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旅游网;加强政府调控,减少盲目件;坚持宣传教育,普及生态观等策略措施,以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君臣关系上,先秦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东汉赵岐虽未能继承孟子衣钵以德抗位,却也守道不违,守住了人臣的基本原则。而至南宋朱熹在吸纳与反省宋代《孟子》议题的时候,再次开掘和彰显仁义道德本真,以德抗位的人臣之本也自东汉赵岐之后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过程、内涵的阐述,指出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协同进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有着重要意义;并对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