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集约化养殖中,气单胞菌属细菌已成为危害渔业生产的重要致病菌。本研究自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分离出5株气单胞菌,经形态学观察、生长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测试、鉴定,其中AHIA02、AHIA04、AHIA05为嗜水气单胞菌;AHIA01、AHIA03为豚鼠气单胞菌。用20种常规抗生素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仅对奥复星、复方新诺明、先锋必素等3种抗生素敏感,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2.
鲤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患皮肤溃烂的鲤鱼皮肤病灶处和肝脏组织分离到02-5-A、02-5-B和02-9-A、02-9-B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用这4株菌对鲤进行人工感染,均可使试验鱼致病而死,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确认这些菌株皆为温和气单胞菌。采用药片扩散法,用30种药物对上述4菌株进行药物抑菌试验,其中,左氧氟沙星、氟哌酸、利福平、环丙沙星、白霉素抑菌效果最佳;但是02-5-A、02-5-B菌株对庆大霉素敏感,而02-9-A、02-9-B菌株对庆大霉素却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明池塘养殖湘华鲮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并对分离的病菌进行鉴定和回归感染试验。【方法】取濒死湘华鲮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细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16S rD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优势菌的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和药敏试验评价优势菌的毒力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分离获得优势菌XHL-01和XHL-02,经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结果表明:两菌株对湘华鲮均具有致病性,感染发病症状与临床症状类似;药敏结果显示:两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产生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多西环素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从发病湘华鲮中分离获得的致病菌XHL-01和XHL-02对湘华鲮都具有致病性,可能为此次暴发性死亡的细菌性病原,药物敏感结果可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青鱼肠道出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患典型肠道出血症的青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BCB01,人工腹腔注射感染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单克隆菌落的Biolog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CB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一步的16S rRNA基因测序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CB01与嗜水气单胞菌(EF645799)的亲缘关系最近,其相似性为99%。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大多数试验药物敏感,其中对复达欣、头孢西丁、先锋必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5.
从腹腔积液、肠道发炎、肛门红肿,体表溃烂等症状大刺鳅的肝、肾等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MaG170114NA。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产生死亡。从人工感染鱼体分离纯化得到菌株MaG170808NA,再次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后显示具有比MaG170114NA更强的致病力,证实分离菌株为大刺鳅致病菌。对分离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MaG170114NA对药物敏感性,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红霉素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及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粘菌素B等12种表现耐药。  相似文献   

6.
从安徽省某养殖场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分离出6株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5株为爱德华氏菌,分别为AHIE01、AHIE02、AHIE03、AHIE04和AHIE05;1株为志贺氏菌,为AHIE06。经胸腔人工注射感染试验,证明所有分离菌株均具较强的致病性,可使斑点叉尾鮰100%发病;经再次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可从发病鮰鱼体内重新分离到生理生化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的细菌。用20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存在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尼罗罗非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患病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组织分离出2株细菌,命名为M-O1和M-02。用M-O1和M-02分别在实验室人工感染健康的尼罗罗非鱼,被感染鱼3周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从被感染的鱼体中分离得到2株类似细菌(分别命名为W-01、W-02),说明分离的菌株为本次尼罗罗非鱼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通过生理生化方法进行种属鉴定,确认以上分离到的4株细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z hydrophila),分别命名为M-O1、M-02、W-01、W-02。用19种常见药物对上述菌株进行药敏试验,4菌株对丁胺卡那、氟哌酸、庆大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新霉素、氟罗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极为敏感;对氧哌嗪青霉素、利福平、麦迪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敏感,对羧苄青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林可霉素为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重庆地区仿生态养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鳖的肠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PS01,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中华鳖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16S rRNA和gyrB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该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同为一枝,相似性分别为99.7%、98.7%;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胰和肠均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以肠、肝脏、脾脏3个组织病变最为严重,肠绒毛大部分坏死脱落、肝细胞肿胀、胞核空泡化、脾脏红白髓混合分布、胰脏和肾脏轻度病变、胰腺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其余组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药敏试验表明,菌株PS01对多西环素等1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等3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为中华鳖的致病菌,其对30 g左右的中华鳖半致死浓度为9.3×104 CPU·g-1,有较强的致病性,可造成中华鳖多个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红底板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具有红底板病典型症状的中华鳖的肝、肾、血液中分离出一菌株,人工注射感染可使中华鳖、银鲫、小白鼠致死;重新分离再感染仍显示毒力。该菌在4~40℃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7~37℃,pH值的适宜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7;对30g左右中华鳖的半数致死量为8×107cfu。该菌株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5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而对红霉素、青霉素G等7种抗生素不敏感。经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证实该细菌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  相似文献   

10.
对9株供试乳酸菌产酸产气、生长速率、产酸速率等方面筛选既能用于微生态制剂又能用于青贮饲料发酵剂的优良乳酸菌;并从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同时进一步研究乳酸菌对温度、盐浓度和强酸强碱的耐受性、有机酸组分和药物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试验筛选出植物乳杆菌R02(Lactobacillus plantarum)、粪肠球菌R07(Enterococcus faecalis)和戊糖片球菌R09(Pediococcus pentosaceus)3株优良乳酸菌。其中菌株R09生长最快,产酸能力最强,乳酸占总酸含量最高,达95.45%,可耐受0.12g/mL NaCl;R02对温度的耐受性最强,可耐受55℃高温;R07对强酸强碱环境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pH为3.0~9.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菌株R02、R07、R09均具有生长快、产酸和耐受能力强的优良生物学特性,因此具有应用于微生态制剂和青贮饲料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中华鳖穿孔病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普通变形菌(Proteusvulgaris)的人工感染、药敏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经肌注、体表划痕法感染,均能使鳖表现出与自然病鳖相一致病症,两种菌均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人工感染后第4天分别用硫酸庆大霉素、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和复方诺氟沙星腹腔注射治疗,每100g体重剂量分别为1.2,4,16mg/d,连续4d均能完全治愈。  相似文献   

12.
鳖嗜水气单胞菌甘肃株和上海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灵台县和上海市奉贤县水产养殖场患病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两地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经过对该菌形态学、革兰氏染色、21项生理生化特性比较,以及两菌株毒力比较和动物感染试验,表明甘肃菌株(G-97-7)和上海菌株(S-96-10)是引起鳖白点病(疖疮)、穿孔病(鳖甲溃烂)和出血等细菌性疾病的原发性致病菌。该病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中华鳖红底板病病原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患红底板症的中华鳖幼鳖的血、心、肝、脾、肠等组织中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形态学观察、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从中华鳖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ae)。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2株分离菌对中华鳖都有致病性;用含有抗生素的20种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发现该株嗜水气单胞菌对复达欣高敏,对呋喃妥因中敏,对其他18种药物耐药;该株格氏乳球菌对复达欣、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等5种高敏,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西丁等3种中敏,而其他13种药物耐药。[结论]从中华鳖幼鳖中分离的2株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以5~7日龄的中华鳖稚鳖为试验动物,采用静水停食实验法,在水温(27.4±1.3)℃条件下,开展了乐果、三唑磷、氟虫腈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农药对中华鳖稚鳖均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乐果对中华鳖稚鳖的急性致毒高峰期略滞后于三唑磷和氟虫腈;3种农药毒性强度大小依次为三唑磷、氟虫腈、乐果,其对中华鳖稚鳖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28μg/L、0.28 mg/L和124.4 mg/L;所构建的中华鳖稚鳖累计死亡概率与质量浓度和实验时间间数学模型和半致死时间—质量浓度回归方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农药排放时间和致中华鳖稚鳖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肝脏中溶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克隆中华鳖溶菌酶基因,然后通过半定量PCR分析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溶菌酶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通过克隆中华鳖溶菌酶基因,获得303 bp的溶菌酶基因片段,其GenBank登录号HQ437284,与GenBank登录号Q7LZQ1.3的中华鳖C型溶菌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5%。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低聚异麦芽糖可显著提高中华鳖溶菌酶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溶菌酶基因片段在肝脏中的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在中华鳖养殖中的科学应用以及绿色环保添加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玲  蒋业林  侯冠军  王永杰  李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43-5245,5251
[目的]探索中华鳖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温度、相对湿度和孵化介质对中华鳖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中华鳖胚胎发育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0℃,相对湿度为75%~85%,孵化介质粗砂、中砂、细砂的比例为1∶4∶1。此条件下,中华鳖的孵化率最高,为98.0%。根据其胚胎发育情况,将中华鳖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9期。[结论]该研究为中华鳖的人工孵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野生黄沙鳖、养殖黄沙鳖以及养殖中华鳖肝脏、肌肉、裙边等不同组织中铁、锌、硒的含量。[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检测铁和锌含量,并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检测硒的含量。[结果]铁、锌、硒在野生黄沙鳖、养殖黄沙鳖以及养殖中华鳖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异较大,铁的含量顺序三者均为肝脏〉蛋〉肉〉裙边,锌的含量顺序三者均为肌肉〉蛋〉肝脏〉裙边,硒的含量不同组织因品种不同有所差别。不同品种间铁、锌、硒的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总体来说,黄沙鳖中铁、锌、硒的含量均大于中华鳖,野生黄沙鳖中铁、锌、硒的含量高于养殖黄沙鳖。  相似文献   

18.
将健康的活体牛蛙、中华鳖的肾上腺、甲状腺取出,用Bouin氏液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法染色。比较观察后发现:牛蛙的肾上腺由成堆的细胞小体和管状体构成,中华鳖则由皮质和髓质构成,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甲状腺牛蛙和中华鳖都是由滤泡组成,滤泡周围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网状纤维构成,其间充满均质状的胶体物质。  相似文献   

19.
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扩大培养后提纯外毒素,用灭活外毒素免疫大白兔,制备免疫血清,再用兔免疫血清防治鳖红底板病。结果表明:对攻毒后1d的中华鳖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其成活率为37.5%,对免疫后攻毒的中华鳖的保护率大于75%。  相似文献   

20.
鳖疖疮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冬到1989年春,我院从某特种水产科研所引进的稚鳘发生了一种新的传染病,病鳖体表形成疖状病灶,暂名为鳖疖疮病。从病鳖的病灶和脏器内分离到两株细菌,经腹腔注射和伤口涂抹能使健康鳖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症。两菌株的特性基本一致,被鉴定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