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采用单一变量差减对比法,研究了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在氨氮、硝氮比例下的生长状况,同时检测满江红植物组织中氮含量的变化,以确定能促使满江红具最佳氮吸收效果的氨氮、硝氮浓度及比例。结果表明:不同氨氮与硝氮比例对满江红的生长存在差异,氮浓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满江红的生长,而氨氮更有利于满江红的吸收;满江红对水中的氮、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短时间内就能使水中氮、磷浓度迅速下降;植物组织中的氮、磷含量均随水中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水中较高的氮浓度可能会降低满江红的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南方典型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的研究方法,对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水稻田面水中氮素主要形态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探讨了与氮素转化密切相关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插秧后15d和22d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含量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T2)缓/控释配方肥处理(T1)田间排水沟中水样不施肥处理(T3)。插秧后75d田面水中氮含量的情况变化较大,3个处理中T3处理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最低,硝态氮、总氮含量最高。就总体趋势而言,田面水氮素流失主要以铵态氮为主,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随施肥天数的增长,土壤脲酶活性总体呈降低的趋势。T2处理降幅最大,T1处理次之,T3处理最小。在各处理中,氨氮/总氮比与土壤脲酶活性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水平,即氨氮占总氮的比例随脲酶活性的增强而增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氮素转化相关因子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分异。说明水稻生产中施用缓/控释配方肥对减少流溪河流域稻田氮的面源污染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3.
淹水稻田中氮素损失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野外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淹水稻田施用碳铵后,氮素的转化、运移和损失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田间水中氮素以氨氮为主,淹水稻田剖面土壤溶液中氨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 0.5 m深度以下,淋溶液中硝态氮和氨氮水平较低,在 0.6— 4.8μ g· mL- 1之间,对地下水环境有一定影响。模拟暴雨径流试验表明,田间氮素径流损失负荷随施肥与降雨间隔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施肥后短时间内暴雨径流导致的氮肥损失较大,对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 必须加强科学合理的田间水肥管理。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浮萍优化种质——青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水深条件下青萍的除氮效果与氮素在不同水层中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下层水体处于厌氧状态,厌氧产酸作用使得水体pH值随试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水越浅,硝态氮浓度的平均下降速率越快,且去除率越高;总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的下降规律大致相同。综合试验结果可知,从同一水深处理下各水体不同水层硝态氮、总氮浓度的变化情况看,水体中硝态氮、总氮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较稳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青铜峡灌区水稻田三氮变化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宁夏青铜峡灌区水稻田三氮(总氮、氨氮、硝氮)作为研究对象,从田间运移、土壤剖面中的变化以及在排水沟内受到的消解作用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水稻田间,排水中总氮浓度大于其在引水中浓度;5、6月份田间积水中总氮浓度小于其在引水、排水中浓度,7、8月份刚好相反。引水中氨氮浓度小于其在田间积水、排水中浓度。5—7月排水中硝氮浓度>其在引水中浓度>其在田间积水中浓度,8月份变化没有明显规律。(2)土壤剖面中0~20cm土层三氮含量最高,随着土壤剖面加深,呈递减趋势,总氮在灌溉后的含量高于灌溉期间,氨氮、硝氮灌溉后的含量低于灌溉期间。(3)排水沟内三氮均受到消解作用,消解幅度呈氨氮>总氮>硝氮的趋势,且与植被覆盖度、沟道长度、水流速度等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南麂列岛铜藻氮磷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1)不同温度下,铜藻的磷吸收动力学;(2)氮磷比对铜藻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3)不同化合态氮对铜藻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4)成熟铜藻体内总氮总磷含量。结果显示:(1)20℃时,铜藻对磷的半饱和吸收常数最低,最大吸收速率最大;(2)氮浓度一定时,随着氮磷比值升高,铜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皆下降;磷浓度一定时,随着氮磷比值升高,铜藻对氮的吸收速率增加,对磷的吸收速率下降;(3)磷充足时,铜藻对硝氮的吸收速率随着氨氮硝氮比升高而下降,对氨氮和磷的吸收速率随着氨氮硝氮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4)干燥铜藻体内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5.70%和0.18%。  相似文献   

7.
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现场调查与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了珠江广州河段0~50 cm沉积物中无机氮(包括氨氮、硝态氮及亚硝态氮)的垂向分布特征,并由相应的间隙水与上覆水中无机氮的含量,估算该河段的交换通量.结果表明,氨氮是该河段沉积物无机氮的主要形态,变化范围在0.053 5 g·kg-1至1.455 4 g·kg-1之间,各层平均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硝态氮与亚硝态氮含量很低,分布上无明显规律;在该河段的沉积物-水界面中,氨氮呈自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的趋势,各点平均交换通量为2.54mg·mg·d-1,硝态氮与亚硝态氮的扩散方向与氨氮相反,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06、-0.03 mg·m-2·d-1.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的通量与其他区域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田间渗滤地,对潮土硝态氮移动规律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连续两年施用氮肥,施氮量150kg/hm ̄2·季,150cm深层土壤水溶液硝态氮浓度均低于10μg/mL,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质无影响;尿素不同施氮量以及等氮条件下不同品种氮肥,均表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0-40cm土层硝态氮各季累计值呈下降趋势,40-60cm上层硝态氮浓度呈上升的趋势。对150cm深处土壤排出水中硝态氮含量的观测结果,淋洗到1m上层以下的硝态氮淋失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耕作型稻田湿地消纳村庄污水效能及稻田土壤脲酶活性特征,揭示污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随着水稻生长的变化规律和氮的转化特性,以水稻田为载体,构建低负荷水平潜流稻田湿地,分析稻田湿地土壤脲酶活性与水稻生长、污水处理效能关系。结果表明,当水稻处于分蘖期后时,COD、TP、NH3-N和TN平均去除率最高且分别为47.2%、84.0%、78.9%和68.6%,出水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Ⅴ类。对耕作型稻田湿地脲酶活性变化及其与氮转化关系分析表明,在整个水稻生长周期内(7—11月),土壤脲酶活性在水稻分蘖期达到最高,随后慢慢下降,同时由于湿地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层脲酶含量在水稻生长期内均高于填料层脲酶含量。污水进入湿地后,氨氮的大量消耗带动脲酶的刺激增长,同时土壤脲酶活性与总氮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分蘖期氮水耦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分蘖期氮水耦合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分蘖期合理施氮灌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分蘖期施氮量、土壤水分管理2个因素对粳稻垦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纯氮51.75 kg/hm~2、水层为5 cm时的产量(14 278.19 kg/hm~2)、糙米率和精米率最高,直链淀粉含量最低。在不施氮且土壤水势为-30 k Pa时,食味评分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分蘖期施氮量与土壤水分对粳稻垦粳5号的产量和品质存在互作作用,分蘖期氮水耦合对垦粳5号的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施氮量为51.75 kg/hm~2、水层为5 cm时产量及品质为佳。分蘖期适量施氮灌溉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改良水稻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六福A(籼型不育系)尧丰优2 号(籼型三系杂交稻)尧连粳11 号(粳型常规稻)等3 种不同品种水稻在不 同水分胁迫和不同形式的氮素的影响下、观察分析其幼苗产生的一些变化。结果表明院不同品种水稻的叶部和根部 的硝态氮的含量、均随着营养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的水分胁迫(10%PEG 溶液)可以较为明显地增加 叶部和根部中硝态氮的含量。氨态氮则与硝态氮有相同的反趋势;一定程度上的水分胁迫对根系的生长是有利的、 导致的根系的生长加快、但各品种水稻的增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的氮素营养特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在正常及PEG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水稻对不同质量比例(100/0,75/25,50/50,25/75和0/100)铵态氮/硝态氮处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条件下,水稻均在NH4^ -N和NO3^--N混合营养时生长更好,氮素养分吸收更多;正常培养的水稻幼苗在NH4% -N/NO3^--N为75/25时生长最好,而模拟水分胁迫培养则以25/75处理生长最好;模拟水分胁迫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对NO3^--N的吸收并抑制NH4^ -N的吸收;正常培养条件下,NH4^ -N/NO3^-N为75/25时水稻幼苗可获得最高的水分生产效率,而模拟水分胁迫培养的幼苗水分生产效率随NO3^-N施用比例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轮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25-11526
[目的]为确定河北省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情况。[方法]选择山前平原的小麦-玉米轮作区为主要调查区域,采集120个地下水样,测定其硝态氮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及污染原因。[结果]120个样点地下水均检测到硝态氮,平均硝态氮含量为4.03mg/L。山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总体质量较好,无大面积污染。地下水埋深及施氮量对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各样点间硝态氮含量变异很大,含量最高的样点在新乐县(23.94mg/L),含量最低的样点在辛集市(0.09mg/L)。新乐县有部分样点硝态氮污染明显,正定、栾城两县都有一定浓度的硝态氮积累,这表明农田面源污染对地下水质有较大威胁。[结论]该研究为河北平原地区的饮水安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劲峰  崔红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90-5492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耕层土壤无机态氮含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丹玉16为试材,采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79~2003年),设不施有机肥区(CK)、低量有机肥区(M1)和高量有机肥区(M2),有机肥施肥量分别为13.50、27.00 t/(hm2.a),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播种前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这种规律在玉米施肥后以及抽穗期较为明显。多种化肥配合施用也可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在作物播种前、施肥后、苗期、抽穗期都明显高于单施氮肥处理。在拔节期施用高量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高于其他处理。该研究探明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影响的季节变化规律,为玉米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的转移规律,对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再生水、减少水体污染具有重 要意义。研究表明,土壤中氮素的含量随再生水中氮素含量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升高,在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中铵 态氮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出现减小的趋势,而硝态氮和总氮随着深度的增加则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 在70 cm 处出现了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不同氮素形态下水稻与早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状况,采用营养液培养,通过供应不同形态氮素及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对水稻、旱稻生长状况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条件下,铵态氮营养水稻(或旱稻)叶片和地上部干重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相应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其余两种氮形态营养水稻与早稻的叶片和地上部干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相应处理;(2)铵态氮营养水稻(或旱稻) 在受到水分胁迫后,其吸水量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硝态氮营养水稻(或旱稻);(3)水分胁迫条件下,硝态氮营养水稻和旱稻伤流液pH值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相应处理,铵态氮和铵硝混合营养水稻和旱稻的伤流液pH值则均较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相应处理有所升高。因此,可通过供应不同形态氮素调节水稻(或旱稻)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网袋取样的方式,在等氮量、有机氮占20%条件下,研究牛粪、鸡粪、沼渣、秸秆等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达到明显的缓释效果,各有机肥处理中,土壤全氮含量无秸秆处理相对于有秸秆处理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而仅配施秸秆处理整个时期变化不大,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有机肥处理相对于纯化肥处理土壤全氮提高0.01%~0.52%。试验前期,有机肥处理中土壤铵、硝态氮含量相对于纯化肥处理高出0.26%~33.95%,差异明显。施肥后180d,各处理铵态氮含量均高于纯化肥处理0.88%~25.97%,除鸡粪处理硝态氮含量比纯化肥处理低出3.41%外,各处理均高出0.63%~25.37%。结果还表明厩肥类与秸秆类配施可为作物提供更长效的高肥力供应,优于其他处理,相对于纯化肥可多持续40d以上。  相似文献   

18.
烘烤过程中烟叶蛋白质与硝态氮代谢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烘烤过程中烤烟烟叶蛋白质与硝酸盐代谢规律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随烘烤进程发展逐渐减少,氨基酸含量逐渐增加,且均在变黄中期和定色其有一定个快速变化阶段,烤后烟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与鲜叶中可溶性蛋白的呈呈高度正相关;蛋白酶活性在烤烤开始后24h有一个高峰,硝酸的酶活性从烘烤开始就逐渐升高,24h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失活,NO3和NO2的含量均在烘烤上升,变黄期达到 最大值,在定色阶段快速下降,但烤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凋落物和根系在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氮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设置去除凋落物、切断根系、对照3种处理,分析3种典型沿海防护林(尾巨桉、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氮素对不同碳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滨海沙地土壤矿质氮含量(2.91-4.49 mg?kg-1)远低于内陆森林土壤;3种人工林土壤矿质氮含量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其中纹荚相思与尾巨桉土壤矿质氮含量差异显著( P<0.05);不同树种土壤硝态氮( NO-3-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树种对切断根系或去除凋落物的响应不一致,切断根系后纹荚相思和木麻黄土壤NO-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铵态氮( NH+4-N )含量影响不显著;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处理后土壤硝化作用均增强,对尾巨桉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P<0.05);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均显著降低尾巨桉和纹荚相思土壤微生物量氮( MBN)含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 DON)的影响与之相反。土壤NO-3-N与土壤MB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0.671, P<0.01),与土壤DON呈极显著正相关( r=0.900, P<0.01),土壤DOC与NO-3-N、 NH+4-N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r=-0.413, P<0.05)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0.461, P<0.01)。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生菜生长、品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4种氮素形态配比(NO3^--N^2NH4^ -N分别为100:0,75:25,50:50和0:100)对生菜(品种为“弘农”和“绿领”)生长、品质和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素中氨态氮比例的增加,地上部和根的鲜重、干重逐渐降低,叶片数、叶长、叶宽、叶片含水量均显著降低,而根冠比则随着氨态氮比例的增加而上升;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处理对地上部生长的影响在定植10d后才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氮素中氨态氮比例的增加,SOD和POD活性逐渐增加,完全氨态氮处理下SOD和POD活性最高。定植后13d内各处理叶片中的(MDA含量无显著差异,其后对于完全氨态氮处理和NO3^--N^2NH4^ -N为50:50处理,MDA含量迅速增加。完全硝态氮处理下硝酸盐含量最高,随着氨态氮比例的增加,生菜中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NO3^--N^2NH4^ -N为75:25处理下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