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模拟猪十二指肠高胆盐环境,研究玉米、豆粕和麦麸提取物对乳酸杆菌胆盐耐受力的影响.将约氏乳酸杆菌JJB3、SNZ10 ,罗伊氏乳酸杆菌MNZ8、KNZ4 等4株菌在分别含有玉米、豆粕和麦麸提取物的1.0% 胆盐、pH 7.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作用4 h ,检测活菌数;另以不同浓度葡萄糖和酵母提取物替代3种提取物,探讨饲料原料提取物对乳酸杆菌胆盐耐受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未添加提取物的对照组,4株乳酸杆菌活菌数极显著下降( P<0.01) ,其中MNZ8对胆盐最敏感,活菌数下降1.74个对数值,而KNZ4的耐受力最强,仅下降1.16个对数值.分别添加3种提取物后,4株乳酸杆菌的胆盐耐受力均显著提高( P<0.05) ,其中,玉米、豆粕和麦麸提取物对JJB3的胆盐保护作用最强,菌株存活率从对照组的78.12%分别提高到99.35%、99.48%、99.74%,对MNZ8的胆盐保护作用最弱.葡萄糖能显著提高乳酸杆菌耐胆盐能力,而酵母提取物作用较弱.说明在胆盐环境中,3种提取物均能显著提高4株乳酸杆菌的耐受力,对乳酸杆菌的保护作用是:麦麸提取物> 豆粕提取物> 玉米提取物.  相似文献   

2.
仔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罗伊氏乳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曲线、耐热存活率、耐酸存活率、贮藏存活率以及发酵参数。采用均匀设计的试验设计对影响乳酸杆菌发酵较大的6个因素如碳源、氮源和时间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罗伊氏乳酸杆菌的浓度在开始时有所下降,经过2 h之后从1.0×103数量级迅速上升,到第22 h接近1.0×1010数量级,到40 h细菌的数量级开始缓慢下降。75 ℃处理15 min之后存活率为31.3%,经过1个月贮藏存活率为85.5%,pH 2.0处理6 h的存活率为72%. 优化的发酵参数为:时间20 h;葡萄糖10 g/L;蔗糖60 g/L;胰蛋白胨30 g/L;酵母浸粉5 g/L;柠檬酸铵12 g/L. 试验表明了罗伊氏乳酸杆菌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生长繁殖迅速,可以用作益生菌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3.
应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动物试验,以仔猪日增重、饲料采食量和腹泻指数作为指标优化4株乳酸杆菌在饲料添加剂中的比例。乳酸杆菌在日粮中的6个水平分别为: 2. 0×104, 4. 0×104, 6. 0×104, 8. 0×104, 1. 0×105, 1. 2×105,按6水平4因素均匀设计表安排动物试验,每个处理仔猪饲喂基础日粮加不同组合的乳酸杆菌制剂。复合乳酸杆菌制剂以0. 1%的比例添加到日粮中,测定仔猪日增重、饲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腹泻得分和腹泻次数。结果表明, 4株乳酸杆菌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格氏乳酸杆菌在8. 3×104 CFU/g对防治腹泻的效果最好,嗜酸乳酸杆菌预防腹泻的效果随着浓度增高而逐渐增强。综合考虑不同菌种的作用以及仔猪断奶后不同阶段生长性能和断奶后腹泻的情况, 4株乳酸杆菌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合理比例为每g:格氏乳酸杆菌, 4. 0×104CFU;罗伊氏乳酸杆菌, 6. 0×104 CFU;嗜酸乳酸杆菌, 1. 0×105 CFU;发酵乳酸杆菌, 4. 0×104 CFU。  相似文献   

4.
均匀设计法优化益生素菌种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应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动物试验,以仔猪日增重、饲料采食量和腹泻指数作为指标优化4株乳酸杆菌在饲料添加剂中的比例。乳酸杆菌在日粮中的6个水平分别为: 2. 0×104、4. 0×104、6. 0×104、8. 0×104、1. 0×105、1. 2×105,按六水平四因素均匀设计表安排动物试验,每个处理仔猪饲喂基础日粮加不同组合的乳酸杆菌制剂。复合乳酸杆菌制剂以0. 1%的比例添加到日粮中,测定仔猪日增重、饲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腹泻得分和腹泻次数。结果表明,四株乳酸杆菌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格氏乳酸杆菌在8. 3×104 CFU/g对防治腹泻的效果最好,嗜酸乳酸杆菌预防腹泻的效果随着浓度增高而逐渐增强。综合考虑不同菌种的作用以及仔猪断奶后不同阶段生长性能和断奶后腹泻的情况, 4株乳酸杆菌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合理比例为每克:格氏乳酸杆菌4. 0×104CFU;罗伊氏乳酸杆菌6. 0×104 CFU;嗜酸乳酸杆菌1. 0×105CFU;发酵乳酸杆菌4. 0×104 CFU。  相似文献   

5.
应用均匀设计法安排动物试验,以仔猪日增重、饲料采食量和腹泻指数作为指标优化4株乳酸杆菌在饲料添加剂中的比例.乳酸杆菌在日粮中的6个水平分别为:2.0×104,4.0×104,6.0×104,8.0×104,1.0×105,1.2×105,按6水平4因素均匀设计表安排动物试验,每个处理仔猪饲喂基础日粮加不同组合的乳酸杆菌制剂.复合乳酸杆菌制剂以0.1%的比例添加到日粮中,测定仔猪日增重、饲料采食量、饲料转化率、腹泻得分和腹泻次数.结果表明,4株乳酸杆菌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格氏乳酸杆菌在8.3×104CFU/g对防治腹泻的效果最好,嗜酸乳酸杆菌预防腹泻的效果随着浓度增高而逐渐增强.综合考虑不同菌种的作用以及仔猪断奶后不同阶段生长性能和断奶后腹泻的情况,4株乳酸杆菌在断奶仔猪日粮中的合理比例为每g:格氏乳酸杆菌,4.0×l04CFU;罗伊氏乳酸杆菌,6.0×104CFU;嗜酸乳酸杆菌,1.0×105CFU;发酵乳酸杆菌,4.0×104CFU.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两种猪肠道益生菌的同体发酵效果,以及复合微生态制剂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活菌数变化.对猪肠道益生菌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酸杆菌进行同体发酵,测定其活菌数,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益生菌与液体发酵的纳豆芽孢杆菌冻干菌粉混合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测定该制剂在4℃和室温保存状态下14 d内及半年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的变化.保存14...  相似文献   

7.
从散养的健康成年中华田园犬粪便中分离乳酸杆菌,研究其益生特性,旨在开发犬用益生菌菌株。采用MRS改良培养基从田园犬粪便中分离出3株乳酸杆菌,进行细菌染色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唾液乳酸杆菌(L.salivarius)、约氏乳酸乳杆菌(L.johnsonii)和瑞士乳酸杆菌(L.helveticus),分别命名为TCSL1、TCSL2和TCSL3。随后进行体外耐酸试验、抗胆盐试验、细胞黏附试验、抑菌试验和小鼠口服促生长等益生特性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株能耐受0.6%的胆盐、pH值2.0的酸度;对犬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率均在65%以上;其上清液对犬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连续28 d饲喂小鼠,未见腹泻和死亡现象,TCSL1和TCSL2能显著增加小鼠体质量(P0.05)。从散养田园犬粪便中分离到的3株乳酸杆菌具有益生特性,可作为犬用益生菌制剂的候选菌株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8.
产谷氨酰胺转胺酶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设计的低廉简便的凝胶法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高产谷氨酰胺转胺酶(microbialtransglutami-nase,MTG)的菌株,初步鉴定属于放线菌纲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sp.)。摇瓶发酵试验表明,其最适产酶氮源和碳源分别是蛋白胨和葡萄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产酶培养基为(g/L):葡萄糖20.0,蛋白胨20.0,酵母提取物3.0,MgSO4·7H2O2.0,K2HPO4·3H2O2.0,KH2PO42.0,CaCO35.0。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培养时间和最适pH分别为72h和7.0;在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MTG酶活达1.04U/mL。  相似文献   

9.
杨小进  张华菲  何希宏  刘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314-3315,3326
[目的]研究4株乳酸杆菌在体外对3种常见致病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将4株乳酸杆菌(L1、L2、L3、L4)分别与3种致病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观察拮抗结果。[结果]4株乳酸杆菌对3种致病菌都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其中L1的拮抗作用强于其他3株乳酸杆菌;当将致病菌的菌落数提高一个数量级时,L1仍可将3种致病菌杀死,拮抗作用仍十分显著。[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用乳酸杆菌直接进行微生态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开菲尔粒中优势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开菲尔粒中的优势菌系,为研究其共生机理以及开发新产品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开菲尔颗粒粉碎,制备成不同稀释浓度的菌悬液,涂布于麦芽汁、PDA、MRS和改良的TJA培养基上。然后,在30℃和37℃条件下,分别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培养7 d,挑选菌落,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分离得到9株酵母菌和9株乳酸菌。其中克鲁维酵母属2株,假丝酵母属3株,酒香酵母属4株,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1株,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2株,高加索酸奶乳杆菌3株,瑞士乳杆菌1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1株,德氏乳杆菌乳亚种1株。[结论]开菲尔粒中共有18株优势菌,包括9株酵母菌,3株乳酸球菌和6株乳酸杆菌。  相似文献   

11.
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得到13 1%~14 8%单倍体幼胚,在改良的B5培养基上进行胚抢救,单倍体幼胚成苗率达到96%以上。通过染色体加倍得到双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2.
桃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桃树对小麦生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桃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光照强度、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越低,尤其是光照强度和土壤速效磷含量两个指标,冠下区极显著低于近冠区和远冠区。由于受这些生态方面的影响,造成距离桃树较近的小麦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叶面积系数小,叶绿素含量低,光合性能差,植株磷、钾物质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
小麦苗期接种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后,分别采用高温(21±1)℃和常温(14±1)℃处理,测定了陕西、甘肃两省主栽品种及抗源的高温抗条锈性。结果表明,陕927、陕897、兰天1号、豫麦21和钱保德等品种具有高温抗条锈性,陕农757、西植9420、M8003-06、绵阳11、繁6、天选36和里勃留拉等品种可能具有高温抗条锈性。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抗麦蚜资源筛选,抗麦蚜机制,抗麦蚜分子标记水平及抗麦蚜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了概括。最后提出在抗麦蚜研究过程中,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抗麦蚜育种方法相结合,加速培育出抗麦蚜 的优质、高产小麦新材料、新品种,加强麦蚜、寄主、环境关系的研究,提高麦蚜综合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小麦麦瘟病,由梨孢菌小麦专化型(Magnaporthe oryzae, sp. Triticum, MoT) 侵染所致,最早于1985年在巴西发现,随后传播到其他南美国家。2016与2017年,麦瘟病登陆亚洲,相继在孟加拉国和印度暴发,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形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麦瘟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小麦麦瘟病病原菌、侵染过程、流行因素和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小麦麦瘟病抗性评价的方法。本研究组研究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来源的稻瘟病菌株(MoO)可侵染小麦引起典型麦瘟症状。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麦瘟病发生的报道,但部分地区存在麦瘟病的发病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麦瘟病有暴发的可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加快麦瘟病发病机理及小麦抗性基因发掘的研究,以提升我国麦瘟病的研究水平,并为预防麦瘟病的发生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系对小麦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0年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17.
麦套玉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作条件下麦套玉米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小麦密度、小麦施氮量、玉米密度及玉米播期呈显著的四元二次回归关系。单因子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依小麦密度、玉米密度、小麦施氮量及玉米播期的次序递减,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依玉米密度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密度次序递减。同时分析了各因子及因子间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规律,讨论了麦套玉米复合群体中各种竞争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小麦免耕播种中,通过设置留15~20cm根茬、50%秸秆粉碎还田、全部秸秆粉碎还田3种秸秆处理方式,并与传统的翻耕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播种质量、群体动态、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免耕小麦的播种质量、越冬能力、群体动态、产量均受到一定影响;免耕播种能提高前期土壤水分,但前期土壤温度偏低;留根茬的免耕处理产量较翻耕略有降低,而50%秸秆覆盖、100%秸秆覆盖的处理较翻耕减产达10.6%、14.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冬播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小麦新品种(系)籽粒硬度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对65份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在北部冬麦区11个试点,以及43份品种(系)在南方冬麦区4个试点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硬度类型品种所占比例不同,北片硬质品种的比例大于南片,软质和混合品种比例小于南片。北片各点参试品种籽粒硬度均高于南片,其中北片硬质品种的硬度大于南片硬质品种,软质和混合品种的硬度值与南片接近;硬度值最高的是西农8925-13,达99;最低的是WG6,为18。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籽粒硬度存在差异,北片47份硬质品种的硬度在不同地点间变异程度最小,变异系数平均值为7.5%,南片22份软质品种的硬度在不同地点间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6.3%;各品种的变异系数以周麦12号最小为2.6%,扬97-65最大为72.7%,各地点变异系数表现出南片各点均大于北片,其中南片江苏白马湖最高达49.7%,北片周口最低为26.7%,因此,品种间硬度在北片各地点较南片稳定。对北片品种(品系)籽粒硬度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分析表明,硬度主要由品种固定效应决定,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较小,环境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聊麦18号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强的特点,探讨了超级小麦选育中育种目标的制定、种质创新、资源合理组配、杂交后代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