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
几个中国大麦属物种核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份来源于中国和7份国外的不同大麦属物种核rDNAITS区进行了序列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了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大麦属物种的ITS区序列长度为596~600bp,其中ITS1、5.8S和ITS2分别有43、4和54个变异位点。ITS区揭示的遗传分化距离变化范围为0~0.1121,平均值为0.0561。以雀麦属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发现,大麦属不同物种间聚类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关;各物种或亚种按照其亲缘关系与染色体组的划分进行聚类,其中具有H和I染色体组的物种各聚为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3.
朱刚利  王启瑞  郑哲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62-11463,11466
[目的]探讨缘蝽亚科棘缘蝽属、黑缘蝽属、瘤缘蝽属、缘蝽属和同缘蝽属10种昆虫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秦巴山区缘蝽亚科10种缘蝽的EST同工酶。[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缘蝽亚科5属不同属间差异要大于属内各种间差异,同缘蝽属与其他4属亲缘关系较远,与巨缘蝽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结论]该亚科10个种EST同工酶谱带清晰、多态性强、稳定性好,适用于缘蝽亚科昆虫鉴别和物种系统发育研究。结合形态特征及Cytb基因序列变异情况,建议将同缘蝽属从缘蝽亚科划入巨缘蝽亚科。  相似文献   

4.
蝗虫又称蚂蚱,现在养殖的大多为东亚飞蝗.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昆虫.据统计蝗科总共有223个属,859个品种,东亚飞蝗是其中较优良的可食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测定了我国癞蝗科7属11种昆虫细胞色素氧化酶 I(cox1)基因全序列,并联系从 GenBank下载的贺兰短鼻蝗、红缘疙蝗的 cox1基因全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宽纹蠢蝗外 cox1基因全序列均为1534 bp,其中有326个变异位点,211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67.1%,碱基组成具有AT偏斜;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0.08可以将癞蝗科很好的分为4个组。以飞蝗为外群,用 NJ、MP、ML和贝叶斯法重建了癞蝗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锯癞蝗亚科的短鼻蝗属、突鼻蝗属、疙蝗属和贝蝗属4属8种蝗虫聚为一支,但短鼻蝗属的单系性未得到支持,癞蝗亚科的2种笨蝗聚为一支,蠢蝗亚科的宽纹蠢蝗为一支,与形态分类学将我国癞蝗科分为3个亚科的结果一致。锯癞蝗亚科的2种波腿蝗组成一支,没有和锯癞蝗亚科的其他种类聚在一起,波腿蝗属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测定了我国癞蝗科7属11种昆虫细胞色素氧化酶I(cox1)基因全序列,并联系从Gen Bank下载的贺兰短鼻蝗、红缘疙蝗的cox1基因全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宽纹蠢蝗外cox1基因全序列均为1 534bp,其中有326个变异位点,211个简约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67.1%,碱基组成具有AT偏斜;遗传距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0.08可以将癞蝗科很好的分为4个组。以飞蝗为外群,用NJ、MP、ML和贝叶斯法重建了癞蝗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锯癞蝗亚科的短鼻蝗属、突鼻蝗属、疙蝗属和贝蝗属4属8种蝗虫聚为一支,但短鼻蝗属的单系性未得到支持,癞蝗亚科的2种笨蝗聚为一支,蠢蝗亚科的宽纹蠢蝗为一支,与形态分类学将我国癞蝗科分为3个亚科的结果一致。锯癞蝗亚科的2种波腿蝗组成一支,没有和锯癞蝗亚科的其他种类聚在一起,波腿蝗属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西藏尼玛县盐碱地环境芽胞杆菌资源,采用纯培养法从西藏尼玛县采集的盐碱地样品中分离芽胞杆菌,利用16S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同时,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果筛选到了14株芽胞杆菌,经16SrRNA基因鉴定均属于嗜碱芽胞杆菌。16SrR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4株嗜碱菌划分为3个群:类群I包含11株菌,与假坚强芽胞杆菌Bacillus pseudofirmus的亲缘关系较近,类群II由FJAT-24879组成,与Jeotgalibacillus campisalis的亲缘关系较近;类群III包含2株菌,与Bacillus horikoshii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种芽胞杆菌均在pH8以上生长良好,生理生化结果分析表明嗜碱芽胞杆菌杆菌类群具有丰富的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尼玛县盐碱地含有较多芽胞杆菌种类。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及其种间亲缘关系,为秆野螟属昆虫的物种分化与鉴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DNAMAN 8.0、PAUP 4.0和MEGA 7.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我国秆野螟属8个物种线粒体Cytb基因的碱基组成、碱基变异和偏向性等进行了分析,分别利用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法(BI)和最大简约法(MP)重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长度为1146bp,碱基组成和密码子碱基分布都表现出较强的AT偏向性;种间保守性位点1051个,可变性位点95个,变异率为8.29%;亚洲玉米螟6个不同地理种群间Cytb基因碱基差异位点0~4个,遗传距离在0~0.0052之间;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9~0.0698之间;所有样本Cytb基因的碱基替换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大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ML、BI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即8种秆野螟属昆虫分为亮大支系,虎杖螟单独形成一支系,亚洲玉米螟等7种螟虫聚在一起形成另一支系。秆野螟属昆虫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多样性低,种间界限不明显;进化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截止目前已记录云南省分布的蝗总科昆虫有6科87属160种(亚种),显以东洋区成分为主。优势科为斑腿蝗科;长翅型蝗虫占绝大多数。云南蝗虫由北向南,种类趋于复杂,尤以滇南热区蝗虫属种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DNA条形码技术用于鉴定新疆蝗蝻的可行性,同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条形码识别技术,以新疆地区的蝗蝻为靶标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 gene,mtD NA COI)基因(658 bp),联合运用相似性方法 (BLAST in NCBI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tool at BOLD Systems v3)和NJ聚类分析对所获得的蝗蝻碱基序列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则采用ML建树法。【结果】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蝗蝻均能准确确定其分类地位;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如果按照国际通用OSF分类体系,Oedipodinae则为一单系群,而按夏氏分类体系,研究支持将原本属于斑翅蝗亚科的小车蝗属归为飞蝗亚科,有关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下:(((飞蝗属+车蝗属)+小车蝗)+斑翅蝗属)。然而,按夏氏分类体系,网翅蝗亚科未能形成一单系群,其下五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土库曼蝗属+((草地蝗属+异爪蝗属)(戟纹蝗属+米纹蝗属)))。【结论】由此推断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及综合运用相似性方法和NJ聚类分析可以用于蝗蝻的快速准确鉴别,该方法在蝗虫早期防治过程的种类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系统发育分析中,658 bp的COI序列虽能解决部分系统发育问题,然而,丰富的样本量及包含更多系统发育信息的基因片段或数据集则有助于提供更全面正确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农药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对黄脊竹蝗的诱杀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农药与碳酸氢铵溶液混合诱杀黄脊竹蝗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烟碱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生物药剂类等6种农药与碳酸氢铵及酒精混合,测定其对黄脊竹蝗的室外诱杀效果。[结果]测试的6种药剂12种配方对黄脊竹蝗均有诱杀效果,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是黄脊竹蝗最佳的诱杀时期;诱杀效果的时序变化与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季节性的温度、雨水密切相关;配方10%甲维·吡虫啉可溶液剂+碳酸氢铵+水+白酒和配方18%杀虫双+碳酸氢铵+水+白酒对黄脊竹蝗有较好的诱杀效果。[结论]试验结果为黄脊竹蝗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黄脊竹蝗综合防控技术,以期在南京地区示范与推广。[方法]运用林间观察和人工饲养的方法对黄脊竹蝗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相同的化学防治方法下对比未樵园与樵园竹林中跳蝻期的防治效果;在相同的防治方法下对比未垦复与垦复、施肥过的竹林上竹跳蝻和成虫期的防治效果;对比伐老竹、营造混交竹林、樵园养鸡养羊前后黄脊竹蝗的为害情况。[结果]竹蝗3龄前是防治的最佳时机,在跳蝻孵化前樵园,结合化学防治,可有效降低竹蝗的种群密度;竹蝗3龄后以垦复、施肥为辅助,通过跳蝻有下竹息凉、喝水习性,于06:00—09:00防治可有效降低竹蝗的种群密度;伐老竹、营造混交竹林、樵园养鸡养羊等综合措施均能有效降低竹蝗的种群密度。[结论]综合运用樵园、垦复、施肥、伐老竹、营造混交竹林、樵园养鸡养羊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黄脊竹蝗的为害。  相似文献   

13.
发酵人尿吸引黄脊竹蝗取食及其挥发性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脊竹蝗对发酵人尿有较强的趋向性,不同方式发酵的人尿吸引其取食的能力不同。单位时间取食面积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广口发酵人尿与小口、密封发酵吸引黄脊竹蝗取食的作用差异极显著;黄脊竹蝗选择取食经广口发酵人尿处理滤纸的面积显著大于小口和密封处理,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不同方式发酵人尿中的挥发性组分,应用气质联用仪对主要差异性物质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吲哚、二丁基羟基甲苯、正丁醇、戊酸及硫醚等物质因不同发酵方式相对含量差异显著,是否因这些物质在人尿挥发物中相对含量的变化而导致发酵人尿引诱黄脊竹蝗取食作用不同,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揭东县麻竹笋主产区虫害进行调查与鉴定,结果表明:该产区主要虫害有竹织叶野螟、竹弧蠹蛾、沟金针虫、竹蚜虫和青脊竹蝗等5种;调查研究了主要害虫的危害症状和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东至县竹类害虫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鉴定东至县竹林害虫属 10目、40科、74属、82种。其中以黄脊竹蝗、竹毒蛾、毛竹黑叶蜂、竹舟蛾、竹笋禾夜蛾、竹一字象甲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6.
源于人尿的黄脊竹蝗取食刺激剂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脊竹蝗在夏季常取食人尿浸过的物质。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生测方法,分析了几类源于人尿的化学成分对黄脊竹蝗取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机盐混合物的取食刺激活性最强,约为仿人尿的3倍;铵离子、亮氨酸和缬氨酸也刺激取食;而尿素、蛋清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不激发黄脊竹蝗的取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西藏马鹿(Cervus wallichii)草青期食性、可食植物的营养组成和干物质消化率,并利用minitab17软件分析西藏马鹿草青期可食植物相对密度和营养成分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藏马鹿草青期可食植物20科37种,食性选择多样性指数1.32,生态位宽度15.79。笔直黄耆(12.8%)、弱小火绒草(11.2%)、半卧狗娃花(9.72%)、西藏柳(9.64%)构成西藏马鹿的主要可食植物,占食物组成的43.36%;菊科(29.66%)、豆科(21.38%)、杨柳科(9.64%)、莎草科(8.86%)、蓼科(8.08%)、禾本科(7.07%)、蔷薇科(6.86%)、紫草科(3.74%)所占比例较大,其他12科植物种类比例较小。西藏马鹿草青期食物组成,与可食植物能量、蛋白质、脂肪、干物质消化率呈正相关,与木质素、灰分、纤维素、单宁呈负相关,其中能量(0.735)、纤维素(0.899)、单宁(0.657)呈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润楠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润楠属植物的分类学简史进行了回顾,概述了润楠属植物分类学在形态学及实验分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大取样数量,利用多种试验手段为进一步寻找新的润楠属属下分类特征、解决属内种间系统关系问题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某些农林害虫发生的特点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农药的供需形势,林丹在环境中的残留状况及其预测,以及国外对林丹的使用概况作了较全面的讨论。並提出了在某些农林害虫(飞蝗、小麦吸浆虫、蛴螬、地老虎、竹蝗等)防治中起用林丹的建议和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茶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9种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日,其中6种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这些种都为二倍体,2n=30,未观察到多倍体。本文讨论了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野生种中以二倍体居多,栽培种和杂交种中则以三倍体和四倍体居多。推测在这种进化趋势的形成过程中,人工选择可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