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的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中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品种与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各类性状的比较研究,并选择出群间显著差异性状;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将地方品种与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较骨干自交系具有明显的丰产、抗倒、抗病特性;群间显著差异性状的遗传变异中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重要;以利用加性效应为主的育种方案,改良地方品种群体和构建杂种优势群是开发利用地方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的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中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品种与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各类性状的比较研究,并选择出群间显著差异性状;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将地方品种与10个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较骨干自交系具有明显的丰产、抗倒、抗病特性;群问显著差异性状的遗传变异中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重要;以利用加性效应为主的育种方案,改良地方品种群体和构建杂种优势群是开发利用地方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四川省雅安市玉米研究开发中心近年来育成的部分玉米新自交系和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所表现的配合力不同,同一个自交系不同性状间和同一个性状不同自交系间的配合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自交系YA3729、YA3237、YA8201和YA8801能显著改进F1的产量,其产量配合力显著高于平均效应,属于高配合力自交系,用其作亲本易组配出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以10个具有抗茎倒折差异的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式组配的45个组合为供试材料,经遗传参数估算和通径分析结果:所有抗茎倒折性状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抗茎倒折性状基因型变异中其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重要;同一抗茎倒折性状不同自交系,同一自交系不同抗茎倒折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明显差异;多数抗茎倒折性状间的遗传正相关显著,丰产的玉米组合表现较优的茎秆强度.以利用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的育种方案,对抗茎倒折性状改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玉米抗茎倒折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个具有抗茎倒折差异的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式组配的45个组合为供试材料,经遗传参数估算和通径分析结果:所有抗茎倒折性状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抗茎倒折性状基因型变异中其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重要;同一抗茎倒折性状不同自交系,同一自交系不同抗茎倒折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明显差异;多数抗茎倒折性状间的遗传正相关显著,丰产的玉米组合表现较优的茎秆强度。以利用加性遗传效应为主的育种方案,对抗茎大倒折性状改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从武陵山区玉米地方品种中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纯系品种,按完全双列杂交组配45个杂交组合,研究播期效应对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穗粒重和百粒重7个经济性状配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玉米品种7个经济性状的基因型均方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秃尖长和穗行数外,其余经济性状配合力与播期互作均不显著;播期对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影响极小,一般配合力的稳定性大于特殊配合力,配合力的利用不存在播期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耐低氮玉米自交系与自育骨干自交系的配合力,有效评估CIMMYT种质的育种潜力,为我国玉米自交系利用途径扩增和强优势玉米组合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NC-Ⅱ设计,以20个CIMMYT耐低氮玉米材料为母本与6个自育骨干自交系为父本组配120个杂交组合,对其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粒和单株产量等10个主要性状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2组亲本10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除父本系中的穗粗外,其余性状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下同);120个杂交组合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方差,除株高和穗位高差异不显著外(P0.05,下同),其余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亲本A2、17、A5、20和19的综合配合力效应值较高,是具有较大潜力的育种材料,应用这些亲本组配出较高产量杂交组合的可能性较大,其中A2×20(桂A10341×CLYN463)组合产量的SCA效应值最高。【结论】A2(桂A10341)是最理想的玉米亲本材料,A2×20(桂A10341×CLYN463)是筛选出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18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在农艺、产量性状方面的配合力,为该地骨干自交系的改良与玉米杂交种选育提供指导。[方法]选用骨干自交系绵714、绵723及18599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8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渝9573、1074在单株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等产量性状上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自交系S273与测验种绵723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最高。[结论]自交系渝9573、1074在产量性状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潜力,自交系S273在产量方面与绵723有较强杂种优势,可作为未来高产杂交种的选配模式。  相似文献   

9.
按NCⅡ设计,用5个玉米Tuxpeno选系与我国玉米五大骨干系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方差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玉米Tuxpeno选系的小区产量的配合力方差.结果表明:5个玉米Tuxpeno选系之间产量的一般配合力(GCA)未达到显著差异,但与测验自交系之间的特殊配合力(SCA)达到极显著差异.玉米Tuxpeno选系的一般配合力(GCA)最高的自交系是449(0.17),而测验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GCA)最高的是黄早四(0.12).特殊配合力(SCA)最高的组合是Mo17×94-90(0.25),产量最高的组合是449×78599(3.84 kg/4.5m2).  相似文献   

10.
玉米黄粒系产量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入的及国内自育成的10个优质蛋白玉米(QPM)黄粒优良系,进行了配合力及杂优模式的分析.通过部分双列杂交获得45个杂交组合,将这些组合种植在云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产量方差分析表明,品种之间、环境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重复之间不显著;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不显著.杂交组合CML166×齐205具有最高产量(10880kg/hm2),杂交组合长631/O2×中系096/O2具有最低产量(5496kg/hm2).自交系CML161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1010.53),自交系CML166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其次(947.11);而自交系中系096/O2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低(-1119.98).自交系CML194与忻9101/O 2具有最高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1813.50),自交系CML 166与齐205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1272.00);而自交系忻9101/O 2与齐205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低(-1670.96).根据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可初步将这10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杂种优势群和4种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对28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大田开花期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和抗旱性与水旱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自交系的产量与其在正常灌水条件下的产量性状高度正相关,而与正常灌水条件下的株高和穗位高等性状呈高度负相关;穗粒数多的自交系比穗粒数少的自交系在干旱条件下更高产也更抗旱;穗粒数、株穗数和株高这3个性状与旱地玉米高产抗旱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玉米骨干自交系AFLP指纹图谱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引物组合EcoRI-AGG/Msel-CAA对我国 19个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AFLP指纹图谱 ,平均对每个自交系扩增出近 70条带 ,其中近 40条带具有多态性 ,Mo17、A318、ES2 1分别有自己的特征带。结果表明 ,利用AFLP标记总DNA ,能够从基因组上明确区分玉米自交系 ,可以用于玉米自交系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国内 80年代和 70年代玉米生产上应用的主要自交系的性状表现 ,利用 6× 13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分析了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GCA)。结果表明 ,近代玉米自交系自身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单株叶面积和株型得到了显著改良 ;其余多数穗部性状和叶片功能期也有一定改良。与此同时 ,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单株叶面积等性状的 GCA显著提高 ;部分果穗性状的 GCA有所增加 ,但行粒数、百粒重和雄穗的 GCA降低。部分性状及其 GCA的遗传改良进展对提高近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潜力、降低种子生产成本都有重要作用。分析认为 ,当前玉米自交系遗传改良在拓宽群体遗传基础的前提下 ,应致力于多性状的协调发展或同步改良以及自交系自身结实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4.
普通玉米3个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籽粒性状差异明显的自交系组配的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籽粒长度、籽粒比重、籽粒鲜干重差值(HKWI)等3个籽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比重未检测到主基因,籽粒长度和HKWI在多数组合检测到2对主基因.且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减效,显性效应为增效。加性效应大干显性效应,互作效应中以1效应和i效应较为明显;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为减效,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3种上位性效应也较为明显;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在各分离世代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表明,籽粒长度受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影响,而HKWI的主基因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省2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湖北省 2 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作性状比较、相关系数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穗长、行粒数、百粒重、秃尖长、单株子粒产量受环境影响的变异系数大 ,可利用于杂交和选择育种 ;单株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 ;2 0个玉米地方品种可分为 3大类 ,一些大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以当地3个不同类型的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3种不同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共9个处理,3次重复,观察记录其农艺性状并测定产量。[结果]3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均以单行双株种植模式最佳;平展型品种正大999单行单株种植的产量最高,单行双株种植的产量次之;半紧凑型品种正大619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单行双株种植模式的产量最高。[结论]平展型玉米品种适合于单行单株或单行双株种植;半紧凑型品种和肾凑型品种适合于单行双株种植。结合生产实际考虑,建议在轻简栽培中,玉米采用单行双株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40份玉米自交系的14个数量性状的主要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了高产自交系的特征是雄穗较长,杆高、茎粗、叶子宽长、果穗粗大、行多粒多;自交系的产量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潜力,对其进行间接选择是有效的,其中通过对穗粗、行数、粒数的综合选择来提高单穗粒重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采用NC—Ⅱ设计,研究了表现较好的23个玉米自交系的产量构成性状。结果所测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在亲本间存在显著差异,自交系Lu1、84、Lu2和330的多数产量构成性状的GCA对提高产量是有利的。遗传参数表明,多数亲本间遗传差异大,可作为改良自交系和选育二环系的基础材料。单株粒重和小区产量的GCA与穗长、行粒致、千粒重,出籽率的GCA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