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东阳市浙贝母种植情况,创新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生产总量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模式的产量效益和关键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位试验,从生态经济角度对不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替代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间作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间作季节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单作季节产量明显增加.(2)禾豆间作不仅通过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形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对后作作物产量的积极影响来提高后作作物的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复合种植模式整体的土地利用率.研究得出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全年提高了4.0%~7.0%.(3)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间作季及全年的农枳械、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减少,农机械、农药等措施的减少,降低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外来干扰,这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4)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各季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产投比.全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5067.7元/hm2,比对照提高了18.97%.综合以上结果,从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整体评价,禾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麦玉连作的替代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南方地区利用冬季闲置的稻田种植马铃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整个土地的经济产出。而且这种种植模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基于此,详细阐述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服务"三农"为目的,针对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气候特点,近几年推广了春小麦下茬复种油葵栽培模式。春小麦复种模式及配套技术已成为解决农业资源环境少、充分发挥科技潜力、提高耕地种植指数和耕地利用率、大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春小麦下茬复种油葵,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及光热资源,提高了复种指数,还增加了单位面积种植业经济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草莓、西瓜、甜玉米种植模式适应江苏省的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显著。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该模式的茬口安排、产量效益及栽培技术,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几年来,唐山市汉沽区开始研究推广棉花套种西瓜栽培模式,随着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大。棉花套种西瓜,通过充分利用光能、地力、空间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西瓜产量比单种基本不减产,棉花产量略低于单作产量,两者合计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沼气作物的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拓展沼气工程物料来源。以能源玉米(先玉335)为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地甲烷产量的情况,探索能源玉米土地高效利用的最适种植模式。结果表明:①能源玉米的收获期不同,其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不同,且蜡熟期收获的比乳熟期收获的生物质产量、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②能源玉米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的与一年两季播种乳熟期收获的两季累计相比较,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均较高;③能源玉米生长期内的气候条件对其生物质产量和土地甲烷产量有较大影响;④从种植及相关成本分析以及结合土地甲烷产量,该地区用于沼气物料的能源玉米种植模式采用一年一季播种蜡熟期收获更适宜,从而可获得较高的收益。⑤能源玉米(先玉335)作为产业沼气作物其最适收获时期为植株干物质含量35%~40%。  相似文献   

8.
巴州地区传统的设施蔬菜栽培模式是一年两茬,这种茬口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土地利用率低,菜农经济效益不高。经过近年来对设施园艺技术的试验、分析,总结出了一种全新的栽培管理模式,改两茬为三茬蔬菜种植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新的栽培模式下,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蔬菜产品的品质明显改善,设施蔬菜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小麦-越冬蔬菜-西瓜-豆角间套作是一种高产高效的周年种植模式,该模式在保证小麦产量基本不减的前提下,既合理的安排了作物茬口,又有效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效益,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该种植模式简便易操作,在地少人多的地区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张掖农场立足当地实际,采取合理的间作套种及带状种植,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农场不断创新种植模式,采取"葵花+西瓜"、"葵花+红豆"和"葵花+孜然"的套种方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  相似文献   

11.
针对青海省高寒干旱山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春夏干旱突出等问题,设计玉米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种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裸地种植春小麦的水分生产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益进行对比,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由于显著改善了土壤的水、温状况,从而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效益,增产幅度达197%。  相似文献   

12.
针对鄱阳湖单退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都昌县作为典型区域,开展了单退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技术研究。采取面上调查与典型分析、试验与示范、引进创新与组装集成相结合,分别开展了河港湿地香根草截污修复技术,退居地土地整理技术、耕地高效多维用地技术,低洼地莲藕避洪高效种植技术以及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养分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试验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3.6%,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增加52.6%,主要农作物水稻增产11.2%,棉地效益提高8%~20%,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11.1%,河港湿地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60%和93%。  相似文献   

13.
移栽密度对超级早稻陵两优26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级早稻陵两优268在南方双季稻区适宜的栽培密度,于2011年在湖南长沙以陵两优268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移栽密度下陵两优268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稀植(18.8万穴/hm2、14.0万穴/hm2、10.8万穴/hm2)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及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导致产量不高;与此相反,密植(67.9万穴/hm2、40.1万穴/hm2)因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多而获得较高产量;适宜密度(26.5万穴/hm2)在保证基本苗的同时,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较小的顶三叶叶基角,并能协调产量构成因子,从而获得最高产量,达8.70 t/hm2。由此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陵两优268适宜的移栽密度为26.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木薯生产普遍存在单一栽培导致效益较差、管理粗放和缺少施肥、产量较低等问题。通过木薯套种花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固氮肥、压藤培肥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营养成分较全面,可为木薯生长提供养分,肥效较长,使木薯栽培达到可持续增效;选种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华南5号、GR911,可有效地提高木薯单产,增加木薯产量。  相似文献   

15.
耕地利用视角下全国粮食生产时空特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有限的耕地上,在基本不影响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的前提下,利用0.5熟光热资源,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通过填闲复种和间套增种,分区构建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新模式,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结果]在平原丘陵区稻田构建"秋马铃薯/油菜-水稻"、"冬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和"秋(冬)马铃薯-水稻"等3种新模式;在平原丘陵区旱地构建"春(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春(冬)马铃薯/玉米-秋马铃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等3种新模式;在高原山区构建"春马铃薯/玉米"新模式。[结论]新模式复种指数200%~300%,积温利用率68.9%~93.4%,光能利用率0.98%~1.59%,秸秆利用率50%~100%。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全年产量提高2.6%~93.0%,效益增加15.8%~284.3%。马铃薯多季高效种植模式已成为四川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主体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水稻返青后穴苗数和灌水间隔时间的试验研究表明,返青后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产量呈递减趋势,穴苗数增加带来的增产效应不及返青后缺水对水稻造成的减产效应.返青后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分蘖始期、分蘖盛期有所推迟,且影响较大,但对有效分蘖终止期影响较小,进而有效分蘖期缩短,分蘖数减少,每0.0667 hm2收获穗数和穗结实粒数减少,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在缺水条件下,尽可能提前返青后的灌水时间,并在稀植技术范围内适当增加插植苗数,可减少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机插密度对连作杂交晚稻"甬优6号"产量的影响,明确其合理的群体起点,为连作稻区晚季杂交稻机插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插秧机设计的行株距规格,设栽插丛数为12万、15万、18万、21万和24万丛/hm25个处理,采用小区重复试验,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最高苗数、有效穗增加,穗粒数减少,成穗率降低;机插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增产增效。[结论]"甬优6号"在温州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机插密度以21万丛/hm2左右,每丛插2.5~3.5本较适宜。  相似文献   

19.
金莲花产量调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莲花是一种重要的非木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其资源产量及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对于合理利用、保护金莲花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桃山林场金莲花为研究对象,通过GPS与GIS技术获得资源分布图与面积,采用对一级单位分层的二阶抽样方法调查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并通过逐步回归确定影响金莲花产量的光照与土壤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类型的金莲花面积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差异较大,其中,沼泽草甸面积最大(48.185hm2),荒坡面积最小(1.952hm2);荒坡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最大(7.502kg.hm-2),林下最小(1.518kg.hm-2);总体单位面积产量为5.530kg.hm-2,研究区域的金莲花总产量为434.543kg。影响金莲花产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直射率、土壤含水量与容重,且土壤浅层(0~10cm)比深层(10~20cm)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广西中低产田调查与指标评价(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为依据,对柳州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耕地地力分为9个等级,以3~9级为主,其中1、2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83%,是柳州市粮食及蔬菜的重要产区;3~9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6.17%,是柳州市粮食、甘蔗、桑蚕、水果等作物主要产区,也是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区.针对柳州市中低产田(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工程、严格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等改良建议,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