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湖南省农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有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对现有稻田、旱地、棉田高效农作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农作技术体系,发展多熟农作种植模式;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大力推广早地多熟种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集成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增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现代农作制种植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立足特殊的喀斯特环境 发展贵州的特色农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农业生产环境,面对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提出该地区改革农作制度,挖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建立特色农作制度的"四个方向",即以优质水稻为主的粮经型多熟农作制度;以玉米、油菜和烤烟为主的粮经药蔬立体种植农作制度;以蔬菜、水果为主的设施型农作制度;以果树、药材为主的生态型农作制度.而建立贵州特色农作制度的主要措施是:进行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增强相关科研力度;重视农作制度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试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优化现代农作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贯彻"节约、保护、利用、拓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我国南方红壤山地综合开发与主要农作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优化现代农作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路与若干对策.即要在南方丘陵山地创立并完善以提高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现代农作制度的优化与统筹;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为核心的种养结合型农作制度、以物质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为特色的循环利用型农作制度、以开发优质产品与绿色农业为目标的综合拓展型农作制度;实现山区农村循环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稻田农作制度的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湖南省稻田农作制度的发展历程,提出湖南省农作制度存在冬闲田面积增加、稻田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指出了湖南省农作制度要走高产稳产型农作制、用养结合型农作制、循环利用生态型农作制、区域特色型农作制、高效种养型农作制和现代高效型农作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作制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原理、现代农作制度的内涵,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作制度的关系;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农作制度内涵;提出了农作制标准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半个世纪以来西藏耕作栽培科研工作取得的成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较系统总结了西藏50年来农作制度改制,传统农业评价,高产栽培研究,立体农业发展,冬小麦引进与高产栽培研究等,这些成果和农学思想必将对21世纪我区农业科研,生产、推广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西藏中部农区饲草供给质量,对粮草一年两收农作制度进行了探讨,从一年生、多年生等多种作物类型的25个品种筛选确定箭筈豌豆甘孜333是最适宜套复种的品种和类型。为西藏高寒农区发展粮草一年两收提出了冬草夏粮的新模式,并详细研究了适宜的播期、产量、刈割时期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以分析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基础,研究提出了该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方向.重点明晰了发挥沿江地区的区城优势,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型农作制度的四个途径,即以优质油菜、专用小麦和优质稻为主的优质原粮型农作制度开发;以饲用春玉米为主的粮饲经菜相结合的多元多熟农作制度的开发;以棉花高效、优质、轻型为目标的棉田立体种植农作制度的开发;以冬春季塑料大棚覆盖优质“菜篮子”型超高效农作制度的开发.提出了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型农作制度的主要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创新农作制度稳定了粮食生产、增加了土地产出、促进了农民增收、优化了生态环境。通过对浙江创新农作制度的发展历程、生产概况、主要模式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发展建议,旨在加快创新农作制度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讨节水农作制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将所涵盖的因素又分别细分为几类,从理化机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出发,科学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节水农作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形式,建立中国旱作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节水农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价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旋耕代替翻耕的出现,以及水田作业中链轨拖拉机老化与服役期限的延长,其更新换代问题已经日益紧迫.在深入调研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问题后,对辽宁省的水田作业链轨拖拉机提出更新换代的措施与建议.按土壤比阻及含水量选择机型与功率级,建立“三旋一翻”或“三旋一深松”的耕作制度,每年更新1000台左右链轨拖拉机,按轮式拖拉机与链轨拖拉机以3:1的比例更新,轮式拖拉机向四轮驱动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有序地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西藏野生园林植物资源,采用Visual Basic、MS Access、MS Excel等软件进行了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并由Setup Factory制作安装程序,构建了能够在Windows 98以上操作系统中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独立安装、运行的西藏园林植物资源数据库检索系统。该系统采用...  相似文献   

13.
稻田少耕轮耕体系研究,进行了两种耕作方法及其轮耕体系试验。第Ⅰ、Ⅱ报报道了这一体系的设计指导思想及其实测的经济效益和这一耕作体系对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本文则重点论述这一耕作体系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深翻深松和浅翻深松将耕作层由16厘米加深到21—29厘米,对水稻地上部及根系有良好的影响,并比对照区分别增产19.6%和11.9%。深翻深松的后效增产14.9%。由此肯定了稻田加深耕作层的必要性。但深翻深松的作业成本高于一般翻地,而且有推迟成熟的趋势。稻田间隔深松的耕作层加深至27厘米。由于它使肥沃土层位置不变,底土在原处熟化和控制适宜的透水性,导致水稻增产显著。其中间隔35厘米深松比翻地增产12.8%,而间隔70厘米深松增产不明显。间隔35厘米深松与耙茬轮耕后增产12.6%,作业成本比翻地降低50%以上。由此肯定了稻田间隔深松的少耕轮耕体系,并为研制水旱兼用的旋耕深松机提供了设计根据。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油菜秸秆还田等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但耕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稻谷产量,而耕深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与浅耕无秸秆相比,深耕或秸秆还田可提高耕层土壤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生物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磷脂脂肪酸总含量、细菌PLFA含量和真菌PLFA含量,而增加耕深会降低土壤真菌PLFA含量。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Understanding tillage system interaction with landscape variability is important in prescribing appropriate tillage systems that are profit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sound. A three-year (1997–1999) study was conducted on a gently sloping, poorly drained lacustrine landscape to evaluate tillage, landscape, and soil interactions on grain yield. Tillage systems investigated were a reduced tillage (RT) system [no-tillage after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fall chisel plowing after corn (Zea mays (L.) var. mays)], and a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system (fall chisel plowing after soybean and fall moldboard plowing after corn). Fall primary tillage was followed with a pre-plant field cultivation in the spring. Runoff and pollutant losses from the two tillage systems were also measured under a 63 mm h–1 simulated rainfall. Runoff and pollutant (total solids, chemical oxygen demand, total P, dissolved molybdate reactive P) losses were similar, or lower (6.6, 8.0, 7.7, 5.5, and 4.1 times, respectively) in the RT than the CT system. Tillage system, landscape elevation, and soil type interactions on crop yield varied depending upon whether it was a wet or dry growing season. Using the interactions, soybean yield differences among the modeled fixed-RT, fixed-CT, and variable tillage (VT) systems in a wet year were less than 0.1 Mg ha–1. During a dry year, corn yield was higher in the RT and the VT systems than in the CT system. When no new purchase of tillage equipment(s)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RT, VT, or CT system, the modest yield benefits during relatively dry years, plus the improved runoff water quality by using reduced tillage system in all or part of the landscape, would justify the use of RT and VT systems over the CT system in the lacustrine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6.
美国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学习与引进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阐述了美国保护性耕作的起源,说明了传统耕作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并通过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的论述,进一步说明了黑龙江省耕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美国先进耕作制度的论述,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省八一农场(金昌市)机播条件下,对免耕高留茬、免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加播前耙耱、传统耕作等4种耕作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与传统耕作的大麦产量无明显差异,但保护性耕作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土壤风蚀,节约生产成本,3种处理的纯收益比传统耕作处理增加448.1~509.1元/hm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少免耕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5种土壤耕作方式在山东龙口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中夏玉米的灌浆速率符合“S”型曲线,可与Logistic方程Y=k/(1+ae-bt)很好的拟合。相对于常规耕作,耙耕秸秆还田方式能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灌浆速率,增产14.5%,与旋耕秸秆还田方式无明显差异,而免耕秸秆覆盖方式减产11%。  相似文献   

19.
赵国栋 《农业考古》2020,(2):95-101
西藏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其茶园面积也在快速增加,茶产业正快速发展。目前,从“人-经济-社会”的三维角度看,西藏茶文化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但却十分必要。其必要性来自于更宏大的机制。本文核心脉络是从西藏茶及其文化的的生态性、文化性、产业性,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与功能性分析等多个角度展开对西藏文化产业“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解读,并引出关于对人类社会的“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机制的讨论。本文认为:西藏茶及其文化具备生态基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茶叶在西藏的出现是人与生态环境博弈的重要结果、茶叶在西藏的使用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藏的茶叶贸易受生态性的制约;西藏茶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茶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中,生态是吸引力与基础,文化是精华与“密码”,而旅游则是纽带与筋骨,西藏茶文化产业是对“生态+文化+旅游”三维成长与动力理论模型的一项较好的检验;三个主要维度的讨论肯定了西藏茶文化生态旅游在该理论模型中的功能与发展路径;推进西藏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符合“美丽西藏”建设范畴,而且从“人-经济-社会”的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看,它也是“美丽西藏”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活力;该三角正反馈互构取向呼唤着关注人类社会终极方向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两个因素,其中耕作因素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耕作因素的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均有深松耕>常规耕作>耙耕>旋耕>免耕的趋势。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除免耕的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大于旋耕外,其余的单独效应规律与秸秆不还田的一致。在五种耕作条件下,秸秆因素的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表现为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试验结果还表明,交互效应也是影响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免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