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为大面积推广籼粳杂交稻长优2号,开展了不同秧龄对籼粳杂交稻新组合长优2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5~45 d秧龄范围内,随着秧龄的增加,长优2号的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等均不断减少。长优2号作单季晚稻栽培时,初步得出本次试验秧龄以25 d为最适宜,其产量为11 856.25 kg/hm~2,显著高于秧龄30 d处理,极显著高于秧龄35、40、45 d等处理。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单季稻应用防虫网育秧,移栽秧龄对2个单季稻品种的增产作用达极显著水平。2个单季稻品种比较,甬优6号的平均产量水平明显高于两优培九。不同移栽秧龄比较,甬优6号的移栽秧龄以21d处理产量最高,两优培九的移栽秧龄以17d处理产量最高。品种和秧龄的互作显著,不同品种应在其对应的适宜秧龄移栽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量与秧龄对中优281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秧龄和播种量对中优28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和播种量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秧龄在25、30、35d范围内,秧龄越短,产量越高;播种量在0.15-0.45 t/hm2范围内,播种量越小,产量越高,秧龄25 d与播种量0.15 t/hm2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浙优18在衢州地区栽培的适宜秧龄,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进行秧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秧龄增大时,全生育期变化不显著,大田营养生长期减小,抽穗后籽粒灌浆期减小。秧龄25 d理论产量最高,秧龄20、30 d较高,秧龄15、35、40 d产量较低,秧龄20、25、30 d 3个处理的秧苗质量较好,穗大粒多,经济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浙优18在衢州地区5月中旬播种时,秧龄在20~30 d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籼型杂交稻“中浙优1号”不同秧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发挥"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潜力,笔者进行了不同秧龄对"中浙优1号"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秧龄以15~20d为宜,不超过25d。  相似文献   

6.
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株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一些主要株型因子的影响,以四川主推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为材料,采用2因子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 d 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占总施氮量0%、20%、40%和60%的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不断降低,且65 d秧龄的平均LAI显著低于35 d和50 d秧龄,但由于65 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 d和65 d秧龄齐穗期水稻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穗肥比例40%时叶面积最大;随着秧龄的延长,上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质量则是65 d35 d50 d秧龄,且65 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3叶夹角显著高于35 d和50 d秧龄,倒3叶长和上3叶宽也显著高于35 d秧龄;在65 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40%最大).上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著降低.秧龄对水稻株型的影响与穗肥运筹密切相关,延长秧龄和加大穗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F优498的耐肥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在长秧龄下重施穗肥还可使其具有较优群体质量和较强光合生产能力,但是上部叶片过大且披散,势必对下层叶片造成遮光,降低水稻群体的光合效率,使长秧龄水稻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杂交粳稻春优84为材料,通过播种期(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6月9日、6月19日)、秧龄(20,25,30,35,40 d)和氮肥(1500,1875,2250,2625,3000 kg N·hm-2 5个氮素水平)多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移栽秧龄和氮素施用量对春优84各生育期干物质累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 春优84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生育进程相应推迟,生育期缩短,在5月10日播期产量最高,随着播种期推迟减产幅度加大;春优84在20 d秧龄产量最高,秧龄超过25 d产量显著下降,秧龄增加会降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导致产量降低。春优84的秧龄弹性较大,可作为连作晚稻种植的潜力;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春优84成熟期干物质在穗部的分配比例,施氮量过多导致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下降,产量降低。春优84在金华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10—20日,适期早播有利于产量提高,移栽秧龄以20~25 d为宜,超过25 d产量减产明显,最佳施氮量为2625 kg N·hm-2,过量施氮容易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2a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14行钵盘育苗,盘播量45g,秧龄20d)的处理、(14行钵盘育苗,盘播量40g,秧龄25d)的处理和(18行钵盘育苗,盘播量65g,秧龄20d)的处理可以在生产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杂交水稻新组合浙优18的适宜秧龄.[方法]通过相同播期、不同秧龄移栽处理,调查其对浙优18的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结果]浙优18的始穗期、齐穗期随秧龄增长而延迟,并对分蘖及成穗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秧龄影响浙优18的叶龄增长动态,尤其在生育早期表现为秧龄长叶龄指数增长慢.但在秧龄45d范围内,对产量未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浙优18秧龄弹性较好,有利于大面积推广生产.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和秧龄对免耕抛秧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优20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和播种量对晚稻免耕抛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和播种量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秧龄在30 d、35 d、40 d范围内,秧龄越短,产量越高;播种量在60 g·m-2.90 g·m-2、120 g·m-2范围内,播种量越小.产量越高,秧龄30 d与播种量60 g·m-2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早稻两优30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在移栽和抛栽方式下的生长特点、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移栽和抛栽表现趋势相同,适龄早栽具有早发和早熟优势,秧龄20 d时大田营养生长期延长3~10d,早熟2~6 d;秧龄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烯效唑对移栽水稻影响机制,以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培育毯秧苗,设置4种秧龄,并于一叶一心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处理,考察秧苗素质并跟踪考察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①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综合素质下降,与对照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相比,超秧龄秧苗尤其是严重超秧龄,秧苗素质和秧块状态迅速恶化,表现为株高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发根力和根系活力降低,栽插质量下降,移栽后活棵慢;和20 d秧龄相比,25 d、30 d和35 d秧龄栽插水稻最终产量分别减产1 403.55 kg/hm2、1 995.75 kg/hm2和2 920.95 kg/hm2;②1叶1心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二次化控处理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与不喷施的对照相比,化控处理的秧苗株高、叶片丙二醛、漏插率、伤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均明显降低,而百株干重、茎基宽、绿叶数、根数、发根力、根系活力、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根系盘结力等则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水稻产量增加9%~32%;③不同秧龄对化控强度要求不同,适栽秧龄期,各浓度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而超秧龄初期和中期阶段时烯效唑作用效果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越发显著。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5月15日至6月4日播种均可正常成熟。在本试验条件下,以5月25日播种,即秧龄35d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江西农业学报》2022,(2):26-28
试验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5月15日至6月4日播种均可正常成熟。在本试验条件下,以5月25日播种,即秧龄35d处理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不同秧龄处理对单季稻甬优12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40 d秧龄范围内,秧龄20 d和30 d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40 d处理,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15~35 d为适宜秧龄,以20~30 d为佳。  相似文献   

16.
两优2186秧龄弹性偏差,为了防止早穗,进行了不同播种期、不同秧龄试验。结果表明,延长秧龄会使营养生长期延长,生育进度推迟。秧龄过长,分蘖力减弱,有效穗减少,穗粒数下降,产量降低。因此,两优2186作双季晚稻栽培,在安全齐穗期的范围内,可适当推迟播种期,以缩短秧龄,秧龄掌握在25d内,尽量减轻秧龄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浏阳稻区机插早稻高产所需最佳秧龄,2015年春在浏阳永安镇以适宜湖南稻区的常规稻中早39和杂交稻株两优211为供试品种,开展了早稻秧龄弹性试验。结果表明:中早39及株两优211均以20 d秧龄的处理结实率最高,分别达到83.8%和80.9%;实际产量也以20 d秧龄的最高,分别为7.0 t/hm~2和8.0 t/hm~2。秧苗的分蘖能力及产量与品种和秧龄有密切关系,在浏阳地区秧龄以15~25 d为宜,秧龄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秧苗的分蘖能力及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产量效应。【方法】选用“冈优725”和“Ⅱ优838”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2种育秧模式(常规密播旱育秧(对照)和超稀播旱育秧)和6种秧龄(45,51,57,63,69和75 d),分析育秧模式和移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育进程、田间茎蘖数、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相比,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当秧龄超过51 d时,随秧龄的增加,杂交中稻全生育期显著延长,有效穗数、单穗着粒数、单穗实粒数、结实率、成穗率和单穗质量下降;当秧龄超过60 d时,水稻产量随秧龄延长而显著降低。2)当秧龄大于57 d时,超稀播旱育秧模式的最高茎蘖数较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显著(P<0.05)提高,且其提高程度随秧龄的增加而显著(P<0.05)增加。3)在超稀播旱育秧模式下,63和69 d秧龄的稻谷产量分别为9 047和8 247 kg/hm2,与常规密播旱育秧模式下45 d秧龄的稻谷产量(8 918 kg/hm2)相当。【结论】在川西北丘陵旱区,超稀播旱育秧模式有利于培育大龄壮秧,其秧龄可以延长至63~69 d,能有效缓解因旱迟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浏阳地区机插秧高产晚稻的最适秧龄,选用湘晚籼12号和盛泰优9712两个品种进行弹性秧龄试验。结果表明:湘晚籼12号秧龄33 d的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高于其他播期处理,但其秧苗素质、分蘖能力等表现出规律不明显或跳动的特征,需进一步研究;而盛泰优7912秧龄21 d的返青期最短,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优于其他播期处理,表明盛泰优7912以秧龄21 d最为适宜,可进一步试验验证或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根  李玉嵩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6-11797
[目的]了解长龄壮秧对超稀植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T1(30d)、T2(42d)T3(54d)3个秧龄处理,研究B优827、岗优725和D优527超稀植时的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随着秧龄的延长,3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推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的单株最大茎蘖数无明显差异。岗优725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为T1>T2>T3,其余两品种的为T2>T1>T3。3个品种T3处理的二次分蘖穗占总有效穗的比例下降,三次分蘖穗的比例增加。B优827和D优527的实收产量为T1>T2>T3,岗优725的为T2>T1>T3。不同品种对秧龄长短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秧龄对超稀植杂交稻的分蘖动态、有效穗及其组成、经济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品种,长龄壮秧超稀植杂交稻仍能保持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