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活化富硒土壤的有机硒,提高其有效性。【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生化腐殖酸,矿源腐殖酸和鸡粪有机肥)对土壤硒形态转化及小麦硒吸收的影响。【结果】施用生化腐殖酸与矿源腐殖酸均显著降低土壤pH值。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处理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均显著增加;施用生化腐殖酸处理较未添加处理可显著提高可交换态硒含量,而土壤可溶态硒含量无显著差异。施用鸡粪有机肥、矿源腐殖酸均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的富集系数,而生化腐殖酸主要提高小麦根富集系数。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小麦籽粒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分别提高34.48%、27.59%。【结论】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可提高石灰性富硒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2.
磷硒配施对冬小麦幼苗磷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幼苗生物量以及磷、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霍格兰营养液培养的方式,分别设置3个磷水平(0. 31,3. 1,31 mg/L)和3个硒水平(0,0. 1,1 mg/L),共9个处理。【结果】中磷(P3. 1)和高磷(P31)处理增加小麦幼苗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小麦幼苗根冠比; 2个施硒处理(Se0. 1和Se1)则降低小麦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小麦幼苗根冠比,磷硒配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施硒(Se0. 1和Se1)抑制冬小麦磷向地上部的转运和累积,却在高磷(P31)水平下促进根系对磷的吸收。在缺硒(Se0)条件下,施磷(P3. 1和P31)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硒含量、累积量以及硒的迁移系数;在低硒(Se0. 1)和高硒(Se1)条件下,施磷(P3. 1和P31)显著降低小麦幼苗硒含量、累积量和迁移系数,存在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对于冬小麦幼苗磷、硒的吸收和转运,磷、硒之间存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拮抗的效应,这种效应与磷、硒的施用水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外源四价硒条件下硫对小麦硒吸收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硫肥对外源四价硒条件下土壤硒赋存形态和价态变化的影响,旨在揭示硫调控小麦硒吸收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通过苗期土培和水培进行,土培试验设3个硫水平,分别为0、150和300 mg·kg-1,硫源为硫磺,2个硒水平,分别为0和5 mg·kg-1,硒源为亚硒酸钠,生长至70 d收获并取土样;水培试验先将幼苗在1/5 Hogland-Arnon营养液中培养2周,然后开始进行处理,设3个硫水平,分别为0、1和2 mmol·L-1,硫源为硫酸镁,硒水平为10 µmol·L-1,2种硒源,分别为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培养24 h后收获,土培和水培试验均为完全交互设计,重复4次,采用HG-AFS-8220型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对小麦地上部和根以及土壤中硒含量进行测定,根据与植物硒吸收的相关性,将土壤总硒分成不同赋存形态和价态。【结果】施用适量硒和硫对小麦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50 mg·kg-1硫可以显著降低小麦地上部和根中硒含量和硒累积量,降幅分别可达61.7 %、34.4%和55.7%、24.7%,但是这种降低不会随施硫量的增加而显著变化;施硫可以显著降低土壤pH值,最高可降低0.50个单位,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可增加0.78 g·kg-1。施硫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水溶态硒含量,并显著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也增加了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含量,而对交换态硒含量无显著影响,表明施硫促使了硒在土壤中的钝化。施硫可以显著降低水溶态中各种价态硒含量,其降幅基本一致,施硫可以增加交换态中四价硒含量而显著减少六价硒含量,表明施硫抑制了硒在土壤中向高效价态的转化。小麦对四价硒和六价硒的吸收差异与是否施硫密切相关,无硫时,六价硒处理下小麦地上部和根中硒含量分别为四价硒处理的44.7和22.4倍,而硫浓度为1 mmol·L-1时,其硒含量迅速降为四价硒处理的2.8倍和51.8%,表明硫可以显著缩小小麦对四价和六价硒的吸收能力差异。【结论】施用适量硫肥在改善小麦生长的同时,可以通过降低土壤pH和提高有机质含量,促使水溶态硒在土壤中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的钝化,并抑制交换态中四价硒向六价态的转化,从而降低小麦对硒的吸收。因此,可以通过在高硒缺硫地区增施硫肥以及缺硒高硫地区减施硫肥来有效调控作物体内的硒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硒肥和土壤类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硒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为富硒稻米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在3种类型土壤(紫色土、青紫泥、小粉土)上,开展施用不同水平亚硒酸钠(0.50和1.00 mg/kg)的水稻盆栽试验,并以不施亚硒酸钠作对照处理,分析土壤硒形态、水稻各部位中硒积累特征的差异。【结果】不同土壤类型和施硒量均显著影响水稻土壤硒形态及水稻各部分硒的含量(P0.05,下同),与对照处理相比,水稻根、茎、叶、籽粒和颖壳各部位的硒含量均随着施用硒肥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紫色土在外源施用硒条件下水稻各部位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紫色土的转运吸收系数高达7.00~8.21,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土壤,3种类型土壤施用亚硒酸钠大部分积累在水稻根部,而向地上部转运较难。施用硒肥后,可溶态、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5种土壤硒形态含量显著提高,且均随着土壤硒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在农业生产中建议选用0.50 mg/kg亚硒酸钠作为硒肥使用;3种土壤类型以pH较高的紫色土上施用亚硒酸钠水稻籽粒硒富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磷酸盐与硒酸盐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磷和硒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磷酸盐与硒酸盐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生长、磷和硒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安全有效地进行补硒和硒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的硒浓度范围内(1.0~5.0 mg·kg-1),硒酸盐对小白菜产生毒害作用,表现为单施硒酸盐处理较对照小白菜的根长、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均下降,且高硒处理(5.0 mg·kg-1)小白菜SPAD值显著下降。施用磷酸盐能显著增加小白菜生物量,明显缓解硒酸盐的毒害作用,且由于生物稀释效应导致小白菜地上、地下部硒浓度下降,但小白菜的硒吸收量增加。施磷小白菜地上部硒平均利用率提高至42%,且同等硒浓度低磷处理小白菜硒利用率高于高磷处理,表明适量施磷可提高硒的利用率。施磷时施硒对小白菜地上部磷浓度无显著影响,但由于硒的毒害作用导致磷吸收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的镉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为镉污染农田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添加外源硒为对照(CK),设4个外源硒处理,分别为每千克土施用纳米硒0.5和2.5 mg/kg、亚硒酸钠(以硒计)0.5和2.5 mg/kg。于水稻灌浆期测定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收获前测定水稻光合指标,收获后测定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水稻根、茎、叶、糙米中镉含量和土壤中镉的形态,计算镉在水稻各部位的分配率和水稻体内镉的迁移率。【结果】与CK相比,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均显著提高收获期水稻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P<0.05,下同);除0.5 mg/kg纳米硒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外(P>0.05),其余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均降低土壤中可溶可交换态镉的含量,0.5 mg/kg纳米硒处理效果最佳,可溶可交换态镉含量降低16.0%。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能降低镉污染土壤中水稻对镉的吸收、运转和积累,2.5 mg/kg纳米硒处理效果最佳,水稻根镉含量降低26.8%,水稻糙米镉含量降低32.7%,镉从根到茎叶的转移率降低42.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在镉污染土壤中施加适量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镉的有效性,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运转和积累。每千克土施用纳米硒2.5 mg/kg阻控水稻镉积累的效果较佳,可作为镉污染区水稻安全生产的推荐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种薯肉色甘薯对亚硒酸盐的吸收累积效应,为探索安全高效的富硒甘薯生产技术和促进广西富硒甘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橘黄色薯肉的桂薯10号和紫色薯肉的桂紫薯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盆栽土壤中不同浓度(0、0.20、0.40和0.80 mg/kg)亚硒酸盐处理[分别设为Se 0(对照)、Se 0.2、Se 0.4和Se 0.8处理]甘薯植株的农艺性状、薯块产量和品质,分析亚硒酸盐在不同薯肉色甘薯品种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规律。【结果】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均可显著提高甘薯的单株鲜薯产量(P0.05,下同);施用不同浓度亚硒酸盐对同种薯肉色甘薯植株的蔓长、分枝数和单株结薯数及薯块的可溶性糖、蛋白和胡萝卜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Se 0.2、Se 0.4和Se 0.8处理桂紫薯1号的原花青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其中Se 0.8处理显著低于对照23.08%;根、茎、薯块和叶片的硒含量在植株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均高于对照;2种薯肉色甘薯各器官的硒累积量和分配率排序均为薯块根叶茎;薯块中的硒形态均为有机硒,未检测到四价硒和六价硒,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桂紫薯1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硒含量的比例随着外源亚硒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桂薯10号和桂紫薯1号中的硒均为有机态的硒代胱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其中硒代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在土壤中施用0.20和0.40 mg/kg亚硒酸盐甘薯薯块的产量较高,施用0.80 mg/kg亚硒酸盐桂薯10号薯块的硒代胱氨酸含量占有机态硒含量的比例高于桂紫薯1号,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甘薯品种特性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硒。  相似文献   

8.
不同硒源对小麦生长、硒吸收利用以及玉米后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恩施蕴藏有丰富硒矿资源。为了明确植物对硒矿及土壤中几种常见硒形态的吸收利用差异,通过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硒源(亚硒酸盐、硒酸盐、硒矿及硒粉)对小麦生长及硒吸收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对小麦后茬作物玉米的后效。结果表明,施用硒酸盐、亚硒酸盐及硒粉对小麦各部位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硒矿显著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其增幅可达11.56%。小麦对不同硒源的吸收能力为硒酸盐亚硒酸盐硒矿硒粉,不同硒源处理下硒向小麦地上部的转移能力为硒酸盐硒矿硒粉亚硒酸盐。施用硒矿、亚硒酸盐、硒酸盐以及硒粉后小麦籽粒中硒含量的比例为1∶2.95∶19.19∶0.15,其后效在玉米地上部硒含量的比例为1∶1.96∶6.44∶0.07,由此表明硒矿在玉米后效上与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处理的差距显著缩小,硒粉则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总的来看,硒矿对作物生长的改善能力最强,而且具有相对持久的后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生产富硒茶叶的施用肥料及最佳施用量,为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试验以水灵1号和福云6号两个茶叶品种为材料,分别施用4种不同硒肥处理,对比茶叶增硒效果。【结果】在本试验处理条/kg),说明供试硒肥在推荐用量下均能满足富硒茶叶生产要求;供试4种肥料中,锌硒葆牌含硒叶面肥对茶叶增硒效果最好;处理1-3条件下,福云6号茶叶硒含量较水灵1号分别相对高出69. 7%、39. 6%、19. 9%。【结论】叶面增施硒肥是生产富硒茶叶有效措施,锌硒葆更适合用作富硒茶叶生产/667m2,兑水50kg叶面喷施;福云6号对外源硒肥更敏感,茶叶硒含量增加显著,是适合用作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油菜对不同外源硒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华油杂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源(硒矿、硒粉、硒酸盐、亚硒酸盐)对油菜生长及硒吸收累积规律的影响,分析土壤中残留硒的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不施用硒肥),不同外源硒对成熟期油菜籽粒、果荚、茎叶和根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硒矿、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后,油菜籽粒、果荚、茎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硒肥对马铃薯产量、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富硒马铃薯的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选用马铃薯“早大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用量(0(CK),1.5,3.0,6.0,10.0 mg/kg)硒酸钠硒肥、亚硒酸钠硒肥、生物炭基硒肥、保水缓释硒肥4种硒肥进行盆栽试验,研究4种硒肥对马铃薯产量、硒含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硒肥用量为1.5 mg/kg(除亚硒酸钠硒肥外)时马铃薯产量增加,之后随着硒肥用量增加马铃薯产量降低;随着硒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总硒含量和有机硒的转化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马铃薯的产量、总硒含量及有机硒的转化率,硒肥用量以3.0 mg/kg为宜。在适宜硒肥用量3.0 mg/kg时,4种硒肥不会影响马铃薯淀粉的累积。【结论】4种硒肥中,生物炭基硒肥、保水缓释硒肥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优于硒酸钠硒肥、亚硒酸钠硒肥,硒肥用量以3.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籽粒硒的含量及调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取样调查和田间叶喷硒肥试验,研究中国不同麦区小麦籽粒硒含量状况、硒含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硒含量的农艺措施。【方法】分别于2008-2009、2009-2010、2010-2011年小麦季收集中国不同麦区73份春小麦和582份冬小麦共计655份田间小麦样品,调查籽粒产量并测定籽粒硒含量。于2010-2011年在14个省(市)的30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开展叶面喷施硒肥试验,设叶面喷施清水或0.017%亚硒酸钠2个处理,于拔节中、末期各喷施1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测定拔节前植株样品的硒含量和收获后籽粒产量和硒含量。【结果】655份小麦籽粒样品平均硒含量为64.6 µg·kg-1,远不能满足以小麦为主食人群对硒的营养需求,变幅为0-821.0 µg·kg-1,春、冬小麦平均分别为67.5和64.2 µg·kg-1。有63%缺硒,19%偏低,仅有8%富硒,未发现有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中毒水平。小麦籽粒硒含量在不同区域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各地的田间试验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小麦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喷硒和喷硒平均产量分别为6 650和6 649 kg·hm-2。叶喷硒肥使籽粒硒含量显著提高,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平均为31.0 µg·kg-1,喷硒116 g·hm-2使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到647.8 µg·kg-1,达到了富硒水平,但没有达到中毒水平。每施用1.0 g Se·hm-2,籽粒硒含量平均提高5.3 µg·kg-1,施用51 g Se·hm-2可将小麦籽粒硒含量从平均31.0 µg·kg-1提高到300 µg·kg-1以上。小麦籽粒硒含量不受产量的影响,但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与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和拔节前植株硒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硒含量在6.3-30.7 µg·kg-1每增加1.0 µg·kg-1,不喷硒时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2.1 µg·kg-1,拔节前植株硒含量在0-147.2 µg·kg-1每增加1.0 µg·kg-1,不喷硒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0.7 µg·kg-1。喷硒后籽粒硒含量和硒强化指数均与拔节前植株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拔节前植株硒含量每增加1.0 µg·kg-1,喷硒籽粒硒含量平均增加5.7 µg·kg-1,籽粒硒强化指数平均增加0.043 μg·kg-1(g·hm-2-1。【结论】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拔节前土壤施硒提高土壤有效硒水平、在拔节中期或末期叶面喷施硒肥等,均可使植株累积较多的硒,并在灌浆期向籽粒转移,从而提高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冬干春旱、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缺乏是四川丘陵旱地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研究休闲期秸秆覆盖还田和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及磷素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案。【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 kg·hm-2(P75)和120(P120)kg·hm-2为副区。分析秸秆覆盖和施磷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秸秆覆盖的增产效应高于施磷效应。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7.7%和8.48%,穗粒数增加15.6%和11.2%,产量提高18.6%和13.5%;两年度施磷75 kg·hm-2较不施磷处理小麦有效穗分别增加18.2%和8.79%,穗粒数增加21.1%和6.09%,产量提高30.2%和16.1%;施磷120 kg·hm-2比不施磷处理有效穗分别增加21.2%和9.53%,穗粒数增加20.2%和4.03%,产量提高31.8%和17.9%。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磷素积累量,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秸秆覆盖与施磷均可显著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和磷素转运、花后干物质和磷素积累能力。秸秆覆盖显著提高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但降低了花前磷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施磷显著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花前磷素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秋闲季秸秆覆盖还田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吸收效率2年分别提高27.3%和23.7%,磷肥偏生产力提高17.8%和14.7%。【结论】秸秆覆盖更有利于促进花前干物质和磷素转运,同时促进花后磷素积累和提高磷肥吸收利用效率,通过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实现增产。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75 kg·hm-2磷肥是适用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的耕作栽培措施和磷肥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植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阐述了植物对不同形态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机制。植物主要吸收水溶性硒,包括部分有机硒、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多数研究表明植物对硒酸盐的主动吸收是通过高亲和力的硫酸盐转运子完成,最近的研究表明磷酸盐可以调节亚硒酸盐的吸收,磷酸盐转运子在亚硒酸盐的主动吸收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植物吸收的硒酸盐很快从根部转移到地上部,在叶片中被还原成亚硒酸盐,进而转化为有机硒化物进入其他组织;而亚硒酸盐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积累在根部,极少转移到地上部。进入植物体中的硒转化为含硒氨基酸和硒蛋白参与植物的代谢。  相似文献   

15.
滴灌春麦水肥一体化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春麦在滴灌条件下的水肥利用情况,为滴灌春麦科学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随水施肥对肥料利用率及小麦经济、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滴灌春麦至开花期对氮、磷、钾肥吸收量已达全生育期的78.1;、82.14;和84.9;;施用等量氮、磷、钾肥(N240P52.5K375),滴灌施肥较常规施肥氮、钾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7;和3.2;,但磷素差异不大.单一肥料氮肥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磷肥;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得到提高,但过多施入氮肥产量反而下降;氮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则随氮肥增加呈递减趋势.[结论]春麦采用水肥滴灌模式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6.
硒肥对谷子产量因子及其籽粒富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富硒谷子生产中硒肥的合理使用,探究硒肥对谷子生长及其籽粒硒吸收的影响,对谷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15、30、60、120 g·hm-2)的有机硒肥(生物富硒增效剂)和无机硒肥(亚硒酸钠),分析不同硒肥对谷子穗部性状、籽粒硒含量、硒存在形态及叶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两种硒肥均可增加谷子的出谷率和籽粒硒含量,无机硒肥效果优于有机硒肥,喷施60 g·hm-2的无机硒肥出谷率达9280%,硒含量达1.09 mg·kg-1。硒形态分析显示,籽粒中的硒主要以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两种有机形态存在,无机硒肥处理组中两种有机硒的含量均高于有机硒肥处理组。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硒肥对籽粒的叶黄素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认为,无机硒肥亚硒酸钠可作为生产富硒谷子的硒肥,其效果优于有机硒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磷耦合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形态、生理和细胞结构变化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盆栽调亏灌溉的方法,以“小偃22”为试材,采用拌肥方式于播种时设低肥N1P1(纯氮 0.1 g/kg、P2O5 0.05 g/kg)和高肥N2P2(纯氮0.3 g/kg、P2O5 0.15 g/kg)2个氮磷肥处理;在拔节期设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正常供水,CK)、55%~70%(轻度亏缺,LS)和40%~55%(重度亏缺,SS)3个水分处理。于水分亏缺处理20 d后取样,从形态学、生理代谢和解剖学层面研究拔节期不同水氮磷耦合对冬小麦根系水分调节特性的影响。【结果】在相同营养条件下,拔节期水分亏缺会导致冬小麦地下部干物质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总生物量减小;但根冠比增加,与CK相比,LS、SS在N1P1和N2P2 2种氮磷肥处理条件下,根冠比分别升高了32.3%,14.3%和11.5%,4.7%;根毛密度也明显增加。水分亏缺造成冬小麦根系皮层薄壁细胞体积变大,皮层占根系直径的比例增加;木质部导管横截面积显著减小,低肥条件下LS、SS分别较CK减小17.11%,43.32%,高肥条件下分别较CK减小11.10%,46.70%,并伴随有导管变形。同时,水分亏缺可以使冬小麦根系活力提高,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合成和积累增加,从而提高其水分调节特性。同一水分状况下,与低肥条件相比,高肥条件能明显提高拔节期冬小麦的抗旱性。【结论】拔节期冬小麦在高肥轻度水分亏缺条件下,能够从代谢和结构2个层面作出更为合理、协调的综合性响应来维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抵抗干旱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